徐文文
摘要: 作者運用文化翻譯現的理論。從影視翻譯的特點和原則出發,對影視字幕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處理等問題進行探討,指出譯者應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努力實現譯文文本與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還指出譯語文化是決定翻譯的因素,成功譯文應以譯語讀者為中心,注意信息傳遞的效果,即讀者的接受性。譯語觀眾與原語觀眾心理接受反應和諧一致,是影視翻譯最高標準。
關鍵詞: 文化翻譯觀影視字幕翻譯指導意義文化因素
一、引言
電影、電視是以影像為主,聲畫結合的綜合性藝術,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播功能。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大眾傳媒的發展,電影、電視不再受國界的束縛,大量的外國影視片涌入中國市場。例如:《老友記》、《絕望主婦》、《阿凡達》、《2012》、《愛麗絲漫游仙境》、《尖峰時刻》、《犯罪心理》、《生活大爆炸》、《吸血鬼日記》等。隨著各國間文化交流日漸增多,外語影片不再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此一來,影視字幕翻譯便成為決定影視作品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順應該趨勢,影視字幕翻譯漸受重視,其中如何處理字幕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已成為我國字幕翻譯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
多年來,由于譯者素質參差不齊,翻譯作品質量難以保證已成不爭的事實。如何提高影視翻譯質量,加強管理監督是譯者與有關部門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運用文化翻譯觀的有關理論,從影視字幕翻譯的特點和原則出發,對影視翻譯過程中應側重的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希望對今后的影視字幕翻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文化翻譯觀對影視字幕翻譯的指導意義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范圍內科學研究領域“人類中心范式”的確立和翻譯理論研究中文化學派的興起,翻譯的“文化價值觀”便逐漸成為翻譯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人們不再把翻譯看做是靜止的、純語言的行為,而是把它看做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過程。蘇珊·巴斯內特(Susan Bassnett)是英國沃瑞克(Warwick)大學比較文學理論和翻譯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譯家、詩人和文學家,作為翻譯文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譯觀”對翻譯研究意義重大。
巴斯奈特論述了文化翻譯觀的具體含義:第一,翻譯應以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而不應停留在以前的語篇之上;第二,翻譯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譯碼重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一個交流的行為;第三,翻譯不應局限于對原語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該文本在譯語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歷史時期翻譯有不同的原則和規范。但說到底,這些原則和規范都是為了滿足不同的需要。翻譯就是滿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體的需要。由此可見,“翻譯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的產品,因此它必須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翻譯觀跳出了傳統翻譯方法中以語義為翻譯目標的模式,“從理論和實際上促進整個文學翻譯,如詩歌、戲劇、影視翻譯和詩學規范的形成”。
影視翻譯屬于文學翻譯的一個分支,但它不同于單純以文字出現的文學體裁。影視作品是以影像為主,聲畫結合的綜合性藝術,其翻譯語言在邏輯性、藝術性、感染力等方面有更高要求。影視翻譯的即時性、通俗性、綜合性等特點決定了影視翻譯的準則和方法,必須以目的語觀眾為中心,努力照顧其語言水平,滿足觀眾的需要。就是說只有在觀眾的接受中影視翻譯才能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總而言之,目的語觀眾與原語觀眾心理接受反應和諧一致是影視翻譯最高標準。英語影視作品中有許多含有特定文化意義的語言,它們為漢語文化所不知,甚至難以理解和接受,這就出現了文化因素的處理問題。一般說來,與其他文學翻譯形式一樣,影視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是較難把握的。在影視翻譯中對于文化因素如何進行處理是翻譯工作者必須予以考慮的問題。
三、影視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譯
國外的影視作品反映了作品本國獨特的文化、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等。這些影視作品可以為我們提供鮮活的語言場景,從中感受他們的社會生活、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哲學體系等。在影視字幕翻譯過程中,原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造成了翻譯的困難。文化信息的處理問題成了翻譯中的難點和重點。且影視字幕翻譯受空間、時間及口型等因素的制約,使文化信息的處理問題更加棘手。所以,凡是直譯無法使觀眾立即聽懂的信息,通常采用意譯,實行歸化式的翻譯,以及時有效地傳遞譯文的文化信息。
美國歷史上最優秀、播放時間長達10年的電視劇《老友記》中有一句這樣的話:“Yes,yes,we did,thanks to Vidal Buffay.”找遍美國的文化史,你會發現“Vidal Buffay”具有非常強烈的美國文化。“Vidal Buffay”如果翻譯成“維達布菲”那就非常外行。美國人都知道“Vidal”就是指“Vidal Sasson”,他是20世紀全世界有名的美發大師,他的剪發手藝非常驚人。這里的美發師“Buffay”的手藝也非常好。所以這里應該采用歸化策略,將“Vidal Buffay”翻譯成“布菲美發大師”。
又如,1993年由美國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拍攝的電影《阿甘正傳》中男主人公阿甘和女主人公珍妮從小就結下深厚的友誼。阿甘視這份友誼為自己童年的快樂,是自己兒時最快樂的事。阿甘說道:“For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together.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peas and carrots”,直譯為“豌豆和胡蘿卜”。如果將阿甘的這段話按異化策略翻譯為:“從那天起我們總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蘿卜一樣。”中國觀眾會不知其所以然,無法理解“豌豆和胡蘿卜”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實際上,在西方國家,豌豆和胡蘿卜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一起搭配在人們的飯桌上,可以說形影不離,所以“形影不離”這個在中國使用最廣泛的詞很恰當地表達了原影視的意思。這樣,這句話就應該采用歸化策略翻譯,將它譯成:“從那天起珍妮和我就形影不離。”
2009年12月18日首映的《阿凡達》登陸中國之后,掀起了電影收視狂潮。影片是詹姆斯·卡梅隆繼1997年《泰坦尼克號》之后歷時十余年精心打造的史詩巨作,不論是宏偉壯觀的場面,還是全新的視覺沖擊,都讓觀眾飽覽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電影盛宴。其故事內容豐滿,飽含各種西方文化因素。該電影字幕是如何淺顯易懂地傳遞其文化內涵,吸引觀眾眼球,成為字幕翻譯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共同探索話題。
例1:You could step into his shoes.你應該接替他的工作。
“step into ones shoes”是一句習語,但在中文中沒有對應的表達,所以采用歸化策略,譯為“接替他的工作”。
例2:Look at all this fresh meat!看看這幫菜鳥!
當新一批的士兵從地球上被送到潘多拉星球時,老兵稱呼他們為“fresh meat”。而對于中國觀眾來說,譯為“菜鳥”理解更容易些。
文化翻譯觀與影視字幕翻譯密切相關。影視字幕翻譯處理文化因素時,應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既要考慮本國觀眾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又要盡量傳遞原語文化信息,選擇符合影視字幕翻譯特殊性的方法。好的譯者應該架起目的語觀眾與原語文化的橋梁,促進各國間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Susan Bassnett,Andre Lefere.TransIation History and CuIture[M].London:Pinter Publisher,1990.
[2]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eg,1991.
[3]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龍千紅.英語電影片名佳譯賞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3,(3):22-24.
[6]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309.
[7]趙培毅.從交際翻譯理論的角度看影視翻譯[A].譯學詞典與譯學理論文集[C].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323-329.
(作者系山東大學外語學院在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