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
張桂琴博士的專著《明清文言夢幻小說研究》由大連市政府資助、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讀后感慨良多。我們知道,從我國的“根文學”《詩》、《騷》開始,逮至明清小說乃至當今,夢幻一直是中國文學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同時也以其諸多母題,在敘事文本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常為抒情文學所青睞。20世紀80年代以來,夢文學與夢幻文化,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注意,但這方面的研究,除了少數學者之外,大多集中于唐人夢幻小說和名家名篇的研究,系統性的研究畢竟不多,張桂琴博士的《明清夢幻小說研究》可謂是這方面的一部力作。
全書以明清文言夢幻小說為研究對象,從歷史縱線上觀照文言夢幻小說自身的發展規律及其對傳統古典小說的繼承和超越,勾勒出其發展的軌跡及整體面貌。在行文中,突出了新材料的使用,新見解的闡發,力求陳言之務去,達到創新和突破。應該說,全書持論謹嚴,辨述清晰,呈現出以下幾個明顯特點。
一、材料的豐富性
明清文言夢幻小說分布在明清各種文獻中,數量較多且零星分散,研究起來難度不可不謂較大,對此,作者采取了步步為營、循序漸進的做法。首先,是對所涉及到的概念進行了科學的、必要的界定。作為前提,先對“文言小說”加以界定,之后對“文言夢幻小說”的內涵和外延做了詳細的說明。作者在占有大量原典,充分閱讀的前提下將明清文言夢幻小說分為承前啟后的復蘇期,走向高峰的轉型期,推波助瀾的沿承期和新舊交替的潛沉期四個時期。這個分期法,使紛亂無章的材料有了各自的定位,為進一步論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利條件。從作者所搜集到的有關著作、論文及其對這些文獻的綜合分析,可見作者用功之勤,用力之深。
其次,對資料的整理和甄別上,作者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明清文言小說中涉及到夢幻的作品非常多,哪些作品可以歸到此范圍,處于模糊地帶的材料如何處理,這個鑒別工作是一項繁瑣浩大的工程。從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夢幻作品從大量的文獻中輯錄出來,并且編寫了索引目錄。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大量的幕后工作并沒有完全呈現出來。這些基礎工作使該研究有了堅實的基礎,做到了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字字有根,句句有源。
二、論證的系統性
全書以明清文言夢幻小說為研究對象,分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使讀者能夠全方位地透視明清文言夢幻小說,從整體上全面把握。一方面是縱向研究:先追溯夢幻小說的發軔及各歷史階段的表現形態,探討了明清文言夢幻小說與前代夢幻小說的繼承及超越關系,把文言夢幻小說歸納總結為夢幻人生范型、因愛離魂范型、婚姻艷遇范型、政治話語范型、因果輪回游冥游仙范型六個范型的發展過程及歷史流變。探討了明清文言夢幻小說與中國古代其他文體之間的滲透與融合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是橫向的研究:從敘事模式、藝術追求、審美作用、文化內涵及夢幻小說對后世的影響等角度,全方位、對角度地觀照文言夢幻小說這一研究對象,挖掘出其深刻文化意蘊。作者深入探討了夢幻小說與原始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之間的關系,揭示了文言夢幻小說所承載的民族集體無意識及宗教色彩,指出明清文言夢幻小說的藝術描繪,多層次地反映了明清時代生活文化的特有景象,又體現了古代歷史現實的真實風貌,觸及了中華文化的各種元素的各個層面,“切實地反應了明清時期人們約定俗成的心理定勢,并普遍表現在人際關系中的習慣成自然地支配著人們的意識和行為的民族文化心理,生動而真實地反映和再現了明清時期中華民族性格深層豐富而復雜的民族特質”。
三、視野的開闊性
作者有著較為深厚的學術素養,雖立足于微觀之處,卻力求著眼于宏觀之上。從縱向上,雖時間范圍界定的是明清,但與夢幻小說相關問題的探討卻打破了明清的界限,上溯到上古時期及六朝的發展,經過梳理整合,將文言夢幻小說的歷史流變分為萌芽期(先秦時期)、發軔期(六朝時期)、定型期(唐宋時期)、平寂期(蒙元時期)、輝煌期(明清時期)五個發展階段??少F的是,在談到其影響時,還能又延伸到近現代,如作者較為精當地分析了魯迅《野草》中的夢意象,指出“《野草》中的夢幻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手段的運用,更是他觀照自我思想靈魂,觀照現實人生的重要方式”。魯迅正是“以夢幻的形式將自己難以言傳的感觸以曲折隱晦的方式表達出來,以高度理性化的方式和審美手段傳達非理性的內容”。魯迅對夢幻手法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情的地步,而夢幻主題的藝術作用在魯迅的筆下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從橫向上,一方面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周邊國家,考察了以中國為文化宗主國的東亞各國或地區,包括越南、日本、朝鮮半島的漢文學受明清夢幻小說影響的情況。另一方面,作者有意識地借鑒了西方的心理學、敘事學理論,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作者對這些學說了然于胸,故而在解讀材料時游刃有余,使該研究呈現理論與材料并重的特色。用全新的視角,燭照傳統研究對象,發前人之所未發,言前人之所未言。
四、方法的多樣性
作者把文獻學的方法作為研究的基礎方法,深入閱讀原典,充分占有大量資料,同時借鑒中西方文藝理論及比較文學、歷史文化學、社會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對明清文言夢幻小說進行綜合論述。比如對敘事學理論的借鑒。西方的敘事學理論提出了許多范疇并總結出一些法式、范式,這些范疇、法式、范式使得解析小說超越了傳統的感悟感知式的解說,使研究者得以深入文本內部進行微觀剖析。在《文言夢幻小說的敘事模式》一章中,作者從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敘事結構三個方面入手,探討了文言夢幻小說與其它文言小說在敘事方面的不同之處。指出“就敘事時間而言,明清文言夢幻小說在敘事時序、敘事時長等方面的靈動多變與夢境時間的錯綜復雜相得益彰、相互映襯,形式與內容得到完美的統一”。就敘事結構而言,文言夢幻小說受其題材特殊性的影響,其結構在宏觀俯視下呈現一種閉合結構。這種閉合結構既是夢幻的生理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中國古人圓形思維模式的體現以及佛教對夢幻小說影響的體現。然而在微觀俯視下,明清文言夢幻小說則呈現出一種開放結構。其開放性表現在夢事掇綴的不同方式上,有線性結構、斷點式結構和包孕式結構。而這三種結構在藝術表現上的不斷層遞,也正是明清文言夢幻小說在敘事結構上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代表了古代小說文體藝術發展的一種歷史趨勢。
另外,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文本,將文學作品還原于那個特定的時代,揭開了隱藏在語言文字下面古人的心理,讓我們看到了小說所承載的心靈史。在《明清文言小說的審美作用》一章中,作者指出小說的創作者借助夢幻外衣的包裹,來宣泄疏導文人內心糾結抑郁的負面情緒,從而使欲求趨于平衡,滿足心靈缺失的補償與慰藉。并把此類小說的審美作用歸納為“補償”、“泄導”和“諷世”三種?!拔难詨艋眯≌f的創作主體通過文學作品將被壓抑的欲望、本能和情緒予以宣泄和釋放,使原先緊張狀態得以緩和,心理重新達到需求的平衡,重新產生快適的感覺,得到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弊髡卟扇〉目缥幕⒖鐚W科的“打通”式方法介入文言夢幻小說的研究,把明清文言小說放在一個廣闊地歷史時空坐標上,不僅使明清文言小說的研究更加清晰,而且具有進一步擴展的潛力和研究活力,顯示了深遠的學術眼光。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做好學問的前提就是要有扎實的文獻功底,嚴密的思辨能力,廣闊的學術視野,科學的研究方法。再加上深厚的理論基礎,嚴謹的治學態度,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張桂琴博士的這部著作以其獨特的選題,廣闊的視角,打破了既有的研究定勢,對明清文言夢幻小說進行了深入的全面的論述,拓寬了思考的廣度,為讀者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詮釋,成為明清小說研究的新的探索。這種探索無疑是可喜的,文學的心理學研究,還方興未艾,很有可能是未來文本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如果也能作為推進文言小說研究的一條新出路,那將是我們樂于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