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蘭
摘要: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課堂本該其樂融融、妙趣無窮,但現實的課堂卻是枯燥乏味、無聊致極。教師采用調動情感、展示魅力、堅持創新等手段,讓學生愛上語文、品味語文、讀懂語文,那么語文課自然能夠開放而有活力,充滿生機而有激情。
關鍵詞: 語文課堂情感教學魅力教學創新教學
都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于作為民族語言同時也是母語的漢語的學習活動本應該是樂趣無窮、妙不可言的。但不知從何時開始,語文教學卻走向了單調乏味,走向了枯燥無趣,走向了死氣沉沉,以致學生們開始害怕語文,討厭語文,逃避語文,并與語文課漸行漸遠。
審視我們的教學行為,不難發現,語文課教學始終沒有走出這些誤區:重教書輕育人;重認知輕情感;重示范輕表達。一句話,是我們用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保守固執、故步自封,讓學生厭學。試想,沒有了人性化,缺少了人情味的語文課,何以吸引學生?又怎會有生機?更不用說充滿活力了。鑒于此,有必要讓語文課教學重新回到正軌上來,使語文課堂成為充滿生命溫暖的課堂,在課堂上永遠充滿崇高的人性的對話,傳播人文精神,從而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樂園,并在此自由遨游、流連忘返。
那么,怎樣才能讓語文課堂生動活潑起來,成為真正的動感地帶,從而更加開放有活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調動情感,感染學生“熱愛”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生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語文教學更是如此。因為語文本身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所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如果不能撥動學生情弦,也就難怪學生會離語文越來越遠了。
但“情”并不是憑空而產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之中,常以生動的形象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為手段,通過一定的載體或抓手而實現。教材本身和教師自身提供了這樣的平臺。
1.利用教材情感因素,以情激情。
語文學科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寬闊的知識背景和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一獨特優勢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入選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質兼備的典范文章,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是作者在特定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影響下的特定情感的表達。因此,為了達到以情促知、知情并茂的目的,語文教師就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內在的情感個性,有效地去激發學生情感,使之與作品、作者產生共鳴,發現并體驗積極美好的情感,由此受到感染并“沉醉在作品里面”,進而深刻地理解課文。
語文課本中的記敘文或小說總是把人物、事件、思想有機地糅合起來加以表現,它常常以動人的形象、生動的情節和強烈的抒情色彩熏陶、感染讀者。因此教學要以情入手,把握作者傾注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去體驗,喚起情感上的共鳴。如教學小說《故鄉》中閏土二十年后和“我”見面時傾吐衷腸的一段。文中寫道:“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煙管默默地吸煙了。”如果只停留在外貌、對話和動作描寫上,學生得到的只能是個麻木者的形象。這時教師要啟發學生:少年閏土原是怎樣?如今為何變成“仿佛石像一般”?為何“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先是搖頭,繼而沉默,默默地吸煙又是為了什么?使學生通過討論,深有感觸地認識到閏土此時無限哀愁和無限沉痛的心情,進而聯想到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農民的悲劇。這樣挖掘,可使學生對這一悲劇人物的苦難命運表示深切同情和關注,并且可激起學生對舊世界的憤懣與抗議。此時,作者的情感與教師、學生的情感交融,學生便可準確地從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脈搏,心靈受到震撼,引起情感共鳴。
2.注重教師自身情感影響,以情引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也是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老師的情感能感染學生,語文老師更是如此。因為語文是表情達意的重要工具,語文老師的語言能給學生的影響和陶冶,是使學生入情、移情、陶情的重要手段。
如在教學《最后一課》時就可以在開始時富有感情色彩地說:“這是一篇歌頌自己偉大祖國的贊歌。祖國,一提起這個神圣的字眼,崇敬、熱愛、自豪的感情就會充盈心間、奔騰而出……”這樣的話語能立即激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為順利實現教學目標的實現創造條件。
另外,語文教學少不了朗讀。語文老師有表情地范讀是激發學生情感的有力手段。有表情朗讀,聲情并茂,能把課文中最美的地方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感受到了活生生的形象,就會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心領神會,就會收到“其義自見”的效果。語文老師要利用這一良好教學手段,以自己的激情喚起學生的感情,去學好語文。
二、展現魅力,吸引學生“品味”語文
語文表情達意、交流思想,記錄和傳承著幾千年悠久、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有著獨特豐富的無窮魅力。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展現它們,以吸引學生深入地品味課文。
1.品味課本中的佳作美文。
語文課文一般都是文字優美、意境深遠的文章,有的深沉典雅,有的活潑歡暢,有的清麗脫俗,有的樸素凝重。而且內容無不展露著迷人的美。學習這些文學作品,既可以愉悅學生的心情,更可以激發他們的情趣,打動他們的心靈。我們要緊緊抓住課文中的每一個真善美要素和亮點,激發學生去咀嚼、品味、欣賞、感悟,從而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凈化和提升。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優美文章。作者在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見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講到此處,我適時啟發:為什么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在給學生短暫的時間進行思索之后,進一步提問:一般作品描繪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學生討論明確:人最富于表情的部位應該是面部,應著力于面部神情的描繪,這是文學作品慣有的手法;而《背影》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這里描寫的“背影”是步入中年的“頹唐”父親的背影,它刻著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印記。父親在家境慘淡,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兒子去北京,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橘子。這“背影”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別中給兒子烙下的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如果還是囿于描繪人物的精神、面容,就不能像描寫“背影”那樣吸引讀者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學生的求知欲在逐步地咀嚼、欣賞中被激發了出來。
2.品味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
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深厚的情感因素,同時,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展現出不同的美,或是結構美,或是語言美,或是意境美。
如同樣是《背影》一文,那特定的家境,心境,以及慈父孝子之間的相愛相憐,使文章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著一種深切的懷念之情。文章通過開頭設疑——點出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結尾思念——再現背影的結構設計,把各部分內容以“背影”為線索組織起來,從而表達出父愛子、子憐父的真摯感情,同時照應了標題,讓學生感知這就是文章的結構之美。
文章還美在語言。秦牧說:“文學是語言藝術。”可以說文學就是靠借助語言來雕塑描寫的。因此語文教師要以語言為切入點來分析處理教材,重點引導學生賞析文情并茂的精彩語段、關鍵詞句,并進行細細咀嚼,揣摩它們的準確性、生動性和韻味性。如魯迅筆下的“百草園”,描寫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四景,分別用“碧綠”、“光滑”、“高大”、“紫紅”四個詞修飾,質樸自然,貼切自如,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孩子的視野和知識水平,又十分生動地描寫出了孩子的情緒和獨特感受。
許多古詩詞更多地表現出一種深遠的意境美。如李白的《靜夜思》,用敘述的語言,寫遠客思鄉之情,他給人的就是畫一般的詩境:在晝短夜長的秋季,在轉輾難眠的月夜,詩人突然覺得眼前的月光,好像是一層厚厚的秋霜。這是何等優美的詩境。
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運用教材,發掘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讓學生學會欣賞,從而愛上語文。
三、堅持創新,引導學生“讀懂”語文
要讓課堂生動起來,教師就要堅持創新,在優化教學方法、講究教學藝術上大做文章,使課堂始終充滿活力,這樣才能吸引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讀懂文章。
1.導入要鮮活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應該用最精練的語言、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法,把學生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的學習狀態。這一環節不僅是教師匠心的藝術再現,更是學生認知過程的心理需要。因此,一個好的導入設計,能使這堂課先聲奪人、引人入勝,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可以說好的導語就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像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 我對學生們說:“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游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蕩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于‘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這樣學生心靈深處的情弦被撥動了,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隨著課文去體會濟南美麗的冬天。
2.方法要多樣
語文教材,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與現實相結合,貼近生活。因此,教學方法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進行靈活設計、恰當運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看一看、唱一唱、聽一聽、演一演……
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文時,我充分借助多媒體設備,先播放有關中國石拱橋的錄像及圖片,讓學生對中國古老的石拱橋有個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這就為進一步學習語文設置了臺階。
又如在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先讓學生聽一聽流行歌手演唱的同名歌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唱一唱,親身感受一下我國古詩的魅力所在。由此,詩的畫面就會不知不覺浮現在腦海中,對學生的情感也是一種很好的熏陶。
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入境演一演,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因為它融游戲、活動于學習之中,特別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皇帝的新裝》、《變色龍》等可以讓學生集體參與、共同扮演,通過不同角色的表演,學生能進入作品中人物的心靈中,并加深理解,從而有助于對課文的進一步認識與了解。
此外,語文教學還可以讓學生讀一讀、做一做、畫一畫……這些不同方式,正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理念的實踐和體現。在讓課堂保持生機,充滿活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學內容及方法的多樣化,既是關系到教學成效的重要環節,更是構建活力課堂的重要保證。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更需要藝術。我們要大膽實踐,勇于創新,不斷完善,及時總結,充分運用教學智慧,讓每一堂語文課都上得有聲有色,使語文課堂成為真正的動感地帶,讓學生真正地愛上語文,并學會讀懂、品味語文。
參考文獻:
[1]巢宗祺,雷實,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第一版).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第一版).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8.
[4]何更生.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傳情藝術.語文教學,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