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庭
當代教學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當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已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生喜歡學習,學會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要從興趣入手,宏觀把握教材中心內容,挖掘出不同文體各自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要了解不同學生的求知心理,誘發興趣。要誘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采用情感教育、教學語言、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式。
一、利用情感教育,點燃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老師,才會對老師所教學科產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精神飽滿、熱情洋溢、體態活潑、語言風趣,而且要方法靈活、多式多樣,使學生始終處于高度的興奮狀態,用教師真心實意的友愛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上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生動的語言創造愉快而又民主的氣氛,特別是對學困生,千萬不能在言行和精神上歧視他們,而是要讓他們感受到教師處處在關心愛護和理解他們。教師樹立好自身形象,會使學生信服你,認為你是他在求學經歷中遇到的最好的語文老師,值得欽佩、值得崇拜,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團結在你的周圍,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
二、利用教學語言,調動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的主要載體之一。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
1.言之有“序”。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鉆研和細致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及其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哪些應該先講,哪些應該后講,哪些應該貫穿課程始終,怎樣結尾。這樣在“序”上多下工夫,思路井然有序,講解就會條理清晰,使學生在重點、難點、疑點等關鍵問題上能夠有透徹的理解。
2.言之有“趣”。要使語言生動形象,幽默風趣,輕松自然,給人以溫和、友善之感,既被學生接受,又會有助于融洽師生的關系。如教學“鳥”字時,我說:“‘鳥字里面有一點(邊說邊用紅筆點出),這一點呀,是小鳥的眼睛,小鳥身上是花衣裳,眼珠黑黑的,亮亮的,所以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到了。小朋友們千萬別把它寫成瞎眼鳥(烏)喲!”這樣學生在心目中很快就對“鳥”字形成一個清晰的印象。
3.言之有“情”。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合、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有一定節奏感和旋律美,使學生聽起來舒適悅耳、興趣盎然。如在教學《走月亮》時,我先以充滿感情的語言朗讀課文,讓學生在優美的朗讀中展開想象,體會“我”和阿媽在月光下散步的美好。又如在教學《失蹤的森林王國》時,文章前一部分寫的是老國王在位時森林王國的百姓安居樂業,后一部分寫的是新國王上臺后破壞森林王國,以致百姓背井離鄉痛苦地生活,兩部分表達的內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講課時,不論是范讀,還是講授,都要用兩種不同的語調和語速,前一部分用歡快的語調,速度稍快一點,后一部分用低沉的語調,速度稍慢一點。這樣,不僅能使得課堂教學富于變化,而且能啟發學生較好地把握課文的寫作特點和主題思想。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興趣
多媒體教學就是利用計算機的科學性,反饋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融圖、文、聲、像于一體,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很有幫助。南宋朱熹指出:“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語文課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執教《我有一盒彩筆》一課時,我把學生平時的繪畫作品收集起來拍成圖片,配上《祖國祖國我們愛你》這首歌,制作成了一段MV。課前三分鐘,我播放這首MV,學生看著熟悉而又五彩斑斕的圖畫,唱著“小小蠟筆,穿花衣,紅黃藍綠多美麗……”在視聽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又如講授《春天的手》一課時,針對本地區春季景色變化不明顯,學生對春天這一季節的感受不深的實際情況,我從網上下載了很多關于春天的圖片,精心設計了配樂配畫課文朗讀,讓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靈感受,把學生帶入了生機勃勃的春天,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直觀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記憶。
以聲音、圖像創設課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喚起有意注意,從而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四、利用字詞訓練,培養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主動去感知事物。語文的課堂是朗讀的課堂,是詩意的課堂,是激情的課堂,也是引導學生與字詞句交朋友的課堂。
《走月亮》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語言很美,韻味也很濃,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引導,采取“各個擊破,回歸整體”的策略。比如教學第4自然段中的“喲,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一句時,我這樣引導學生:
師:你覺得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特別好?
生:我覺得“抱”字特別好,使這個擬人句更生動了。
生:用了“抱”,感覺小水塘和人一樣,有感情了。
師:請大家想一想,“抱”字還可以換成別的字嗎?
生:攏、帶、有、含……
師:作者為什么沒用這些字,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讀前后幾句話,體會一下:你覺得這樣寫可以突出小水塘的什么?
生:美麗、可愛、討人喜歡……
師:分別把這些詞放到原句中,再來讀讀、悟悟。
(生練讀)
師:多么可愛的小水塘啊!大家看,一個“抱”字,不但把小水塘寫活了,而且使小水塘在月光的照耀下變得更美了……
指導學生讀字、讀詞、讀句,繼而讀段、讀篇,學生慢慢讀懂了文章的內容,知道了課文講的意思,同時受到了優美的語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發自內心地和字詞句交朋友,和語文交朋友。
五、利用圖片資料,提高興趣
有人說:“語文是做加法的藝術。”語文教學不應僅僅圍繞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學內容拓展到更為廣闊的空間。有效地指導學生獲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信息資料,并在教學中恰切地運用,會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活力,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更感興趣。
每教一篇課文,我們都可以引導學生搜集與課文相關的,對人物、情節和內容有作用的資料。在教學中適當補充資料,可以給學生展示色彩斑斕的生活畫卷和無窮宇宙間的自然奧秘,使學生進入探幽覓勝、奇思遐想的學習境地。教學《中國結》一文時,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搜尋關于“中國結”的資料、圖片等。課堂教學時,指導學生匯報自己掌握的信息資料,充分地閱讀課文;有的學生介紹了中國結的歷史,有的學生介紹了中國結的制作方法,包括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介紹;還有的學生介紹了自己搜集的形態各異、五顏六色的中國結圖片。這些資料和圖片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為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結“絲綢質感”、“鮮紅、美麗、典雅的造型”、“變化無窮、令人嘆為觀止”打下了基礎。又如教學《橋之思》一文時,除了文中提到的獨木橋、浮橋、石拱橋等,我還在課前搜集了各種各樣的橋的資料和圖片。教學九曲橋和斜拉橋時,我配以圖片介紹,學生一目了然。教學立交橋時,我配以不同造型的立交橋圖片,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巍峨雄偉”的特點。最后我還補充了“世界橋梁之最”的圖片和資料,學生興趣大增,收獲頗豐。
總之,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認識語文、熱愛語文的燈塔,學生有了興趣才能更有效地學習語文。在教學中,只要教師把握住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積極培養學生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興趣之樹就會常青,語文教學的春天就會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