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俠
摘要: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尋找出有效途徑。
關鍵詞: 作文教學提高有效性四條途徑
從事語文教學多年,我認為,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就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寫”即是“寫作”。在小學階段,作文教學無疑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生眼里,作文難寫;在老師心中,作文難教。不少學生“談文色變”,不少老師“因文皺眉”。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一直在尋找提高作文教學有效性的途徑,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四條。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基礎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都是古人關于讀書的至理名言,同時也說明了閱讀對于寫作的巨大幫助。在我看來,我國的古代文學之所以能取得燦爛輝煌的成就,與古人學習語文以“讀”為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學習別人的語言,學習別人的思想,學習別人的表達方式,這對于初學寫作的小學生來說意義重大,因為他們畢竟年齡小,語言積累少,思想不夠成熟,對許多問題的觀點、看法比較幼稚,思維方式也比較簡單直接,在這樣的狀態下讓他們用有限的語言知識表達思想,進行寫作,就像是要讓貧瘠的土壤開出鮮艷的花朵,難度確實較大。
因此,語文老師既要讓學生充分讀懂讀透語文課本,更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爭取每天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并且要有感情地讀,邊讀邊思考,把別人的東西變作自己的東西,把外部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這樣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思想豐富了,寫起作文來就不會覺得無話可說了。
二、教學生學會審題是前提
小學階段的作文大都是命題作文,即使沒有給出現成的題目,作文要求也比較明確和具體。審題,就是要弄清題目要求,知道要寫什么。小學中高年級的同學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但由于思維還不夠縝密,對作文要求往往是一知半解,在作文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偏差,從而使作文出現跑題、偏題現象。那么,教師該如何指導學生正確選題呢?我認為應該把握好以下兩點。
1.熟讀作文要求,深入理解每句話的含義,把握要求中的關鍵詞。如“難忘的一件事”中,“難忘”就是關鍵詞,寫作中就要突出“難忘”;而“快樂的童年生活”中,“快樂”就是關鍵詞,寫作中要突出“快樂”。
2.弄清題目要求寫什么。小學階段作文基本只有三種類型:寫人、記事、寫景。如果是寫人,弄清對象是誰;記事,弄清要求寫什么事;寫景,則要弄清寫什么地方什么季節的景物。
三、教學生學會觀察是關鍵
寫作源于生活。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然而反映在學生的作文中卻并非如此。不少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時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就是寫不出一句話來,即使寫出來了,也顯得干癟、空洞,沒有絲毫生氣。原因何在?
我認為,以往我們的作文教學注重的是技巧的傳授,有意無意地使作文脫離了生活,脫離了本質,學生作文就處在了一個虛擬的世界里,作文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胡編濫造”成了大部分學生的慣用手段,“假、大、空”的作文俯拾即是,“真、善、美”的文章鮮見。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我的做法包括以下幾點。
1.要求學生寫觀察筆記。學生自己確立觀察對象,要求把觀察的經過、結果寫清楚,并在觀察過程中認真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篇幅可長可短,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2.要求學生建立“資料庫”,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事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寫在紙條上,放進“資料庫”中,寫作之前動手翻翻,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這樣,學生寫的是自己熟悉的事,就不會覺得無話可說了。
3.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每個學生都要準備一個專用“讀書筆記本”。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時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文中的精彩片段、優美語句摘抄下來,一方面豐富自己的內部語言,另一方面還可以在寫作時借鑒。若能持之以恒,學生的作文一定能變得生動、鮮活。
四、讓學生多寫多練是保證
俗話說“三天不練口生,三天不寫手生”。要想打敗“作文”這只“攔路虎”,就必須知難而上,多寫多練。
以前在上作文課時,學生時常覺得寫作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此交來的作文也是應付的居多。針對這種情況,我開始要求學生寫日記,先不限篇幅,不限字數,只要語句通順即可。一段時間之后,再規定字數、內容。繼而要求不僅語句通順,而且表達出中心思想……除了要求學生寫日記外,我還要求學生在每堂語文課之前的五分鐘內做即興演講或即興作文。形式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但目的只有一個: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假以時日,學生敢于表達、勇于表達了,自然也就覺得作文不可怕了。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刻苦鉆研,就一定能找到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