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龍江
做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訓練方法、發展思維必需的重要學習環節,它是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的有目的學習活動。學生有效地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地批改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信息的重要來源。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合理地設計、布置與指導學生作業也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學習的循序漸進性:有什么樣的數學知識水平才能進行什么樣的數學活動。客觀上學生間存在著個性差異,為了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因材施教,數學活動經驗學習的重要內容——數學作業不能千篇一律。作業應像超市的商品,學生是顧客,教師是超市的管理者。
數學學習可分為知識的學習、數學活動經驗的學習和創造性數學活動經驗的學習三類。前者只是讓學生掌握事實,而后兩者能讓學生掌握技能、發展能力。數學作業就是數學活動經驗學習的重要形式。然而,幾乎每個班都存在著作業抄襲現象,許多學生抄作業敷衍老師,教師深陷于批改作業的“無效勞動”中,師生都“費時費力不見效”。因此,我們要合理、有效地去設置與指導數學作業。
一、作業的設計
超市商品種類多,同類商品也有多種特色,因此數學作業也應有不同形式。按時間劃分有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按形式劃分有習題作業和實踐活動作業。當然,學生的作業應如集合一樣,有交集和并集,相互配合,優勢互補。所以作業也應該有特色、層次。
1.特色
(1)實踐活動作業
數學實踐活動作業的內容應是多元化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類:第一,來源于數學知識;第二,來源于學生的需要、興趣、愛好和特長;第三,來源于社會生活。具體地講,內容可涉及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學習方法、數學思想與方法、趣味數學、動手制作、數學的應用、數學知識的拓寬和加深等。高中數學新教材中的“思考”、“閱讀”的內容和實習作業為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作業提供了基本內容,許多專著、報刊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數學實踐活動作業形式也靈活多樣,可以采取集體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等。數學實踐活動作業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情感的愉悅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同學間合作交流,有利于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愛好,有利于學生充分發展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2)習題作業
一般來說,數學課本在例題、習題的選擇上都做了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但是通用課本只具有普遍性,而很難照顧到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特殊性。為了因材施教,我們不能照抄、照搬課本上的習題,而必須鉆研課本習題,根據具體情況處理,有時還需在課外選題、編題做必要的補充。值得一提的是:數學習題浩如煙海,所以習題的設計特別強調典型性。通過對典型題的“解剖麻雀”掌握思想和方法,就可以觸類旁通。然而,若沒有教師正確引導,則學生可能具有盲目性,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這就體現了教師引導的必要性,作業設計要用心。
(3)“另類”作業
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手段,這是對作業狹義的理解。只要是積極健康、促進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生直接或間接參與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理解為學生作業。比如課堂內:讓學生走上講臺,嘗試當一回老師,對數學教材的某一節或某一點內容作出分析或講解,相信臺下的同學都會以濃厚的興趣專注于全過程,而且在教師必要的補充后,其他同學會獲得極佳的學習效果。比如課堂外:讓學生走進生活,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數學,善于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中豐富多彩的現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及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
2.層次
過去對學生的數學作業基本上是一刀切,其結果是一些學生感到吃不飽,智力發展受到抑制,也容易產生自滿情緒,進而產生自負心理;而另一些學生卻覺得吃不消,壓力太大,望而生畏,逐漸對學習失去信心。顯然“一刀切”的作業帶來的這種矛盾會影響學生的發展。所以,要采取分層次作業,分檔處理,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學有所得,逐步提高。
二、作業的指導
超市的管理者要及時收集顧客對商品的反饋信息,了解市場動向,以便更好地服務顧客。教師也應及時有效地批改、評價作業,掌握學習動向,以便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批改作業的方法應多樣化,但關鍵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師生活動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我做了以下嘗試:(1)隨堂批改作業。新課后,簡單的作業可當堂完成,集體討論答案,當堂集中統一批改。(2)小組批改作業。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后兩桌,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每次上課前5分鐘由教師提供參考答案,小組內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況向老師或信息小組匯報典型范例及錯題情況。(3)教師抽查和面批。教師對小組批改后的作業要進行抽查,了解作業和批改的情況,對作業中存在的明顯問題要復批或面批。(4)小組及時做好信息交流。由課代表和幾名同學組成信息小組,匯集班上作業中出現的典型錯題,分析錯誤原因,給出正確答案供學生參閱;收集作業中做題方法新穎巧妙、思路簡捷、一題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時向全班進行交流。
上述四點嘗試,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教師變演員為導演,充分發揮了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
我們切實感受到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是重建與提升課程意義乃至人生意義的重要內容。學生在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又不斷生成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探索中成長。這樣作業已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學習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