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累積的過程,也是一個錯誤不斷顯生、修正和完善的過程。錯誤既是學習的必然產物,又是教學的巨大資源。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的錯誤是正常的,教師對學生的錯誤進行防范與回避本身就是教學中的“錯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錯誤資源,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修正錯誤,給他們一些研究、爭論的時間和空間;更應該憑借教師的教學機智,因時制宜,積極應變,善于將學生的“錯誤”合理利用起來,挖掘“錯誤”中合理的成分,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一、巧用錯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錯誤,來自學生,貼近現實。“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只要巧妙利用,就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尤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案例】在教學“畫角”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畫角的方法,接著讓學生嘗試進行獨立畫角。在巡視學生的練習時,發現有兩三個學生把一個110°的角畫成了70°,是直接指出其錯誤還是……我想,既然學生有了這樣的錯誤,何不把它當成“誘餌”拋給學生呢?于是,我請其中一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畫角的過程。
師:在剛才這位同學畫角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他畫錯了,因為他在量角器上數刻度時數反了。
師:他的錯誤對你有什么啟發幫助呢?
生1:它提醒我畫角時要看清刻度。
生2:它提醒我畫好角后,可以先大致估一下是銳角還是鈍角,這樣可以減少出錯。
生3:我發現畫錯的角加上正確的角正好是平角。
聽完學生們的發言,我特意走到剛才畫錯角的同學身邊,與他熱情地握手,并連聲說:“謝謝你,因為你的出錯引起了大家那么多有價值的思考,使大家對于角的認識又加深了。”那位出錯的同學開心極了,臉上充滿了笑容。這樣做不但讓學生對角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有效地保護了出錯學生的自尊心,使出錯學生覺得:“我的錯引起了同學們那么多有價值的思考,我也很了不起。”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探究精神,讓他們能夠勇敢地站起來,也能夠體面地坐下去。面對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我們更應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讓學生在寬容、信任、鼓勵中重拾探究、參與的熱情。
二、正視錯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許多教師視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斬亂麻”,以一個“錯”字堵上學生的嘴,接二連三提問學生,直至得出“正確答案”;或親自“上陣”,把答案“雙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學生的實際于不顧。不撥“亂”反“正”,不讓學生經歷實踐獲得體驗,阻擋了學生邁向“錯”的腳步,也就打擊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案例】一塊長方形鐵皮,長32厘米,寬16厘米,如果把它剪成直徑4厘米的圓片,最多可以剪多少個?
教學時,我采用如下步驟:(1)先讓學生自己去做。他們多數會根據以往的經驗,用大面積去除以小面積,即32×16÷[3.14×(4÷2)2]≈40(個)。(2)讓學生自己畫草圖,比較、辯思。頓時,學生豁然開朗:原來正確的解法是(32÷4)×(16÷4)=32(個),根本不可能剪出40個。(3)引導發散思維。這時,有學生想到也可以用(32×16)÷(4×4)=32(個)求解,也就是把直徑4厘米的圓看成是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
這樣做雖然會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產生較多的錯例,但這些錯例對學生來說卻是寶貴的經驗。我們要寬容、理性地對待學生的錯誤,不要輕易否定,要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用鼓勵的語言去評判。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自主糾錯,增強學生的發現意識
利用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培養發現意識的有效途徑。面對學生的計算錯誤,大多數教師感到頭疼,其中部分原因是學生不良習慣造成的:抄錯數字或計算符號;分數除法時,除數沒有改寫成倒數;小數乘除計算時,不注意小數點的位置,等等。所以當學生出現錯誤時,要培養學生自主糾錯的習慣,更要增強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
【案例】有一次,在教學有余數的小數除法時,要求計算38.2÷2.7并進行驗算。大部分學生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有的同學得出的商是1.4,有的同學得出的余數是4。針對這一較為典型的錯誤,我把它作為一個判斷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先判斷答案是否正確,接著追問:“你是怎樣發現錯誤的?”學生在富有啟發性問題的誘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種判斷錯誤的方法:
生1:余數4與除數2.7比,余數比除數大,說明是錯誤的。
生2:驗算:1.4×2.7+0.4≠38.2,說明商是錯誤的。
生3:驗算14×2.7+4≠38.2,說明余數是錯誤的。
我再引導學生分析,找出正確的商和余數。由于計算時,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了10倍,商里的小數點不能忘記,余數是被除數擴大10倍計算后余下的,因此余數也擴大了10倍,正確的余數應把4縮小10倍,得0.4。
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本來就應該是在不斷探索中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現偏差和錯誤是很正常的,關鍵是在于教師如何利用錯誤這一資源。上面的例子中,我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創設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了發現問題的意識。
四、將錯就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可能不出現錯誤,正因為有了這種那種錯誤,我們就要考慮如何利用好這些“錯誤”化弊為利。我們也可以經常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將錯就錯”的訓練,采用“化錯為正”的方法,引導學生從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錯誤。這不僅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發現錯誤,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揚長補短,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案例】在學習了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以后,有這樣一道題目:
小圓的半徑是2厘米,大圓的半徑是3厘米,小圓的直徑和大圓的直徑的比是(?搖?搖),小圓的周長和大圓的周長的比是(?搖?搖),小圓的面積和大圓的面積的比是(?搖?搖)。
我在巡視檢查時,發現王同學很快在三個空中都填上2∶3,顯然答案是錯誤的。講評時,我特意請他起來說答案,當他說完答案后,傳來不少同學反對的聲音。
我說:“王同學,你能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他低聲地說:“我先是算出小圓的直徑和大圓的直徑的比是2∶3,接著發現小圓的周長和大圓的周長的比也是2∶3,因此我想它們的面積比也應該是2∶3。”
我說:“你真善于觀察,會動腦筋!大家分組討論一下,圓的半徑、直徑、周長和面積的比,到底是不是有這樣的關系呢?”
這時,學生們有的議論紛紛,有的在紙上寫寫畫畫。過了一會兒,有的學生舉起了手。
一位學生說:“我算出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都是2∶3,而圓的面積的比是4∶9。”
另一位學生補充說:“我們幾個同學得出的答案與前面同學的一樣,而且經過我們幾個人的分析,我們還得出以下結論:小圓和大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都是相等的,而面積的比是半徑、直徑、周長的比平方后的比,2的平方是4,3的平方是9,所以圓的面積的比是4∶9。”……
案例中王同學雖然錯了,但“2∶3”是他從前面的結果類推出來的,雖然是錯的,但也閃爍著他思維的火花(而且蘊涵著類比的數學思想)。在這種情況下,我做了一回“糊涂官”,沒有否定他的意見,而是將錯就錯,為學生提供一個“研究爭辯”的空間,從而讓學生在分析、反駁、明理、內化知識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
數學錯誤隨著數學學習的開始也產生著,對于錯誤,我們要站在數學價值的角度上重新審視,靈活地運用于數學教學中,發揮數學錯誤最大的作用,挖掘內在的“閃光點”,為學生創造新的學習機會,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