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其
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應以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和當前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倡導閱讀自學、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數學的方式,以“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預習—展示—反饋”教學模式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推行新課標以來,很多教師在轉變觀念和教學改革方面存在著一些誤區,比如: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過分重視教學手段的多、新、奇,從而淡化了教學效果,沒有真正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沒有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數學潛能。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尤為重要。那么研究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課前預習和師生互動策略
做作業的效果取決于課堂學習的效果,而課堂學習的效果取決于課前預習的效果。經常預習的學生數學成績較好,因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老師將要講解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學習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問,了解新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時候更有針對性,從而把被動接受的過程轉化成主動求知的過程。在傳統的課堂活動中,信息的傳輸不是雙向的,老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沒有互動,結果整堂課死氣沉沉,效率低下。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在采用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時,也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采取策略,實現師生互動。教師在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過程中,要盡可能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然后有意識地進行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通過設計集體討論、查缺互補、分組操作等內容,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特別對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開展討論。學生在這樣的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想象力。
二、創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情境的策略
教師要把數學學習引入豐富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合作解決真正的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創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認真分析、發現問題的能力。其次,要積極開展合作探討、交流得出很多結論。當學生所得的結論不夠全面時,給學生留有課后再思考、討論的余地,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培養他們自主動腦、力求創新的能力。創設問題情境能把復雜、抽象而又枯燥的問題簡單化、具體化、通俗化、趣味化,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合作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個體社會化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和條件。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到:在很多情況下,正是由于問題或困難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學習顯得更為必要,每節新課前教師都應要求學生依據導學案提綱預習本節內容,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做好標記,課前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課堂中解決,課堂中未弄明白的問題課后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小組解決,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請教老師,真正實現“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沒有問題就尋找問題,鼓勵引導學生在同桌、臨桌之間相互探討,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體驗問題的解決過程,并鼓勵學生獨立審題,合作探討,把問題分析留給自己,這種做法的出發點就是避免學生對教師過分依賴。當然,若學生在歸納定理和公理時遇到困難,教師則應適當點撥和強調。
三、營造良好氛圍,擴大學生參與面策略
“主體參與”應當是學生的一種積極自覺的自然行為,“強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應當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和創設情趣盎然的問題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投入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各種活動中去,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有一種安全感,既不擔心“張揚冒尖”,又不害怕“失敗丟丑”,思維的真實狀態便于教師及時采取對策,從學生智慧的閃光點中采集創造性思維的精華,從誤入歧途中總結經驗教訓,做到教學相長、師生雙贏。
數學課堂應該是群言堂,學生的主體參與不應是少數“高材生”的“才藝表演”,教師必須發動學生群體展開對課題的研討,對優秀學生固然要讓他們“吃好穿暖”,使他們的思維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但對所謂的“后進生”也絕不能讓他們“餓著凍著”,而要量體裁衣,提出適合他們的問題,讓他們在解決之后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和提高,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群體參與互相啟發所產生的互補、互促效應是個人單打獨斗無法比擬的。
四、優化教學內容,促課堂教學增效策略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要看教學的內容是否與課程標準吻合,是否能夠體現事先制定的課程教學目標。我們說的教學內容優化,不能只是停留在教學內容是否能夠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層面上,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吻合是對課堂內容優化的最基本標準。教學內容的有效性關注的教學內容的“量”不單是知識、方法的多少,還要關注難度帶給學生思維量的多少。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該考慮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過難或者過容易或者不適合,對于我們的教學對象將是無益的,教學將是無效的。教學效果的強弱不取決于教學內容知識、方法的多少和教學時間的長短,而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的大小。學生已習得的知識,或者是他們聽不懂和無法接受的內容,都是無效的教學內容,因此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學生的智力發展、思想水平提高都取決于有效知識量。教學內容的“量”與“度”的把握是教學內容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五、構筑新型師生關系,加大感情投入策略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重點在于構筑新型師生關系,學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教師要善待每一名學生,做他們關懷體貼、博學多才的朋友,做他們心靈智慧的雙重引路人,“親其師而信其道”“厭其師而棄其道”,平等、尊重、傾聽、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學生,這是為師的底線和基本原則,而高素質、時代感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正逐漸成為學生欣賞崇拜的對象。現在學生正從“學會”變為“會學”,教師正從“講”師變為“導師”,課堂中新型的師生關系正逐步形成。總而言之,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學術功底是根基,必須扎實牢靠并不斷更新,教學技巧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臺,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平等對話。
總之,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度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原來教師為主體的狀況。高中數學教學要改變教學方法與策略,優化教學理念,通過教學方式的改善,提高課堂效率,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同時盡可能地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識,迅速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