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彩萍
摘要: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為目標,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思考,是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一個重要手段。作者就如何在課堂提問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初中數學教學課堂提問創新能力
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人們具有獨立獲取新知識和主動探索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要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就要根據所擔任的學科的基本特點,以教學原則為依據,以傳授學生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出懸念
懸念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技巧,在數學教學中設計懸念,是對正在研究的新課題,教師不匆忙作出結論,而是創設懸而未決的教學情境,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去探究。如在教學數學第一冊(上)有理數的除法時,有目的地提問學生:
(1)學過的倒數的意義是什么?4與3/5的倒數分別是什么?0為什么沒有倒數?學生回憶后回答:學過的倒數是指乘積為1的數,4的倒數是1/4,3/5的倒數是5/3,0沒有倒數是因為沒有一個數與0相乘乘積等于1。
(2)小學的除法與乘法的關系是什么?答:除以一個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
(3)-5、-3/7的倒數是什么?-10/(-5)=?;9/(-3/7)=?欲知結論,請學習(有理數的除法)。這樣自然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心中有一個懸念,從而主動地、迫不及待地探索新問題。
二、在練習中提供出錯機會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適量的及時的練習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發現和澄清一些對概念、公式的偏差和錯誤認識。講評練習除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外,更注重啟發與引導,導在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運用,導在解題思路的點撥與選擇。如初二教學中的一道證明題:
已知:如圖A、B、C、D分別是正方形ABCD四條邊上的點,并且AA=BB=CC=DD。求證: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有學生認為只需證四邊形的四邊AB=BC=CD=DA就可以了,有些學生不知道怎樣判斷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我就提出下列問題:
(1)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嗎?為什么?
(2)對角線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嗎?為什么?
(3)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嗎?為什么?如果是應加什么條件?
(4)四條邊都相等的四邊形一定是正方形嗎?為什么?
(5)四個角相等的四邊形一定是正方形嗎?為什么?
通過提問,澄清了學生存在的一些模糊概念。并且通過“以變發思”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以變發思在數學中的具體體現之一是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使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又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需求。對層次高的學生,不僅能啟迪他們思維的多向發展,開闊思路,還能讓他們學會怎樣從眾多解法中選擇最佳解法,突出思維的創造性。對層次較低的學生,也能掌握與他們能力相對應的解題方法。這樣,不同的學生都得到了成功的心理體驗。
七年級數學第一章有理數加法運算,在運用交換律、結合律時,我提出問題:“這里怎樣進行交換、結合才能使運算簡便?”讓學生通動手實踐,逐步體會發現規律并自覺應用,對教材提供的解法可讓學生進行討論,嘗試發現更好的方法,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探索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學生選擇最佳解法的過程就是思維的再創新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易錯的題目進行一題多變,變換條件、變換提問方式、變換因果關系等,進行一系列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的思考,從而誘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求異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如在分數加法與整式乘法公式的綜合運用題:“設a+b=5,ab=-3,則1/a+1/b=(?)”學生練習后,可將題目做如下改變:變式一:“設a+b+ab=0,其中ab不等于0,則1/a+1/b=(?)”;變式二:“設a+b=4ab,其中ab不等于0,則+=()。”這樣通過一題多變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如八年級課堂練習題:“如圖所示,折疊長方形的一邊AD,使點落在邊BC的點F處,若AB=8cm,BC=10cm,求EC的長。”
為了使學生對勾股定理的運用更靈活,可將題目變為:“如圖,將矩形ABCD沿直線AE折疊,頂點D恰好落在BC邊上F處,已知CE=3cm,AB=8cm,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這樣以變發思,使學生對概念、定理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徹,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提問架設探究橋梁
一些對于學生推理能力要求較高的問題,雖然難度增加了,但能激起他們的實習興趣,活躍思維,對發展思維能力有好處,教學中可以通過啟發和引導,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推理論證。如一位教師在上梯形第一課時,設計了以下問題串啟發學生思維: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DC,求證:∠B=∠C。
問題一:證明兩角相等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學生互相討論、補充回答。但觀察分析圖形后,學生很快發現預想的證法與所給的已知條件相距甚遠。因此引出新問題:
問題二:對于研究新問題,通常采用什么數學思想解決?
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回答:轉化思想。
問題三:怎樣轉化?(添加輔助線)
問題四:怎樣添加輔助線?可以將問題轉化為大家熟悉的圖形,并利用已知圖形的性質及已知條件進行證明和研究?
以上設計了問題串啟發學生思維,探索形成證明思路。其中問題一是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法探索一般的思考方法;問題二和問題三是學生在問題一的基礎上,結合本題實際通過思考和分析,“悟”出了“轉化”這一重要的數學思想;問題四是一個具體涉及轉化方法的開放性的問題,學生根據拼圖活動的經驗,探索“轉化”的途徑和方法,得出了梯形問題中添加常用輔助線的規律,形成了解梯形問題的基本技能,同時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
四、創設問題情境
學習數學,絕不是單純依賴老師的權威去強迫學生學習數學。事實上,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讓學生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從而主動地學習數學。因此,應根據初中數學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學習內容設計成若干與學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學生有無興趣學數學,與課堂提問的設計有著內在聯系。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提供的大量插圖和演示實驗這些素材制造懸念,創設問題情境,讓具體有趣的現象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從而有效地降低難度。如在進行“圖形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時,我找了一些建筑物的圖片,讓學生想象建筑師是如何設計創造的。然后拿出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如籃球、杯子、紙盒等,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形狀,再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比一比,誰舉得多。然后畫出一些幾何圖形,提問:“比較這些圖形,看看相互之間有什么類似的地方?”通過創設豐富而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熱情、帶著疑問、帶著思考,興趣盎然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使學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養。其次,可以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戰性的問題,既可復習鞏固已有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如在學習了方差的知識后,再設計如下問題:我校擬派一名跳高選手參加一項校際比賽,為此對甲、乙兩名選手進行了8次選拔測試,測試成績(單位:米)如下:
①甲、乙兩名選手跳高的平均成績分別是多少?
②哪位選手成績更好?
③據預測,跳高跳出1.65米的成績就有可能獲得冠軍,我校為獲得跳高比賽冠軍,可能會選哪位選手參賽?若預測跳出1.70方可獲得冠軍呢?
通過對實際問題的研究,讓學生深刻認識抽樣工作的重要性,領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啟迪學生學會全方位地分析問題,觀察問題。“橫看成嶺側成峰”,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往往也不同,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課堂提問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們以學生的心理發展為依據,在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為目標,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并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實踐與應用的學習過程,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思考,就能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