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慶高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89-01
數學源于生活,又廣泛應用于生活。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是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之一。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知識是系統的、互相聯系的。在數學教學中新舊知識的矛盾,是整個數學課程設計的必然,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強烈的矛盾,如何運用舊知過渡新知就是各位同仁面臨的問題,如何啟發學生來完成過渡呢?現將個人愚見介紹如下。
一、由淺入深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活動。”數學知識邏輯性強,環環相扣,知識銜接密切。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分析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利用遷移規律,巧妙地設計有坡度、有層次、有啟發性的問題,縮短已知與未知的距離,給學生架起新舊知識過渡的橋梁,降低了教學難度。在一系列知識之間,往往后面知識是前面知識的發展,前面知識是后面知識的基礎,所以,“以舊引新”是必要的。然而新知識既是發展,就與舊知識有所不同,其間是有提升的,如何做好牽橋搭線,即是關鍵。
一個新知是由一個舊知和一個矛盾組合而成的,教學中則要突出過渡點。如“乘法的驗算”。學習這部分知識,要以前面的“因數×因數=積” => “積÷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相連,例如“2×3 = 6 => 6÷2=3或6÷3=2”前者表示“3個2相加等于6”或者“2的3倍等于6”,后者則演變的是“6里面有3個2和6是3的2倍”,教學時,則需要復習乘法的定義,并重點理解。驗算時是用什么為依據?只告訴學生用“積÷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能行嗎?可能學生無法理解,應該怎么辦?啟發學生討論。這就抓住了一類知識的共同點,仿舊知識學習新法,再把新法歸為舊知識,銜接自然,學生容易理解記憶。則可順利地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乘法的驗算方法。
二、從生活實際出發
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將數學教材中枯燥、脫離學生實際的數學知識還原,取之于學生生活實踐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的目的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學中學生通過生活實際、直觀演示和實踐體驗得到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和形成表象的前提下形成實用、抽象、概括,繼而強化訓練、反復實踐才能達到教學目的,所以由形象到邏輯是必然的。然而生活實際則是學生最熟悉的,也是最能接受的。一個新知識可以看作與某些生活實際和舊知識屬同類或相似,如果一開場就讓學生“不知所云”,搞得“這與我們生活無關”,那么學生就會認為學這個東西沒有意義,或者說不實用。所以教學時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精心設計“換湯不換藥”,把例題中陌生的題目背景,更改為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例如小學五年級下冊第54頁第10題,“一種微波爐,產品說明書上標明:爐腔內部尺寸400×225×300(單位:mm)這個微波爐的容積是多少升?”我們是生活在農村的,可能學生就不知微波爐是什么東西,它是不是想我們家的火爐一樣,燒煤燒柴、把鍋放在上邊燒水炒菜、用來起暖……,從而讓學生無法形成表象,如果把它換成我們家的水缸,“哎!這個我家有,它是什么樣子?用來干什么?”我想各位同仁就不用“多此一舉”來解釋了吧!再如:在教學應用題常見的數量關系時,學生對于“工作效率×時間=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為此,我們可在教學前,在班里舉行了一次定時投籃比賽和跳繩比賽。教學新課時,聯系兩次比賽活動,學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工作量。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煥發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