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秋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90-01
很多時候,我們不自覺地以演繹的方式教數學,學生則被動地習得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探究知識的過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并非充滿挑戰性的“再創造”的過程。在許多人看來完全屬于技能習得的“用圓規畫圓”,在我們的課堂里,卻充滿著探究的價值,請欣賞下面的學習片段。
師:剛才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同學們都會畫圓了。會畫圓的請舉手!(學生熱情地高舉起手來,躍躍欲試)畫圓一般得用圓規,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請大家用圓規畫一個直徑是4厘米的圓,邊畫邊想:我們是怎樣畫圓的?
(學生們立刻投入地畫起來,師巡視并收集學生畫得不圓的作品。剛展示一幅不圓的作品,學生們就笑起來。)
師:(意味深長地)孩子們,圓的樣子都是一樣的,“不圓”的樣子就各有各的不同了。想想這樣的“不圓”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
(學生們爭搶著舉起手來)
師:(悠悠地)想——不說——繼續欣賞!
(作品2、3仍是不圓,學生會意地、開心地笑了)
師:(疑惑地)怎么回事?怎么會這樣呢?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是不是看出畫圓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學生紛紛點頭表示同意,師出示圓規雛形——樹枝)
師:樹枝,哈哈,原始的圓規,用這個圓規在沙地上能不能畫出圓來?
生:(異口同聲)能!
師:(笑著)我們小時候都玩過。(繼續出示)
師:這是我們現在用的圓規。這個圓規的優點是兩個腳之間的距離可以變化,所以我們可以畫出大小不等的圓來。
生:(紛紛點頭)對!是!
師:(疑問地)但是剛才我們就是用這樣的圓規來畫圓的,怎么會創造出那些不圓的作品呢?(學生們爭著舉手要發表看法)
師:(會意地)是不是它的缺點也是這兩個腳能動啊?
生:(十分肯定地點頭贊同)對!
師:所以,畫圓時我們的手應該拿住哪兒才行?
(生已經是迫不及待,很多人站起來舉手)
生:手應該拿住把柄。
生:抓住“頭”。
師:(微笑)“把柄”這個詞用得很好!形象地說,就是抓住它的頭。你可別捏住它的腳。
生:(笑)那就動不了了,距離就變了。
師:(思考著)剛才我看到同學們的作品時還有點納悶,大家都是畫一個直徑4厘米的圓,畫出來的應該一樣大,但是我看到有大有小。你覺得要圓滿地完成這個畫圓的任務,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應是多少?
生:(爭搶著)是半徑!半徑2厘米。
師:對,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半徑。那現在我也來畫一個圓。
(教師在黑板上畫完后,學生佩服地驚嘆:“哇噢!”)
師:誰能在這個圓上標出一條半徑?
生:(爭先恐后地)我!我!
師:(和同學一起邊看邊問)我們看他是怎樣畫的。他在找什么?
生:圓心。
(學生畫完了半徑后,大家不約而同地為他準確的畫法鼓起掌來)
師:他畫得多認真哪!誰再來畫一條直徑呢?
師:(請一位沒有舉手的學生)雖然沒舉手,但請你來好嗎?
生:(有些不好意思)我不會,我試試吧。
師:(風趣地)不會,試試!想好了試,我們可不許擦喲!
(學生畫好直徑后,掌聲再次響起來)
師:(感慨地)其實學習也不難,學習就是猜想、嘗試!敢于試,不就行了嗎?
師:直徑是一條怎樣的線段呢?同桌互相說說。
生:兩端都在圓上。
生:還要通過圓心。
師:(指著黑板上的圓)這個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直徑用字母d表示。(邊介紹邊在圓上相應的位置標注)
師:半徑與直徑之間是什么關系呀?
生:(熱情地、幾乎是喊著)兩倍關系!一半!
師:(板書:d=2r)剛才我們研究完了怎樣畫圓——先確定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然后拿住頭固定一個點,旋轉。我們是不是又應該思考“為什么這樣做” 呢?
(生思考,沒有人回應)
師:隨手不能畫出一個圓,用圓規這樣(手拿圓規比畫)就能畫出一個圓了,為什么?
生:我們不能準確判斷中心點和手的距離,而圓規是兩個點固定了,繞一圈就可以畫出圓了。
生:因為圓規可以旋轉,而手不好旋轉。
生: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引得全班同學開心地笑起來)
生:圓規是沒有生命的,它可以一動不動好長時間。
師:(佩服地)她說的“一動不動”太重要了!剛才我們在畫圓的時候圓心是一動不動,半徑是一動不動。不過,除了一動不動,還有動的——
生:(熱切地呼應)旋轉。
師:對對對,這么一旋轉,因為確定了長度——“同長”,確定了圓心——“一中”,沒有兩個中心,所以畫出的曲線上的所有點和圓心的距離都一樣長,(生點頭)這就符合圓的特點——“圓,一中同長也”,符合圓的特點,當然就是一個圓了。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老師并沒有按通常的步驟一二三地教,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著畫直徑4厘米的圓,然后展示學生“不圓”的作品。這時老師幽默地說:“圓的樣子都是一樣的,‘不圓的樣子就各有各的不同了。想想這樣的‘不圓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學生先是笑聲不斷,轉而開始沉思,接著小組交流究竟怎么畫圓。在對差錯認真反思后,學生對“手拿在哪里”、“兩腳之間的距離是直徑還是半徑”等畫圓的要領有了深刻的領悟。接著教者又追問為什么用圓規可以畫出圓。這一明知故問的問題促成了學生交流的精彩紛呈。對學生的各種回答,老師不作即時性評價,而是不斷地追問“為什么”,讓問題的答案走向開放,讓學生不斷追求更好的答案。在這種看似不追尋確定性結果的詰問中,學生對圓的本質屬性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更深入地領悟了數學的本質、方法,經歷了數學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