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萍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認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的老師仍為數不少,教師投入到練習設計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對于練習的設計,教師常常隨意為之,通常是拿一些現成的習題應付了事;即使進行設計,也僅是針對課堂教學部分內容而言。設計出來的練習,大都機械重復,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反而加重了師生教與學的負擔,并在教學中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教師教得很苦,學生學得吃力,師生雙方都是吃力不討好。上述現象說明,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問題正成為新課改的一個瓶頸,是數學課程改革最為薄弱的環節,亟待一線教師的關注和研究。我認為小學數學練習設計要把握“五性”。
一、重視練習內容的層次性
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傳統的作業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往往是“一刀切”,導致“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了”。新課程標準以人的發展為最高準則,提倡以人為本,呼喚學習者主體性的張揚,積極性、創造性能力的釋放,強調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為此,在作業設計時,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頂”與“保基礎、求發展”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第一層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型作業,第二層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提高型作業,第三層是面向學有余力的學生的發展型作業。如有這樣一道數學題:足球每個25元,籃球每個18元,皮球每個15元。問題:(1)買4個足球花多少錢?(2)買6個皮球,100元夠嗎?(3)買2個籃球,付100元錢應找回多少錢?(4)小明只帶60元錢,可以買哪些球?四個問題中,問題(1)是乘法題,學生只要計算25×4即可;問題(2),不但要計算一個乘法題15×6,還要將積與100比較;問題(3)是一個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而問題(4)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些學生可能只列出幾種可能,列出的幾種買的方法也是無序的;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就會有序地考慮,列出所有的可能。充分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中“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和“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
二、注重練習內容的思考性
數學教學的內容要具有思考性,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數學思考”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個目標領域之一。
如在學習活動“時間與數學”中,教材首先呈現如下情境:“飛飛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飛飛的母親是一名飛機乘務員,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要求學生從9月1日開始,用不同的符號標出母親和父親的休息日,而飛飛是周六和周日休息,思考:母親、父親和飛飛分別是哪幾天休息?哪一天飛飛能和父親同時休息?……接著教材要求學生(1)請分別寫出他們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教材中印有一張9月份的日歷);(2)討論并填圖,要求學生討論并寫出父子、母子、父母和全家的共同休息日;(3)觀察9月份日歷找規律。這些問題不但層次清楚,而且思考性強。當學生建立模型后,要求學生進一步解決問題:“1路車每隔3分鐘發一次車,2路車每隔5分鐘發一次車,從早上7時第一次同時發車,1路車和2路車同時發車的時間有哪幾次?”這樣的編寫充分體現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問題的呈現有一定的坡度和梯度,且問題具有思考性,能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交流合作中得到發展。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嘗試探索,可能解決了問題,也可能沒有解決問題,但他們都有了嘗試解決數學問題的經歷。
三、講求練習設計的彈性
學生的個體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認知水平也不是整齊劃一的。《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里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練習教學要從實際出發,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可以在練習量、練習內容等方面進行彈性處理,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1.練習量的彈性處理。科學的練習量是提高練習質量的基礎,不同類型、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練習量和不同的練習難度。如練習中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層次性練習,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練習量要求,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使他們在練習中各有所獲,獲得不同的發展。使后進生也能拾級而上,優秀生得到更好發展,使每位學生都能在練習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2.解題方法和答案完整性的彈性處理。練習中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習題,并允許學生在答案的完整性、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方面達到不同的層次。
3.練習的指導與評價的彈性處理。教師在練習指導時,首先要及時收集教學信息,了解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指導,重點進行思考方法的指導。其次,教師在練習評價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反饋方式,采用不同評價語言,使每位學生都能產生學習成功的情緒體驗,逐步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注意練習內容的開放性
數學練習教學要關注學生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探究解決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充分發揮習題的“發展”功能。如:公路一旁,每4米栽一棵樹。王志強從第1棵樹跑到第250棵樹時,跑的路程有1千米嗎?為什么?學生有兩種答案。(1)4×250=1000(米),認為王志強跑的路程有1千米。(2)4×(250-1)=996(米),認為王志強跑的路程沒有1千米。通過討論,學生大都趨向于第二種答案,認為間距數比樹的棵數少1,因此,王志強實際上只跑了249個4米。但這時有一生提出:我有不同意見,每棵樹也是要占地方的呀,250棵樹一共占的地方應該超過4米,所以我認為王志強跑的路應該有1千米。我不禁為這個學生喝彩,誰能說這不是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呢?
五、注意練習內容的時代性
將數學知識與時代相結合,可以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處,激發作業興趣,結合數學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能夠“學活”數學,“活用”數學。
如在教學工程問題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為了提高城市品位,張家港市建設局決定改造暨陽湖生態園的綠化工程,現向社會公開招標,參加競標的有三個單位,他們都承諾能保證高質量完成綠化工程,但甲工程隊單獨完成需要12天,乙工程隊單獨完成需要15天,丙工程隊單獨完成需要20天,假如你是局長,你會選擇哪家工程隊?
生一:選擇甲隊,因為它工期短,投資少,實力強。
生二:選擇丙隊,雖然它單獨完成的時間長,但可能質量高。
生三:我選擇甲、乙合作,這樣可以縮短完成工程的時間,還可以讓他們互相競爭,相互監督。
生四:我選擇甲、乙、丙三隊合作,因為它們三隊合作完成工程的時間更短。
一道普通的習題卻讓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主要是因為此題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生樂于思考,樂于解決。
練習內容緊跟時代的脈搏。如2010年六年級上冊第一頁上的“練一練”的題目,為“杭州灣大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大約36千米,比香港青馬大橋的16倍還多0.8千米。香港青馬大橋全長大約多少千米?”杭州灣跨海大橋2008年5月1日試運營通車。現題目已改成“杭州灣大橋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大約36千米,比香港青馬大橋的16倍還多0.8千米。香港青馬大橋全長大約多少千米?”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及時獲得了這樣一個信息,不由得為自己的祖國感到驕傲。
《新課標》指出:“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過練習,能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且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好練習題,使學生通過練習,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發展智力,力爭使數學練習有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