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教育觀念和認識的提高,特別是隨著新課程的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各地各校的教學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取得了相當明顯的成績。但毋庸置疑,表面熱鬧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依然存在著不和諧的暗流——許多學校忽視了學生信息技能存在的差異,機械地開展教學活動。這些差異,有的表現在學生對待該課程的熱情程度上,有的表現在對知識的系統掌握上,有的表現在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能上。據我觀察,該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小學、初中、高中各年級的教學中,還沒有引起信息技術教師的足夠重視。如果不注意這種差異,就將難以有效地組織班級教學,最終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學生信息技能存在差異的原因
造成學生信息技能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環境、家庭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學生自身興趣愛好的不同。在目前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的教育大背景下,各省(市)之間、城鄉之間,甚至同一個城區相鄰的各校之間的教育資源配置也存在較大的差距。以我縣為例,各初級中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情況、教學要求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學校可以保障學生接受較好的信息技術教育,而部分學校則以各種借口削弱信息技術教育課。其他學段的新生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當然這里還包括信息技術課老師個人認識和能力等方面的影響。
家庭的態度影響孩子對接受信息技術認同的程度。有些家長,特別是農村家長認為這門課可有可無,是副課,甚至會教孩子上網,影響學習。城市家長深知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為培養孩子的特長,早早購置了電腦,有些甚至利用雙休日、寒暑假送孩子上各種電腦培訓班。他們在校外受到計算機操作訓練,已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
學生個人對計算機興趣程度是學生信息技能存在差異第三個原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計算機知識的傳播呈開放性,學生不必單純依靠學校學習計算機知識獲得信息技術技能,因特網的日益普及和帶來的文化傳播方式的變化、虛擬世界的神奇強烈地吸引著生性好奇的中小學生。一部分學生為了進入互聯網世界學習了不少計算機知識,有的則對計算機、網絡、應用軟件本身感興趣,成為電腦佼佼者,但也有一些學生除了會玩游戲之外什么都不會。
二、縮小學生差異,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的對策
(一)根據學生的差異安排教學內容
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是編寫信息技術教材和組織課堂教學的依據。對教學內容的安排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線式安排,另一種是螺旋式安排。《標準》對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做了明確的規定。小學階段六個模塊,初中階段七個模塊,高中階段八個模塊。各個階段的教學內容采用直線式安排,也就是把各模塊組成一條在邏輯上前后聯系的直線,各模塊的內容相對獨立,基本上不重復,但在整體教學內容上呈現螺旋式的特點。比如三個學段都有操作系統簡介,要求各不相同。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對中小學生的要求,應該是學會使用這種工具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而不是對工具本身進行深入學習。因此,《標準》的這一安排,正是考慮我國學生信息技能存在著較大差異,是為了各學段的教學內容均可“從零起步”,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習特點,學習同一內容所表現出的差異,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能。
(二)重視學生信息技能差異
1.信息技術教師要提高信息素養和課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術教師首先應明白信息技術學科在中小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學科意義上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從知識能力層次上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基礎性、普及性,是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學生都能接受和掌握的;從評價方式上看,目前這門課程還未出現選拔性的測評。在我國,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學科,其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同其他文化基礎課有較大的區別,可以說信息技術課當前還處在探索、研究之中。信息技術課的一些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正在成為文化基礎課的先導,甚至是文化基礎課明天的教學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信息技術課教師處在教學改革的最前沿。
2.即學即用,學以致用。
對于學生之間信息技能的差異,我們應采用先基礎、后應用的方式,目的是即學即用,學以致用。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采取任務驅動式組織教學,將教學過程分為基本技能學習階段和電子作品設計階段。對應用軟件基本操作的學習,要求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給出的去做,待全體學生掌握了軟件的基本操作之后,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運用所學的技能完成指定的任務。如講“發電子郵件”時,任務是發送郵件,郵件的內容可由學生自定,漢字輸入速度慢的學生內容可短些。如此可使學生的差距逐漸縮小,全體學生信息技能都得到提高。
3.促進學生操作技能與智力技能和諧發展。
學生完成了基本內容的學習,就可以開始設計任務。在設計過程中,學生會碰到問題,教師需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還需要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如用Word制作電子版報,學生除了要具有一定的Word軟件操作技能外,還要有一定的美術基礎,語文知識,以及觀察、分析、概括、綜合等技能,這些都屬于智力技能范疇,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能力。
4.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是可以很容易地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每堂課的教學內容不必安排得太滿,而應該給學生留下一些自主練習時間。學生可以用多媒體教學軟件自主學習計算機知識,上網閱讀網站上的新聞,欣賞校園網服務器上存儲的電影、動畫片,甚至可以玩一些健康的游戲。這些活動寓教于樂,剛接觸計算機的學生可以在玩中認識計算機,掌握鼠標、鍵盤的操作技巧,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主動獲取知識,為學習新知識營造良好的氛圍。
5.建立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特長。
我們通過成立信息技術學科興趣小組的形式,將部分信息技能水平較高、十分熱愛信息技術的學生組織起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充分指導,讓他們學習比較高級的計算機知識,給出一定的有實際用途的任務,如學習比較高級的網頁制作工具,負責本班級的網頁制作與維護,參與教師課件的制作活動,等等,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當學生的成果展現在網上,不僅創作者本人,其他同學也能感受到創新離自己并不遙遠。對于較優秀者,我們鼓勵他們參加各類信息技術大賽和電腦設計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