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春 張世明 吳曉東
思想政治教學由課堂教學、考試、時事教育和課后社會調查及實踐活動等組成。社會生活是思想政治教學內容的重要來源,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考試命題時應選擇、運用貼近生活的素材。地方特色資源反映特定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發展與歷史變遷,并為學生所熟知。在新課程背景下,將豐富多彩的地方特色資源與思想政治課教學和考試命題有機整合,是我們著力進行研究的一項新課題。我們結合課堂教學和考試命題的實踐,認為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地方特色資源應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地方性
我國幅員遼闊,國家課程和教材難以全面呈現各地的具體實際。地方特色資源既具有濃郁區域色彩,又真實反映地方社會生活實際。對地方特色資源有針對性地提煉,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思考、解決身邊社會問題的能力。
福建東南面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海洋資源。該地緣優勢成為福建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獨具特色的教學和考試資源。
例題:海洋文化是福建文化最大的特色。在漫長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曾孕育出曇石山文化、海絲文化、媽祖文化、船政文化等,形成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體系。進入21世紀,海洋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日趨繁榮。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材料體現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你認為怎樣才能進一步推動福建文化繁榮與發展?
這是一道以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為背景而設置的題目,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文化生活,考查學生對學科理論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增強投身家鄉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方特色資源應體現較強的現實性和時代性
生活之于教育,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思想政治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政治課教學與考試命題必須反映現實生活,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精神。我們在高三畢業班文科綜合模擬考試中,就曾以“家電以舊換新”為背景設計了以下四個問題:
例題:2009年6月,國家出臺了鼓勵家電“以舊換新”的政策。試點省、市凡在規定時間內交售并購買新家電的購買人,可以享受10%財政補貼。家在福建南平市的小周和家人圍繞一臺五年前的舊電腦是否要更換進行了討論:
爺爺:現在生活好了,但不能丟掉勤儉節約的美德,這臺電腦還能用,我看就不換了。
爸爸:“以舊換新”換下來這么多的舊家電會不會造成資源浪費和新的污染?
小周:我們家的電腦內存小速度慢,耗能大效率低。“以舊換新”既能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又有益于國家經濟發展,何樂而不為呢?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運用文化對人影響的知識,分析爺爺為什么反對將家里的電腦“以舊換新”?
(2)小周認為家電“以舊換新”對國家經濟發展有益,你認為益在哪里?
(3)小周認為爸爸不必擔心。請你運用政府的有關知識說說不必擔心的理由。
(4)小周一家經過討論決定將電腦“以舊換新”。你認為他們應該怎樣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挑選電腦?
這道試題以國家政策為背景,體現了當前社會熱點,對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典型化處理。回答問題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理論知識,而是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既能彰顯時代性和現實性,又能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與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科理論知識得到活學活用。
三、地方特色資源的選用上要注重探究性和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側重于關注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搜集資料、判斷、推理并得出結論的全過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地方特色資源貼近學生生活背景便于學生較快進入“情境”,可提供典型案例及系列材料或場景,鍛煉學生收集資料、篩選信息、選擇方法、評析觀點、設計方案、提出建議等能力。因此在地方特色資源的選用上必須注重探究性和實踐性。
例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編制了這樣一種題型:根據“公民的政治參與”這一知識背景,要求學生至少參與一次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居委會或村委會)的活動。在活動結束后,讓學生以小論文、調查報告、楹聯詩詞、“三句半”、“打油詩”、歌曲、小品、舞蹈等多種方式呈現活動參與情況、對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認識、發現了哪些問題及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議等。這樣的課堂教學和考查方式貼近學生的實際,使其有話可說,有思可想,把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主動的探究者和實踐者。
四、以地方特色資源命題,彰顯能力,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和考試既要注重對學科基礎理論知識的考查,又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習新知識、綜合探究、實踐和創新等方面能力。這就要求以地方特色資源命題時,要多角度、多層次充分挖掘地方資源信息。
例題:材料一:“福建土樓”地處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閩西南山區,它造型獨特,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土樓的建筑融合到自然環境里,與周邊山水和諧共存,成為“天人合一”的典范。
材料二: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決定以龍巖市的永定和漳州市的南靖及華安三縣組成的“福建土樓”申報世遺。2008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將“福建土樓”作為中國36項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材料三:當地政府以申遺成功為契機,突出整體規劃,保護土樓及周邊環境,通過招商引資,建設配套的旅游景點和設施,提高接待能力。同時,當地政府將土樓文化作為與臺灣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2008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景區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均創歷史新高。閱讀上述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1)當地政府在土樓“申遺”和旅游開發過程中履行了哪些職能?
(2)結合材料,說明開發福建土樓旅游資源的經濟意義。
(3)面對土樓旅游大潮,有人認為“游客多多益善”,有人認為“為保護土樓,應盡量限制游客的數量”。請你用唯物辯證法的有關知識,對上述觀點進行評析。
(4)請你就如何發揮土樓文化對政治的作用,提出兩條合理化建議。
這是一道對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試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設置的四個問題,讓學生在解題中詮釋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提高了知識的獲取、儲存、運用等能力。
總之,讓地方特色資源走進思想政治課教學和考試,并不是偏離課本知識,而是倡導學生用所學理論知識理解、分析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貼近社會生活的地方資源是豐富多樣的,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學執行者和考試資源命題的開發者與使用者,要善于利用地方特色資源,善于挖掘并有效地利用好各種資源優勢,真正使課堂教學和命題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并體現新課程的學科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