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麗華
摘要: 在中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面對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促使全體學生獲得良好發展,落實素質教育目標,這是當前學校課堂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個突出課題。在一輪復習過程中,作者摸索出了一條符合學校情況,符合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包括五個環節:同步異步課前檢測—回顧建構—典例分析、重點講解—鞏固測評—評價總結。教學模式的優化增強了歷史課的吸引力,學生的歷史思維更為活躍,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 高三歷史復習課分層教學課堂教學模式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許多學生在學習中未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了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可見,在中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面對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促使全體學生獲得良好發展,落實素質教育目標,這是當前學校課堂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個突出課題。幾年來我校大膽改革,全力實施“因材施教”策略,大力推進分班體制創新和分層教學改革,大膽實踐“三化”機制創建,做到“差異化”分班、“標準化”授課、“個性化”發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信心、學有進步、學有所成,同時也為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我在長期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深切地感受到:要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就必須改革僵化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總之,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高三復習一般情況下都是分為三大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學習方法。在一輪復習過程中,我們就摸索出了一條符合我校情況,符合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包括五個環節:同步異步課前檢測—回顧建構—典例分析、重點講解—鞏固測評—評價總結,通過構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意向心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而且,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通過教師的分層指導和有效組織,實現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課前檢測環節
課前檢測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它能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問題,便于根據檢測的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其次,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學生擔心檢測的結果不好,所以上課必定會認真聽講,課后認真復習,課前認真預習。長此以往,教學質量必定有保證。怎樣進行檢測?針對哪些問題進行檢測?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要想保證檢測的高效性,教師在備課環節必須下足工夫。我們的做法是這樣的:異步復習主要復習那些和本節課內容息息相關的已經復習過的重點知識,同步復習就是對上節課的重點內容的檢測。檢測的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小篇子限時練習,投影片方式搶答,上黑板進行板演……這些都是我常用的方式。
二、回顧建構環節
布魯納說:“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學與其說是使學生理解掌握學科的基本事實和技巧,不如說是教授和學習結構。”回顧建構就是根據史實的內在規律進行分析、歸納,使之條理化、系統化,通過師生雙方的互動,共同建立起相應的知識結構,并把一個史實、一個單元、一個章節或一個專題的內容納入到整個知識體系中。只有教給學生知識結構,才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和培養能力,獲取新知識,知道從何入手。只有形成正確的知識系統,才能在學生頭腦中構建一個完善的認知結構體系。構建知識框架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普遍采用自主構建的方式——兩個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寫,然后師生共同修改,這個環節是明確復習目標、復習重點的環節。
三、典例分析、重點講解環節
一輪復習絕不是知識的簡單重復,教師有意識地點撥引申是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將知識結構內化為認知結構,將知識遷移為能力,進行自主探究和創新思維的過程。在學生初步掌握知識結構,思維處于臨界狀態下,教師精心設置教學中的思維材料、進程和方式,運用多種點撥方法刺激學生大腦,使學生的心理、情緒在認知需要的發展過程中形成某種程度的思維亢進和起伏狀況,完成思維上質的飛躍。
典例分析必須圍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銜接點、相近知識的易混點、研究問題的關鍵點、消極定勢的易疏忽點、創新思維的興奮點,采用創設歷史情境、課堂討論、置疑設問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形式,輔以教師的畫龍點睛,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比較等能力,把歷史現象上升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高度,揭示歷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求異思維,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例如《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一課,我們就設計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四、鞏固測評環節
鞏固測評是教師實施調控的重要手段。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訓練學生概括、分析、綜合、比較等能力,引導他們探索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推向更高的層次。另一方面在于及時掌握教學現狀,了解學生通過教學是否掌握了教材內容,是否在何種程度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找出學習中出現的錯誤,為矯正教學提供反饋信息和可靠的依據,提高矯正教學的針對性、及時性和有效性。反饋調整的方式可以是課堂訓練、課堂提問等。
五、評價總結
編筐撾簍全在收口。由此可見每件事結尾工作的重要性,講課亦是如此,課堂小結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成功的一節課,小結起到了重要作用。課堂小結是在較短時間內對某次或某節所講授內容作一個簡短的系統性、概括性、延伸性的總結。小結要短小精悍,通過小結,學生能抓住主要矛盾,掌握這節或這次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可采用靈活的不同形式的小結。小結不是簡單的總結概括,而是整節課教學的升華。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模式需要不斷完善,課堂教學改革也需要不斷探索。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沖擊,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相當長的實踐過程。但我們相信,只要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堅持探索,歷史課堂教學就完全可以實現它應有的價值,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