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宏
摘要: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本文就在物理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等問題作探討。
關鍵詞: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提問藝術
物理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會怎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英國學者德波諾提出:“思維是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思想活動。”“思維是為了某一目的對經驗進行有意識的探究。”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物理教學中的提問應緊緊圍繞這一主題,把教師提問與學生質疑相結合,變以往教師的機械程式化提問為師生的交流互動。就是通過教師提問的示范、指導和潛移默化作用,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一、從教師善問到學生會問
1.提問要有趣味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興趣是提問的第一要素,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推動他們去探究。所以,提問設計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在生疑、解疑過程中愉快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體會到思考的歡樂與滿足。例如在學習摩擦力時,我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在有一杯米,老師想用一根筷子將它提起來,你們認為行不行?這個問題一下子就將學生的興趣激活了,他們都能積極地開動腦筋去思索,同時也產生了一種迫切想知道結果的心情,對接下來的知識學習很有好處。
2.提問要注重真實性
真實性的問題才能真正觸及學生的認識,成為學生產生探求欲望、推動積極思考的刺激。從燒開水中可以知道同一種物質升溫多少與質量、吸熱多少有關。質量越大,升溫越高,需要吸收的熱量就越多。但是,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相同,升溫相同,吸收的熱量相等嗎?真知灼見來源于實踐。先請有生活經驗的同學談談對沙灘的體驗。白天海水?搖 ?搖,沙子?搖 ?搖;傍晚海水 ?搖,沙子?搖?搖 (選填“涼”或“熱”)。即可提出海水和沙子為什么在同一時刻溫度不一樣這一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接下來請看實驗: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裝上質量相等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的酒精燈加熱相等的時間,兩個燒杯吸收的熱量相等,但沙子升溫比水快。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時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說明物體吸熱升溫還跟物質的種類有關。于是提出了反映物質這種性質的物理量——“比熱容”。
3.提問要有啟發性
啟發性的提問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盡可能引導學生認清問題的實質,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學實踐證明,提問后出現冷場,并非學生啟而不發,而是由于問題缺少啟發性所致。例如在學習直流電動機原理這部分內容時,為了引出換向器這一關鍵結構,教師一般會問:怎樣讓線圈連續地轉動下去呢?由于這個問題的解答要用到較多的知識點,學生往往無法回答清楚,不利于教師引出新知識,因此很多教師為了教學進度都是自問自答,一講了之,學生學得很被動,掌握得不扎實。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用分化知識點的辦法引導啟發學生分步驟解決。例如下面的方法:線圈在磁場中為什么能轉動?(答:受到力)為什么轉動到豎直位置擺動幾下就停止了?(答:兩個力平衡了)怎樣讓線圈由于慣性越過平衡位置后繼續轉下去?(答:改變兩力方向)怎樣改變兩個力的方向?(答:改變電流方向或磁場方向)實際生活中哪一種改變較方便?(答:改變電流方向)從而引出換向器。利用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回顧舊知識,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4.提問要激發主體性
提問時要給學生提供產生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追索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地、合作地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認知問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力和課堂教學的契機。中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時常表現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問,正是這些思想和認知問題驅動學生追求知識、探索真理。教師通過挖掘教材,以問題為契機,精心設計,釋疑解惑,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通過問題的層層設問和討論,不斷激發思維火花,使之成為有序的思維訓練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觀點轉化為問題,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借助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設計,促使學生思考,逐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從教師激疑到學生問難
1.創設沖突情境
在進行“杠桿”原理的教學時,我從班上學生中挑選出一名最高大強壯的男生和一名矮小瘦弱的女生,讓他們站到教室前面。然后問:“如果我讓這位女生頂住門,讓這位男生去推門,門能否被推開?”學生們毫不猶豫地回答:“門一定能被推開!”這時,就讓這位女生頂住門把手的地方,讓這位男生在靠近鉸鏈處推門。雖然這位男生用了最大力氣想推開門,門卻被這位瘦弱的女生頂住了。這時學生的日常經驗與實驗結果發生了矛盾沖突,而且這一試驗還使學生隱約地感覺到,力氣小的一方之所以能頂住力氣大的一方,關鍵在于他們并不是在共同點上朝相反方向用力。由此,學生在這一通過試驗產生的問題情境中,形成對新的未知知識的需要和探索,認識到學習這一知識的必要性。此時,在“推門的問題情境”中,提出一個擺脫了具體情境束縛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問題:“在什么條件下,小力可以抵擋大力?”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獲得了反映一定規律的有關杠桿原理的知識,這一知識不僅能解釋課堂上演示的這一特例,而且能解釋其他許多類似現象。
2.接觸不同的思路
物理規律是在物理概念和物理實驗的基礎上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或數學演繹得到的,物理規律的正確性是不容置疑的。在物理規律的討論中,如果沿兩條不同思路推導出兩種相互排斥的結論,則學生必然吃驚,引起認知沖突,生出疑問。例如:電流通過一段導體時產生的熱量,由Q=I2Rt,有同學認為,通電導體產生的熱量和導體的電阻成正比,又由Q=U2t/R,有同學認為,通電導體產生的熱量和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大多數同學都對此都感到困惑不解,產生了強烈的問題意識。
3.鼓勵發散性思維
讓學生碰到疑難或接觸問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師不應以告知答案為目的,不能停留于“引誘”學生進入設定的“陷阱”,“逼”學生就范。教師提出問題與解答問題都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鼓勵學生求異與創新,同時,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在教學中適當地適時地提出開放性問題,如以“答案不確定性”問題的提問引導學生討論、爭論,正面反面、多層次多途徑縱橫聯系,發展開放的思維活動,對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大有益處。例如測量一未知電阻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開放性問題的提出使學生思路縱橫馳騁,在短時間內將腦子里的信息進行搜索、整理,高效率地思維,通過自主摸索及合作交流進行研究探討,得出許多種方案,通過解決整個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得出比較科學的方案,提高思維的質量。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出于藍”就是借鑒前人的經驗和知識,沒有藍,青就變成無源之水。“勝于藍”就要較前人高出一籌,因而就要求不能受原有條條框框的束縛。而做到這一點的第一步就是大膽遐想,善提問題,敢于質疑。物理教學過程何嘗不是如此呢?因此我們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憑借自己一桶水對一杯水的知識優勢,鼓勵學生展開聯想,發現問題,大膽質疑,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參考文獻:
[1]嚴先元.教師怎樣提升課堂教學技能.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6.
[2]張善賢.中學物理教學研究與實踐.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