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雯
摘要:雷平陽的《鐵匠》一文,以詩化的語言敘述了一位鐵匠的悲劇。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凸顯了人性的無奈,且借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了民族傳統觀念帶來的影響,使讀者在審美的震撼中再一次了解自己,了解埋藏在中華民族每一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文化或信仰之根。
關鍵詞:矛盾;人性;傳統;詩化
雷平陽,這位以成功的詩歌創作邁入文壇的優秀作家,其小說也包孕著極為濃重的象征意味。曾榮獲首屆“蒲松齡文學獎(微型小說)”的《鐵匠》,被評為是“玄妙”的,而且充分體現了作者“瑰麗的想象力”。本文擬對該作品的主題意蘊及敘事手法進行較為淺顯的分析。拙稚之處,望與研究者們探討。
一、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凸顯人性的無奈
《鐵匠》在一開始便刻畫了一幅迎親與奔喪“狹路相逢”的情景。“紅色的張鐵匠”和“白色的送葬隊伍”的對峙,一喜一悲,這種鮮明的對比加快了小說的敘事節奏。而對峙的結果,卻是生者為死者讓了路。同樣,在新生事物與陳腐事物發生沖突時,前者也往往處于弱勢的地位。在它奮勇前進、噴薄欲出之時,也容易受到陳腐勢力的壓制,從而導致送葬的隊伍“緊跟著張鐵匠迎親的人群”,而迎親的隊伍也“踏著滿地的紙錢行進在那條狹路上”。
這樣不幸的遭遇給村莊帶來了災難,“兩邊水田中,懷胎的稻子紛紛炸裂”,“一個風調雨順而又顆粒無收的年頭來臨了”。而這對新人也墜入了厄運的深淵。張鐵匠的妻子十年不孕,恰與水稻歉收形成對照,顆粒無收與家庭無嗣正是殘酷的現實強加給理想的負擔。空腹的稻草,留給村民們物質的匱乏;兒孫的缺席,留給鐵匠一家精神的空虛。“無邊的田野啊,誰能把死亡重新抬回家?無邊的田野啊,你讓嶄新的婚姻往回走,后面跟著送葬的隊伍”。在文章鮮見的感嘆中,作者將這個悲劇的產生歸結于田野選擇的錯誤,而這片無邊的田野即暗示著廣袤、遼闊的社會背景與時代背景,它在孕育著村民的同時也扼殺了他們的理想。
張鐵匠為死去小販的家人打制鐵頭顱,為異鄉的布客打制小鐵馬,借以成全別人的夢想;又為年邁的父母打制小鐵人,借以寄托父母和自己的夢想。他憑著手藝完成了人們的一樁樁心愿,人性的光輝在此處得以渲染。而“這個渾身力氣的年輕人”,“把所有的時間花在了妻子身上”,卻也只是徒勞,他無力改變現實,也錘煉不出自己的幸福。最后又不幸在鐵案上葬送了自己,實屬命運之無奈。
小說從“狹路”開始,又到“狹路”結束,暗示著人生的輪回終究擺脫不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二、借魔幻現實主義表現民族傳統觀念
墨西哥著名文學評論家路易斯·萊阿爾曾把魔幻現實主義的核心總結為作家對現實生活中奧秘的發現和反映。他說:“魔幻現實主義的主要特點并不是去虛構一系列的人物或者虛幻的世界,而是要發現存在于人與人、人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神秘關系。具有神秘色彩的現實的客觀存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源泉。”
受魔幻現實主義的啟發,作者著力在《鐵匠》一文中表現出具有深厚民族傳統觀念積淀的田野以及生活在這片田野上的人的精神世界。因果報應、萬物有靈、修煉成精、相生相克作為觀念文化之根,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綿延不息。“作者將這些在我們每個人意識深處根深蒂固、同時又捉摸不定或隱而不現的東西呈現了出來,使我們在審美的震撼中再一次了解自己,了解埋藏在中華民族每一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文化或信仰之根。”
傳宗接代向來是中國家族的一大要事。張鐵匠一家急切盼子而不得,繼而把希望轉嫁到小鐵人和鐵打的“懷孕”的妻子身上。尋求迷信的途徑成為了這種傳統觀念得以沿襲的突破口。這一切都向人們清楚地展示了中國民族堅不可摧的傳統信仰。
三、以詩化的語言營造唯美的意境
作者不僅關注表現我們內心深處的觀念世界,更關注客觀現實世界中人的作為與命運。他善于洞悉人性,洞悉源于欲望的人性中的丑陋與罪惡。作者在敘述這些邪惡事件時,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唯美的敘事方式,在敘述的優美與被敘述的丑陋之間,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令人震驚的藝術張力。
整篇文章以和緩的語氣道來,而其敘述也不是義憤填膺式的,正相反,他敘述得極為平靜,也更多出一種散文詩語言特有的優美與精致。
再者,《鐵匠》一文帶有鮮明的詩性因素。作為詩人的雷平陽,在創作中常常以出色的、感性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獨特的認識。其詩化的語言充斥著小說的各個角落,為一瀉而下的流暢感增添了深厚的內涵和無盡的哲學思考。凝練的語言,字字珠璣,一個詞就是一個畫面,一句話就是一個廣闊的意境;長短句句式的組合,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信手拈來,既優美又獨特,給人以視覺上的美學享受。
總之,《鐵匠》這篇微型小說以靈動、飛揚而富有詩意的語言,向讀者展示了民族傳統觀念統治下的命運悲劇。文章巧妙借鑒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格,折射出了理想與現實相沖突時人性的無奈以及人力的微不足道。全文渾然一體,值得反復思考、品味。
參考文獻:
[1]龔翰熊.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2]劉涵華.雷平陽散文創作風格論[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7(3).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