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康 虞夢琦
摘要: 本文針對中學生物實驗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以提高小組合作活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提高中學生物實驗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 中學生物實驗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開展
中學生物實驗課堂是需要同學們去動手實踐的課堂。如何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機結合起來是教師在實驗教學中的一個難題,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是解決這一難題常用的教學形式。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和獎勵的教學策略體系[1]。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近年來更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面向2l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2]。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低耗地、愉快地、高效地提高生物實驗課堂效率和質量。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小組合作很容易出現“為了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義,即學生的小組合作實驗、探究等看似熱鬧,但缺乏一定的組織和教師的參與及引導,所以,實施一段時間之后,學生缺乏熱情,教學流于形式,甚至影響到班級的紀律和秩序,影響課堂效果。所以如何有效實行生物實驗課堂的小組合作,真正提高中學生物實驗課堂的高效性,是教師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下面就生物實驗課教學中有效開展小組合作提出一些方法。
1.生物實驗課堂中小組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生方面
首先學生合作意識較差,合作技能較低。其次,合作方式形式化,小組合作過程中只追求合作的形式,只是為做給人看的,不講究效果,容易造成“擺樣子”、“走過場”的現象。最后,評價的結果沒有遵循事實,沒有將實驗過程中個體的表現及實驗結果真實反饋。
(2)教師方面
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未能進行正確地組織引導,合作過程中沒有起到監督、主導的作用。
2.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1)合理分組
根據班級規模與教室空間大小,依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同質或異質的學習小組,每組4—6人[3]。將不同特質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搭配,使每組均具有相近的男女比例,且都具有高能力、中能力與低能力的學生,亦即能力水平相當,目的是希望借由異質的分組,促使學生彼此互動,達到合作的效果。比如,在動手操作環節中,由于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往往比較粗心,觀察不夠仔細,因而可將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與細心的學生和觀察能力強的學生分在一組,使其發揮各自的長處,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促進雙方發展。又如,在合作學習環節中,將搜集整理信息能力較強但不善表達的學生同思維比較活躍且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分在一個組。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間的互相幫助、互相促進提供了可能,而且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創設了公平競爭的寬松環境。
(2)明確分工
在小組合作中要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擔一定的責任,消除學生懼怕交往,恐懼動手操作的心理。根據實驗課具體的性質,小組內可以設置各種角色,如組長、發言人、操作員、記錄員等。組長分配任務,監督小組成員,組織討論,協調結果,等等;發言人負責實驗結果及實驗結論的闡述等;操作員負責動手操作,角色可由多人承擔,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規范地、完整地完成實驗操作;記錄員負責實驗結果的記錄和時間的操控等。教師要讓每個成員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擔的任務,并在合作過程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這樣既能發揮個人的積極和創造性,又能創造團結合作的機會,實現積極互動[4]。例如,對于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這一驗證性的實驗,重在動手操作的過程,流程清晰但步驟較多,而且要求學生規范正確地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多處需要控制時間,學生容易手忙腳亂,分工不明確。這就要求小組內分工明確,在保證整個實驗操作的時間的情況下,操作員與記錄員準確配合,保證能夠成功染色并能觀察到核酸的分布。
任務分工的角色每次均有不同,并且每人的分工并非一成不變,可依照輪流的方式,使成員都有鍛煉和發展的機會。
(3)制定規則
“無規矩不成方圓”,小組合作也是如此。教師在小組合作前應制定好小組遵從的活動規則。例如,對于時間要嚴格控制,要求每個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實驗操作的全部內容或部分內容。這就要求小組內合理分配任務分配時間,有序地完成合作活動。不遵從活動規則的小組,記一次小組違規,違規達到一定次數,予以懲罰。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實驗課堂中,用的是活體而且是半麻醉狀態的小魚,魚在培養皿中會跳動,學生會非常興奮,并且該實驗沒有硬性的時間規定,學生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實驗材料上,容易導致浪費過多的時間。小魚表面較滑不方便控制,學生在操作的時候也可能沒保證小魚的呼吸使小魚死亡。所以教師在小組合作前應當強調時間的控制,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少放在實驗材料上,而放在規范操作上,并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有愛護生物的觀念,盡可能保證小魚不會死亡。
(4)教師參與
在實驗課堂中,教師應起到引領者、組織者、參與者的作用,促進合作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檢測生物組織中得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實驗課堂中,在學生進行小組實驗之前,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并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組織學生在課前明確分工,即組長、操作者、記錄員、發言人等角色各由誰負責,還應為高一新生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引導、激勵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在學生小組合作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活動的動態的活動過程加以監控,以把握課堂的節奏,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限制,讓小組相應的成員進行監督控制。操作結束后,組織每個小組的發言人對本小組的預測與實驗結果中顏色變化進行展示和陳述,最后組織全體學生交流討論。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采取一種友好的、建設性的態度和行為,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又不能對學生的困難和疑問袖手旁觀。
此外,針對某些現象,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反思,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尋找問題之所在,從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5]。
(5)真實評價
評價方式可采用“兩個結合,兩個側重”[6],即實驗過程評價與實驗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過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小組集體的評價。評判標準依據兩個側重的原則,例如對于個人評價中,評價內容可以是對情感態度、合作精神、實驗過程中的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價,而對于集體評價,評價內容可以是小組整體合作情況、實驗方案是否合理、實驗效果、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評價結果的檔次不用太多,3—4個即可。總之,評價內容不宜太繁瑣,但要足夠重視,保證真實性,可讓各組成員進行小組內自評然后各組互評,最后將每次的評價結果進行積累,對于表現好的小組和個人給予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
3.結語
在生物實驗課這一特殊的課堂,小組合作的效率尤其重要,教師和學生需要不斷地去實踐和總結,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并有新的收獲。合作學習不僅僅是一種觀念,還能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得到培養與訓練,并逐步參與目標一致的學習活動,學會在各種合作中找到新的認同,達成新的共識,并從中獲得實際的體驗和實在的效率,從而在合作互助中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潘惠德.淺議廣告教學中小組學習的組織策略與評價標準[J].教育與職業,2006,(14):192-193.
[2]關文信,王立彬,范青巖.新課程理念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黃茂勝.合作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生物學,2005,21(9):18-19.
[4]曹洪山.合作探究學習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01,20:197-198.
[5]于梅.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初探[J].生物學教學,2007,32,(8):42-42.
[6]黃茂勝.合作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生物學,2005,21,(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