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生
【摘要】提高教學效率問題,它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有生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倡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關鍵詞】有效生成 預設 關注 駕馭 練習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91-01
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非常重要。它不僅體現國家和社會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而且是備課和上課需要明確的首要問題。它決定著一個學期、一個單元、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起著小學數學教學的導向作用。小學課堂教學要注意以下細節:
1.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所謂教學內容的廣度,是指知識的范圍或知識的量。對低年級學生教學的步子要小一點,對高年級學生教學的步子要大一點。例如,低年級教學連減的兩步應用題,一節課要使學生掌握兩種解法就比較緊,有的學生往往分不清兩種解法,如果分成兩節課來教學,效果就好一些。中年級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對學生來說新概念比較難建立,也可以步子小一點,第一節課教學幾分之一,第二節課再教學幾分之幾,以利于通過較多的操作、直觀給學生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到了高年級再講分數概念,學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進行抽象概括時可以適當加快進度。教學內容的深度一般是指知識的抽象概括的水平。同樣的教學內容可以有不同的深度,選擇什么樣的深度往往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來確定的。例如,低年級教學加、減法的認識,只要通過操作、直觀使學生了解,把兩個數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減法算。到高年級教學加、減法就可以采用定義的形式說明加、減法的意義。
2.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時,往往需要確定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以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的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響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例如,一年級教學“5的認識”,由于學生入學前一般都能按實物點數,就不宜在主題畫上用過多的時間去練習數數,而應把5的組成和寫數字5作為教學的重點。例如,教學用兩位數除,關鍵是使學生掌握用兩位數除兩、三位數商一位數的試商方法,至于商多位數的可以依此類推。
3.加強知識間的聯系,重視知識的系統化
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對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布魯納指出,“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通過知識的聯系和系統整理可以使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后聯系密切。但是由于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識的教學往往分幾節課或分幾個學期來完成,這樣難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識間的聯系。因此,就更需要有意識地注意知識間的聯系和系統化,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讓“生活”走進課堂,加強學習材料的實用性
我們首先要搞清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為什么要來到課堂上學習數學?這個問題似乎淺顯,卻值得我們思考。學生學習數學無非是為了用,為了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為了長大后能在社會上生存。因此,我們的數學不能遠離生活,不能脫離現實。教學時要特別重視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問題,要保證教給學生的數學概念、法則、規律是正確的,同時使學生對這些數學概念、法則、規律的理解也是正確的。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傳輸給學生的教學信息,往往發生變異和損耗。有時是教師的教是正確的,而學生沒有理解或理解錯了,一般來說,學生出現錯誤往往與教師抓不住重點、關鍵等有關系。
5.把學習數學變成學生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小學數學是數學教育的基礎,是學生一生中學習數學的開始。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大樹的高》這部分內容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課前教師說:“學校的大樓好高哦,你們能想一個辦法測量出大樹的高嗎?那么高,誰愿意幫我把它測量一下呢?還是讓我來自學以下課本來找一個簡易的方法吧。”于是讓學生用標桿卷尺分組測量:“同學們,剛才為什么他很費力也測量不到,而我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學生紛紛發言,得出同一地點同一時間物體的高和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道理。這樣的導入設計很新穎,體現了新理念、新教法,讓學生在一片歡笑聲中理解了《大樹的高》。在具體感受和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6.創造性地使用情景圖,模擬實際情境,增加實際體驗
翻開數學新教材,映入眼簾的是五顏六色的圖畫,生動有趣的故事,憨態可拘的動物,深受歡迎的卡通,這不僅僅給枯燥的數學帶來了趣味,更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材為小學數學教育者提供了這樣許許多多的情景圖,實質上是編者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現實的看法,轉化到書本上,以圖的形式來展示,并不是要廣大教師局限在圖中,必須看圖、用圖、講圖。我在實際教學中感到,教師學生拿著實物走進教室,動口、動手創設一個個比較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生能更快的進入學習角色,能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能有更具體的感受和體驗。我經常根據書上的圖找來實物、圖片、自做動物頭飾、編寫童話故事等,領著學生動手、動口,模擬表演來親自創設情境,使數學知識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新課程、新理念將時時刻刻沖擊著我們的頭腦、沖擊著我們的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許多的思考。面對新課改我們都要經歷苦惱、反思、探索、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創造性的學習數學課程標準,創造性地駕馭教材,處理教材,不斷地自身調節,以達到課程目標。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每一位教師觀念的轉變、知識的更新、行動的研究并將這些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話,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產生實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