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指導學生自學教學改革實驗”吸引了一大批學校積極參與實驗,探索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構建具有蘇州特色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育轉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此項改革實驗走到一個新的高度的時候,關注細節問題,觀察微小的變化,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將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和創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行動,進一步提高指導自主學習操作策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細節不是“細枝末節”,更多地是一種認真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比如一位初中校長帶著老師們去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聽課學習,發現一個現象:因為使用多媒體,教室拉著窗簾,前面最亮堂的就是銀幕,黑板上也只是淡淡的光亮。在一位學生上臺板演完后,老師及時地打開前面所有燈光,然后開始講評;一位學生回答問題坐下后,老師一邊引導全班議論,一邊緩緩地向教室后面走,大家一起找到正確的結論后,老師輕輕地撫摸了一下學生的頭頂道:“你幾乎完全正確!”在老師巡視指導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又一次微笑著撫摸下學生的頭頂,贊許地離開。我們的校長感言:“多么親切溫馨的一幕!也許這些細節并不起眼,但讓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以人為本!什么是人性化!”只有對細節的深層的關注,即追問與反思,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離不開一絲不茍、精細嚴謹的作風,這也是卓越品牌鑄造者們的共同體會。
追問一:教師是否真的相信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現象】“老師,我知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指著課外書籍上的生字對我說。我看了看學生指著的生字,動詞“摞”,其實只要查一下字典就明白了,但是這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能主動去學習生字的音、形、義是一件很自主的學習行為,大部分學生還停留在老師教什么學什么的狀態。于是,我便問:“你查字典了,對吧?”“對!”學生迫不及待地回答。“老師,老師,我還知道,‘南方的八月,驕陽似火中的太陽和《誰的本領大》課文中‘發出強烈的光的太陽一樣,因為它們都很曬人。”眼前這位小男生,平日不算積極,課堂上不是最活潑,卻如此會學習,不得不讓我深思:每一課,他到底已經會了多少,還有多少需要老師的指導?而對于班級的其他學生,他們又是怎么學習的,多少是自主學習,多少是被動學習?我還真沒調查過。這位小朋友給了我一個啟發:我到底教給學生什么了?
【反思】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教學的起點是學情。
“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理念已經得到老師的普遍認同,但是不少人在實際行動中卻忽略這一深刻的教育準則,“教學始終從第一步開始”按部就班進行教學的現象,“不了解學生到底已經會了多少”憑著經驗走進課堂的現象,司空見慣,表現出對學生的“不放心”“不放手”,甚至“忽視”“漠視”。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就如嬰兒學步,誰都不懷疑,孩子終究是要站立行走的,誰都不懷疑,孩子學步總要跌倒,正如不喝水就學不會游泳一樣。但是大人的行為方式卻大相徑庭,有的是孩子在哪里跌倒,就讓他在哪里爬起來,大人裝作沒看見;有的是孩子在哪里跌倒,大人在哪里彎腰,趕緊扶起孩子,還要教孩子惡狠狠地踢地球母親一腳;還有的是大人在孩子身上拴上布繩,像遛狗一樣牽著孩子走,減少孩子跌倒大人彎腰的次數等等。“放”、“扶”、“牽”不同的方式,反映出大人是否真的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流露出的對學生自學能力的不信任,將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消減,學習注意力分散,探究動力不足等后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首先要充分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遵循“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自然之道,在相信兒童、尊重兒童、理解兒童的基礎上指導兒童,發展兒童。其次。自主學習不是“被學習”,也不是“自由化”的學習。教師要處理好“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的關系,理解兒童,用兒童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意志力,給予自主學習的自由和權利,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學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和效果,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追問二:預習作業,是否真的發揮了指導學生自學的作用?
【現象】為了指導學生預習,老師們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書面作業居多,大多是關于新知識的練習題。學生完成作業時往往是看一道填空,翻一下書,找一個詞語填上去。預習作業和課堂作業形式一樣,學生自然憑經驗答題,見一個消滅一個,一道一道往下做。結果常常是,作業做完了,興趣也消失殆盡。
【反思】預習作業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學習的開始。
預習作業和課堂練習、課后復習鞏固作業的價值取向不同,其形式和內容也應不同。課前預習作業是“先行組織者”,奧蘇貝爾認為“先行組織者”是促進有意義學習發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作用是利用適當的引導性材料對當前所學新內容加以定向與引導。不難看出,“先行組織者”目的是通過先行表述或呈現幫助學習者確立有意義學習的心向,認識到當前所學內容與自己頭腦中原有認知結構的哪一部分有實質性聯系,從而有效地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和習得意義的保持。
明白了預習作業發揮“引導性材料”的作用之后,我們來分析預習作業在內容和形式設計方面的細節問題。
一是內容設計。預習內容設計不能“全面化”。在預習階段,學生普遍在乎的是完成老師的作業,“一覽無余”的后果是很嚴重的,學生初次學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之后,課堂學習的探究欲怎么激發和維持,馬上會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因此,知識檢測性質的預習設計不能全面化,教師要在充分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理清哪些知識需要課前學,哪些課中學,哪些課后學,然后再開始設計,不要把所有的學習內容全部展現在預習作業上。其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相關資料的檢索、知識儲備的補充完善也是要考慮的,要鼓勵學生學會質疑,寫下問題。這樣做一方面遵循了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防止學生的學習疲倦。
二是預習形式。學生預習活動的形式不能單一化,不是只有看書做練習一種作業形式。可以大聲讀書,體會涵詠背誦,可以安靜地閱讀,圈圈畫畫寫寫問題,可以查閱資料同伴交流,也可以動手操作實踐體驗等等。一份好的預習指導,能指導學生動靜結合開展預習,并把注意力、興奮點集中在有意義的學習上,產生強烈的學習期待。
追問三:教學情境,是否真的給了學生適合的自學方法?
【現象】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造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樂趣,從而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例如在教學《冀中的地道戰》一課時,通過放電影《地道戰》錄像片段,激發學生急于讀書了解冀中地道戰的興趣;在學《草原》前,先播放草原風光錄像帶,讓學生感受草原的無邊無際、一碧千里,從而激發閱讀《草原》的興趣。
【反思】自主學習的方法要適合個體、適合學科。
實踐表明:講課中過分激動人心、鮮明的、形象的東西,會使得學生過度興奮,導致大腦兩半球皮層進入某種麻木狀態。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需要反省:給了學生適合學科自學的方法了嗎?當前,文科教學理科化現象普遍存在,訓練分析,用學習英語的方法來學習母語,僅僅是分析構詞特點、邏輯修辭,就能學好語文?語文學習真有那么簡單?語文課如果不重視言語能力的培養,而是高頻度使用現代媒體,學生的興趣就會遷移到音樂、畫面、情節方面,而非語言本身,那么語文課和音樂課、自然課又有什么區別呢?僅僅憑借語言,能否上出精彩的語文課?
《2012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了語言文字的運用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注重習慣的養成。語文教師要使用好語言這個工具,努力讓課堂充滿著天然的、沒有受到污染的語言文字的味道。
還要教給學生適合的自學方法,不要輕易否定學生自己獨特的學習思路。學習思路可以是A型B型C型,由于生活經歷、知識經驗的不同,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要得當、適合學生自己,就是好的學習方法。
追問四:合作學習,學生是否真的在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
【現象】合作學習養懶漢,合作學習不合作,變成少數人的“一言堂”,多數學生只是復議、等待。探究學習不探究,只有“言”,而沒有“論”。
【反思】合作學習,沒有自我就沒有合作。
沒有獨立的思考,就沒有平等的討論。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保證每一個學生有自主獨立學習的時間,沒有獨立思考就不要急于開展合作學習。如果學生個體自身不夠強大,在合作中就容易迷失自我,隨波逐流,要高度警惕“越俎代庖”現象,盡量避免“鸚鵡學舌”現象。
沒有智慧的交鋒,就沒有個性的發揮。怎樣的學習最有創意?適度競爭。分組形式也應靈活多樣,不要總是按照“互補互助”的原則組成學習小組,強強聯手,高峰論壇,才有高峰的體驗。
沒有觀點的整理,就沒有思想的升華。合作學習結束前,可以讓課堂安靜下來,每一個人都要做總結整理工作。合作學習要能激勵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學習上的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追問五:問題質疑,是否真的提出了想自主探究的問題?
【現象】教師或者學生連續發問,課堂上出現大量的偽問題:應景提問、明知故問、按照套路問等等。五年級語文課教學有一個片斷:“這個小學設在一座廟里,只有一位老師,教四個年級。當時學生少,四個年級才一個班。老師姓田,17歲就開始教書了。他口才、文筆都很好。”短短54個字,老師卻提出了“從這里看出田老師是個怎樣的老師?”“17歲、教四個班級,說明了什么?”“作者不由得產生了怎樣的感情?”“這是個怎樣的學校?”等30多個問題。在喋喋不休的提問中,一篇情感真實細膩的課文活生生地被肢解,學生被問得暈頭轉向。另一種更為糟糕的情況是:教師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如:可以針對課文題目發問,對不懂的詞語提問,對詞語用法提問,針對文章內容的提問等等。但事實上,學生套用技巧問了很多問題,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真的想探究的問題。
【反思】提出真問題,討論才有效。
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不要因為學生的問題似乎和教學內容無關就不作呼應。聽一位老師談教學《宋慶齡和她的保姆》一課,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①李燕娥的婚姻有什么不幸?②宋慶齡是孫中山夫人,為什么不葬在南京中山陵,而是葬在宋氏陵園?③李燕娥比宋慶齡小,宋慶齡為什么叫她李姐?④為什么說宋慶齡的生活是波瀾壯闊的?老師一方面引導學生從題目下手提問題,另一方面告訴學生他們提出的有些問題偏離本課內容,這節課暫不討論,留給同學們課后解決。筆者以為,這樣的處理方式教師只能偶爾為之,經常這樣學生就不愿提出心中的問題了。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重視,并且認真對待,認真解答。
要教給甄別問題的方法。教師傾聽學生的問題之后,課堂上示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必須“問得準”“問得精”,如瞄準教學目標提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愛之鏈》,文章極其細膩地描寫了發生在一個嚴寒的冬夜里的充滿愛的故事。課文通過神態、動作、語言等的描寫,成功地塑造了喬依、女店員、老婦人的人物形象。教師只提出一個問題幫助閱讀理解:“文章哪幾處描寫讓你感動?”圍繞問題,學生抓住細節描寫自主學習、探究、交流,體會到了文中每個人身上的愛心,感悟到了語言描寫的魅力。除了示范讓學生感知,面對學生提出的大量問題,教師也可以通過“追問”等方法,和學生一起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時間許可,還可以通過自主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甄別出哪些是有價值的問題,真正地“授之以漁”。
追問六:是否真有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現象】筆者多次看到學校實驗方案中的目標設計:通過1-2年的課題研究,快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談到教育,也頻頻出現高效、快速、海量、瘋狂等詞語。
【反思】習慣的培養要打持久戰。
想到一只雞的成長周期。一只雞的“科學”一生和一只雞的“自然”成長一生,生長期分別為22天和180天,雞的品質終究是不一樣,口感好又健康的雞,生長的時間恰恰比較長。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用自然健康的方式獲得“高品質”,遵循自然之道,這是教育之本,還是盡可能少用“激素刺激”等手段獲得所謂的高效率吧。
習慣培養確實重要。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但習慣的養成卻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情,不是哪一位老師、幾位老師的事情。“快速”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堅守”才是更為客觀的態度。在“習慣培養”的問題上,教師要有良好的心態和足夠的耐心,把“自主學習”的種子種植在孩子心里,經過所有老師共同長期的堅持和努力,小心翼翼地呵護種子發芽成長。要讓孩子經歷自主探究過程的酸甜苦辣,像野花一樣按照大自然的節律長大。
(錢愛萍,張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