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實現幼兒繪畫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小班幼兒具有好奇心強、對色彩反應敏銳等特點,是培養興趣和自信心的最佳時期。本人經過實踐探索,發現以“激趣”為突破口,以“添趣”為生長點,以“護趣”為穩定劑,是培養小班幼兒繪畫興趣的有效策略。
一、以“繪畫語言”激趣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特征決定了他們的繪畫內容主要以單一線條、簡單圖形和塊面涂色為主。怎樣使簡單內容的活動變得鮮活而靈動,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常看到一些很喜歡畫畫的幼兒,在作畫時會不自覺地“自言自語”,甚至“手舞足蹈”,如果我們多為幼兒創設“繪畫語言”,或許能對激發孩子繪畫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兒歌語言明方法。對于小班孩子來說,看似簡單的繪畫內容常常蘊含著全新的方法。于是,我讓他們通過“語言”來強化“方法”的感悟、運用和記憶。如在繪畫“小魚”時,每畫一條小魚,引導他們邊畫邊說:“上面一彎,下面一彎,分出腦袋,裝上尾巴。”幼兒邊說邊畫,各種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小魚躍然紙上,大大地提高了孩子繪畫活動的情趣感。
2.節奏語言控線形。小班幼兒手、眼、腦的協調活動能力剛剛開始萌芽,在繪畫活動中他們常常會出現“線不達意”的困惑。比如畫一個圓,常常不是封不上口,就是過了頭。若在畫“圓”時,配上“圓/圓/圓,手牽手”的繪畫語言,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再如,在“下雨啦”的繪畫活動中,畫長短不同的直線時,孩子一邊唱著:“滴嗒/滴嗒/下小雨了?!薄皣W—啦—嘩—啦—下大雨啦!”兩種不同節奏的語言,就可以幫助幼兒較好地控制手部動作,成功地控制線條的長短。
3.欣賞語言助信心。涂色是小班幼兒的一項主要繪畫內容,它除了發展幼兒的涂色能力外,還能較好地鍛煉幼兒的腕部力量和手部各小肌肉的協調能力。涂色活動動作或上下,或左右,或螺旋形,還要保持一定的密度,很容易讓幼兒產生疲勞感而失去持久性。這時讓孩子一邊涂,一邊說著:“上下上下涂呀涂,紅紅綠綠真漂亮”“左右左右涂呀涂,紅紅的蘋果香又甜”等欣賞性語言,就會讓幼兒增強畫好畫的信心和耐心。
4.情境語言增樂趣。很多單線條練習,如“小籬笆”“小梳子”等,幼兒很容易半途而廢或馬虎了事。這時配上一些情境性的語言,活動馬上變得豐富而鮮活起來。如在直線練習“做籬笆”中,設計這樣的情境語言:“長長的、直直的,長長的、密密的,大灰狼,進不來。”富有游戲性的情境語言使繪畫活動趣味盎然。
二、借“藝術展示”添趣
培養小班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良好態度遠比畫像了一個具體的東西更有意義,結合環境的布置,讓幼兒的作品進行充分的展示,不失為滿足幼兒內心需要的好辦法。
1.巧妙拼接。常規的、以幼兒園單個作品陳列的作品展示方式很容易引起孩子、家長在技能上的比較和攀比,而挫傷孩子繪畫的積極性。如把他們的作品用拼接的方法巧妙地組合起來,不僅能保護所有幼兒的自尊心,而且能讓作品的展示精彩紛呈。我主要采用三種拼接方式:一是“實物拼貼法”,如把幼兒的涂色作品蘋果沿著輪廓線剪下來,拼貼組合成一棵棵各不相同的蘋果樹,就組合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果樹林;二是“圖案組合法”,如把有趣的臉譜圖圍成圓形、方形、三角形的大臉譜,就能欣賞到遠近左右各不相同的奇特效果;三是“原圖連接法”,如把小籬笆連接起來圍在小房子的周圍,拼成一個長長的大籬笆,會使畫面形成一種立體的視覺沖擊,震撼小作者的心靈。
2.巧設背景。好的背景能使主題錦上添花。把幼兒的作品布置在適宜的、美麗的背景中,能讓這些作品在背景的襯托下流淌出美的旋律,給幼兒帶來更多美的感受和體驗。比如:在線描畫《美麗的熱帶魚》活動之后,老師將幼兒的作品布置在配有色彩斑斕、靈動各異的魚泡泡、水草背景的版面上,并將幼兒的作品藝術地擺放,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二魚戲珠,有的花紋美麗,有的線條流暢,當他們猛然間看到自己的作品版面時,不禁驚呼:“哇,好美呀!”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發現美的眼睛亮了,表現美的能力自然強了。
3.巧分層次。在展出幼兒作品時,對不同內容的作品,進行巧妙地分層分類,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避免幼兒因“貨比貨”而產生差距感和自卑感??梢园础邦伾顪\”分層,比如在利用實物拼貼法布置幼兒作品的時候,把顏色深淺不同的蘋果分別布置在不同的蘋果樹上,同一棵蘋果樹上,也按由中心向四周漸變的順序,這樣減小對比,使不同的作品展現不同的魅力;可以按“形狀大小”分層,在用銜接法布置“小籬笆”時,根據近大遠小連接成一個大籬笆,遵循了由近及遠的美學原理,增強了畫面的整體感,使畫面和諧、美觀;還可以按“姿態異同”分層,如小雞、小鴨等小動物作品,可以根據其姿態特點靈活布置,使畫面產生一種情景性效果。
三、用“作品配音”護趣
三歲左右的幼兒剛剛開始嘗試用圖形表現經驗,表現動機和信心十分脆弱,對成人的反應尤其敏感。在這個階段,來自家長的影響是很大的,向家長介紹孩子作品時,對于不同的孩子應該采用不同的“配音”方法。
1.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孩子的作品多用“自我解說”
每個孩子學習的初衷都是向上的、向好的,學畫畫也不例外。有些孩子由于動作發展、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導致其作品質量不高,但他們也有良好的愿望,要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內心愿望,避免因攀比心理造成對孩子埋怨和責怪而挫傷孩子的進取心。我就把幼兒的這種愿望寫在作品解說里,如:“我給太陽寶寶穿一件彩色的衣服,先用藍顏色涂,再拿橙色涂,呀,不好,太陽寶寶成小花臉了,原來彩色衣服不是這樣做出來的。老師告訴我,做彩色衣服的方法呀,很多,我一定要找到它的秘密,做出很多漂亮的彩色衣服。”這樣一解說,家長就能了解到孩子不是胡鬧才畫出了這樣“臟亂”的作品。很多看似“糟糕”的作品背后,往往隱藏著孩子的一個個稚拙但美麗的創新動機,只要老師用心觀察,讀懂孩子的這些創新舉措,就能撥開迷霧,讓美麗重現。
2.對于學習力中等孩子的作品多用“過程實錄”
一個班孩子的能力往往呈橄欖形,對于占據重要比例的中等孩子,人們稱之為“灰色兒童”。這些灰色兒童的家長既沒有“劣等”作品家長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氣憤,也沒有“優秀”作品家長的那種“子貴母(父)榮”的激動,他們大多數對畫展比較漠然,或者為了應付孩子而走馬觀花地看一圈,或者跟著孩子來到自己的作品前敷衍一句“嗯,好的”了事。這樣平淡甚至冷漠的表現,常常似一個隱形殺手一點一點地吞噬著孩子的繪畫興趣,阻礙了孩子繪畫能力的提高和發展。用心觀察這些孩子繪畫的過程,給予他們適宜的幫助,并把這一過程記錄在孩子的作品旁邊,可以改變家長的冷漠態度,共同幫助孩子突破“灰色”這個瓶頸,登上新的臺階。“開始給太陽寶寶穿衣服啰,我要用最快的速度給太陽寶寶穿上漂亮的衣服,上邊、下邊、左邊、右邊,呀,怎么這么亂呀,還有好多邊角沒涂到,怎么辦呢?這時,老師走過來,一邊扶著我的手和我一起涂,一邊告訴我邊上要順著輪廓線的方向涂,這樣顏色就不會跑到外面去了,看上去也很光滑、很漂亮。試一下,這辦法真靈。看!我的太陽寶寶是不是變漂亮了!”這段實錄中,傳遞了這樣的信息:通過孩子進步后的喜悅,來感染家長,讓他們對孩子的進步充滿希望和期待!
3.對于優秀孩子的作品,多用“教師寄語”
有些家長片面理解賞識教育,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甚至來不及仔細看上孩子的作品一眼,就會迫不及待地豎起大姆指:“太棒了!”賞識教育的精髓絕非是簡單的“你真棒”三個字,它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精神,它需要我們用智慧的言語和實踐去詮釋它。因此,給孩子的作品“配音”時,在挖掘、肯定“閃光點”的同時,用“寄語”的形式客觀地指出不足,以此來啟示家長,讓他們克服評價孩子時只顧肯定、不問不足的弊端。例如:“你的太陽寶寶涂色有力、均勻,顏色鮮艷,真漂亮!如果把邊上涂滿,那就更好了,下次努力哦!”有些孩子的作品的確非常優秀,甚至無可挑剔。但需要引導家長在充分表揚的同時,更多的予以激勵,因為空洞的表揚會使孩子樂不思進,唯有加上“激勵”這種營養素,才能喚醒孩子發展進步的內在需求。于是,我就給孩子的作品加上這樣的配音:“你的太陽寶寶顏色密密的、深深的,真精神! 相信你以后會用不同的辦法把太陽寶寶打扮得更漂亮,更可愛!……你的小手也會越來越靈巧?!?/p>
(張惠霞,張家港市白鹿幼兒園,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