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課是普通學校音樂課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欣賞教學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要上好音樂欣賞課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音樂欣賞課才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在上音樂欣賞課時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主要應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激趣
教師要注重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感知”。相比較而言,語言激趣是最簡便易行的,如講故事、說背景等等。比如在欣賞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時,教師若能將“楚漢之爭”的故事惟妙惟肖地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思接千載”感受當時的戰爭場面,那么,就可以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大致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便于學生理解作品。
這里的講故事實際上也起到了說背景的作用。有時候對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及創作意圖,則可單獨作為背景來敘述,對此學生往往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在介紹音樂神童莫扎特時,學生對其天才的創造力和傳奇式的生平驚嘆不已,急于要了解他的作品,這時激趣的效果就已經達到了。
二、示范激趣
通過教師表率性示范,拉近師生距離,也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音樂作品包羅萬象,有各類聲樂作品、各種器樂作品等等,如何示范應根據教材內容、教師特長、教學條件而定,因地制宜地進行示范。
范唱激趣是用得比較多的方法,比如《白毛女》、《松花江上》、《我愛你,中國》等歌劇和歌曲的欣賞,用范唱來激趣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器樂基礎比較好的也可用范奏激趣,像二胡獨奏《二泉映月》,鋼琴獨奏《c小調練習曲》、《瑤族舞曲》等等,還便于教師對作品進行具體的、局部的分析講解。有舞蹈特長的教師也可帶領學生和著音樂跳舞,哪怕是簡單的舞步,也常常會讓學生更直觀地領會樂曲的意境。
高質量的示范激趣不僅能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作品,也能體現教師的專業素質,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對教師的親敬之情。
三、手段激趣
要通過多樣、恰當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感官”。現在音樂欣賞的各種觀摩研討課、示范課,幾乎都用上了電腦多媒體技術,的確,多媒體技術在欣賞課中的用與不用,效果完全不一樣,通過集視、聽、動于一體,全方位地滿足了學生的感官刺激,學生興趣明顯提高。
除了多媒體設備,根據學情若能注意適當地運用掛圖、投影、簡筆畫等方式,特別是辦學硬件比較差的農村學校,因陋就簡,因地制宜,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有一次在某農村中學聽《蘇武牧羊》,音樂教師畫了一幅蘇武衣衫襤褸在雪地里放羊的簡筆畫,激發起學生的濃厚興趣。
四、最大的激趣,是學生的全身心參與
“參與”就是使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音樂欣賞的活動中去,在欣賞活動中充分發揮音樂的審美功能,更好地完成音響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聯想、理解認識等系列心理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音樂欣賞中,學生的參與形式很多,主要有“說、唱、寫、演”四個方面。
第一是“說”。說有幾種,而說出聽后感是最重要的一種參與形式,因為對音樂的理性認識并不只是表現在欣賞者對樂曲作出的某種抽象的結論上面,而是表現為把這種理性認識融注于對樂曲的音響感知、情感體驗和聯想想象當中。如在聽賞《黃河大合唱》選段后,可讓學生分部談談對作品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教師板書或投影小結,就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是“唱”。音樂欣賞應以聽為主,但對作品主題的熟悉,仍需學生多唱。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是樂思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要素,要幫助學生把握主題形象,準確辯認主題的重復和變化,比如在欣賞舞劇《天鵝湖》選段《場景》時,演唱其主題,能讓學生很直接的體會到其溫柔、優雅而略帶哀傷的情緒,進一步入情、入境地去體驗作品,更好地展開聯想和想象。
第三是“寫”。在音樂欣賞課中,有時為了豐富教學手段,深化對作品的理解,還可采用讓學生寫的形式。一位教師在學生聽完《牧歌》之后,請學生寫一寫聽后的感想,不少學生非常動情,因為音樂真正打動了他們的心靈。
第四是“演”。演是指學生欣賞過音樂之后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表演,其形式很多。比如根據音樂創編舞蹈、假設情節表演短劇、表演唱等,像《白毛女》、《誰說女子不如男》、《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等眾多題材,都可以讓學生嘗試一下。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及時反饋了他們對作品的理解情況,更是一種可貴的音樂實踐。
(鄧慶,江寧區祿口初級中學,2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