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

摘要:本文圍繞學校獨特的辦學理念,根據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以構建融合自然與人文、學校與社會的濕地文化課程體系;確立濕地文化多元與包容、體驗與創造的價值追求;實現濕地文化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特色發展為目標,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通過三步循序漸進的研究步驟,開展綜合考察,建立課程資源;編著校本教材,形成課程體系;構筑室內、室外兩個立體課堂;出版記錄過程性研究的文集與雜志;尋找濕地文化可持續研究的生長點,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與效應。
關鍵詞:辦學理念;學校特色;濕地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1-0021-05
一、課題研究的主體內容
(一)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尋找踐行學校辦學理念的切入口
蘇州中學園區校是2005年9月建成的新校。張昕校長主張“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融合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辦學理念。如何實現這一辦學理念?學校必須尋找真實的、有意義的切入口,逐漸生成自己的特色文化。
2.探索構建個性課程文化的途徑
2005年又適逢江蘇省進入新課程,新課程提出了“創建富有個性的課程制度和學校文化”、“加強課程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學生生活的聯系”的基本理念。如何實現新課程理念?學校必須考察自身擁有的校本優勢,創造性地構筑一個厚實的、富有個性的、可操作的文化平臺,逐步建立自己獨特的課程文化。
基于上述背景與思考,園區校擁有的一片自然濕地作為真實生動、功能獨特、蘊意深刻的活資源而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中。園區校內不僅擁有叢生蘆葦的自然濕地,同時,園區校還坐落于一片獨特的人文濕地之中,周邊有草鞋山等眾多良渚文化遺址。
濕地,自然與人文結合,其內涵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為構建獨特的課程文化提供了真實的資源;濕地,多元與共生結合,其暗含的和諧相融的意境與園區校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恰有異曲同工之妙,“濕地”可以成為學校辦學理念的一種隱喻。
綜上所述,利用地域優勢資源,構建獨特的濕地文化,既能踐行新課程基本理念,又能帶動學校文化建設,逐步生成獨特的學校課程文化。
(二)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1.研究目標
(1)構建融合自然與人文、學校與社會的濕地文化課程體系;
(2)確立濕地文化多元與包容、體驗與創造的價值追求;
(3)實現濕地文化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特色發展的根本目的。
2.研究內容
(1)開展綜合考察,建立課程資源
在課題組科學管理下,通過野外考察生態濕地,探尋遠古文明遺址,開展研究性學習,開設《濕地文化》選修課,設計“濕地文化研究”教育專題網站,舉辦學術沙龍,建立野外“綜合實踐活動基地”,成立學生社團等,把地域資源轉變為課程資源,引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課程體系中。
(2)編著校本教材,形成課程體系
在積累豐富的原始素材之后,獨創出跨學科的《濕地》校本教材,并納入到學校的必修、選修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體系中。
(3)構筑室內、室外兩個立體課堂
利用校園內保留的自然濕地,規劃建成室外濕地生態園,展現濕地生態物種多樣性。博物館在2005年建校初期就已建成,現在確立以濕地文化為主題,建成室內濕地文化博物館,命名為“西馬博物館”。一個生態園,一個博物館,構成了自然與人文融合、學習與研究融合、學校與社會融合的獨特的學校文化景觀。
(4)出版記錄過程性研究的文集與雜志
在起始年級有《濕地》課程的必修學習,每周還有《濕地文化》課程的選修學習,每學期還有以濕地生態、濕地考古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成果。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研究社團——西馬學社和澤奇學社,活動精彩,資源豐富。課題組將把這些精彩資源以攝影集、文集與雜志的形式記錄下來。
(5)尋找濕地文化可持續研究的生長點
課題研究總有時間期限,但濕地文化作為園區校的一種特色文化,要思考如何讓濕地文化有新的生長點,讓其成為園區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命之魂,不斷顯現現代學校特質的實力、磁力、張力和非凡個性。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與策略
圍繞課程文化構建這一核心,從操作層面看,有以下三個研究步驟。
1.選定課程主題,構想課程框架
課題組成立跨學科的教師研究社團——“西馬學社”,該社團成員涉及生物、地理、歷史、考古、文學、數學、化學、英語、藝術等多種學科,成為一個融合自然與人文學科的“教師研究共同體”。經過多方論證,課題組確立了濕地生態、濕地生活、濕地文明三個研究主題,建立從自然、人文到精神領域的立體課程構想。
構想課程框架時,有六個問題需要關注:課程目標是什么?優勢資源如何轉化為課程資源?如何搭建課程平臺?采取何種學習方式?教師怎么教?如何評價?關于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將直接影響課程開發的生命力。真正有生命力的課程應該在目標、內容、學習、教學、評價、管理等方面體現變革,即變應試目的為綜合素質培養,變單一內容為跨學科內容,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變知識教學為問題教學,變考試評價為過程評價等。
2.積累課程資源,編著校本教材
有三種研究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豐富的課程資源庫。第一,文獻查閱。通過閱讀與搜集文獻資料,建立有關地域資源的文本和圖片資料庫,資料內容涉及面要寬廣,為建立跨學科的綜合教材提供依據。第二,野外考察。調查、探尋與訪談,帶著問題出發,揣著收獲歸來,積累第一手的原始素材,這是個性課程開發中最珍貴的部分。第三,行動研究。有專長的教師引領著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專題研究活動,比如學術沙龍、校本選修學習、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等,通過有計劃的實踐、觀察、感悟和反思,積累豐富的專題研究資料。在這里,教師的專長和學生的特長就可以在師生的共同行動中轉變為一種不可復制的課程資源。師生共同考察所得的豐富的攝影圖片、大量的調查筆記,都是可以轉化為教育資源的原始素材。
課程資源轉變為教育資源并進入學校的課程體系,編制個性化的校本教材,要把握好四個原則: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知識性與可操作性統一、可讀性與探究性統一,關注社會生活與掌握研究方法統一。這樣編制的教材感性與理性交融,實踐與理論結合,多種學科相互滲透綜合,使課程能以一種親近的方式真正進入學生的生活中。
3.構筑物化平臺,形成課程文化
教材僅僅是文本化的媒介,真正讓課程具有生命力的還需要構筑與課程內容配套的物化平臺,即構建看得見、摸得著、能探索、有意義的立體教育平臺,讓課堂動靜結合,成為學生體驗、探究、質疑的學習場所。
二、課題研究的實踐舉措
(一)創建跨學科的濕地課程文化體系
我們按照課程組成要素,構建了跨學科的綜合性教學平臺。該平臺將以關注全人發展為價值取向,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通過課程內容的模型建構、情境創設、內容拓展、學科細分等,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富有個性的發展。
“課程資源”的系列教材將涉及所有中學學科領域,引導學生感受學科之美。“課程平臺”將以博物館與生態園為核心物化平臺,我們將設置必修、選修、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各個學段都有機會接受濕地文化課程的學習與研究。
(二)衍生構建系列學科分支教材
已出版的《濕地》教材是跨學科的綜合性教材。作為課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正以《濕地》教材為藍本,衍生構建十八門系列學科分支教材,這些分支教材將以學科知識作支撐,以學科能力培養為依托,以專業化視角形成課程內容體系。系列學科教材將聘請高校教授擔任各分冊顧問,由學科教師研究編著完成。濕地文化將以課程學科的全面建設,為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提供個性化學習的選擇,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發展平臺。
(三)創建課程分享與互動交流機制
在構建濕地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兩個課堂——生態園和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文化功能與社會功能,使兩個課堂成為具有專題性、探究性、實用性、互動性、開放性的立體教育平臺。利用這一平臺,在省內乃至全國范圍內建立了課程分享與互動交流機制,使濕地文化課程不僅成為促進廣大師生探究學習、終身學習的實踐平臺,而且成為廣大師生共同追求“天人合一”,摒棄功利心,充滿探究幸福感,充滿人文情懷的發展平臺。主要包括五項具體工作:增設互動空間;建立信息平臺;開發游學課程;發行雜志期刊;建立友好學校。
三、課題研究所形成的理性認識
(一)教育價值觀可以用課程來表達
學校教育的靈魂是教育價值觀,而教育價值觀需要用課程來表達。課程表達的內容應該是現代的元素,即指向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
濕地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課程文化,很好地表達我校的核心教育價值觀。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為了人的未來發展,人與自然相融、人與社會和諧服務。面對濕地即為“失地”的命運,作為教育者,應該喚起學生保護自然環境、尊重文化遺產、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心愿和行為。濕地“物種生態多元”與地球學習村“人種文化多元”,二者理念暗合、相融,體現的正是“多元共生、價值尊重、人性完善”的教育根本。我們的學生,應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自覺意識和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追求,這是最具生命力、最有希望的教育景象。
(二)課程文化應關注回歸生活
文化離不開特定的環境與土壤。利用地域資源,創造和生成屬于自己的課程文化,構建獨特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智慧和藝術。濕地文化立足于腳下的土地,有著鮮明的鄉土色彩和自然天成的教育價值。它指向身邊的環境,強調學生在身邊的體驗中發現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創新能力。它又指向學生生活實際,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滿足他們未來理性生活、智慧生活、審美生活、道德生活的需要。濕地文化涵蓋自然與人文,融合學校與社會。使自然、社會和人都成為課程的豐富來源,因此課程文化擁有動態生成與持續發展的動力源。
(三)學校文化的構建要能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特色發展的根本目的
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促進發展,這種發展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三個層次的發展是一致的、完整的、統一的。
濕地文化是基于學校校本優勢資源的創造,是廣大師生共同認可、共同踐行、共同創造、不斷積累的過程和成果,因而師生是濕地文化的建設和創造的主體,也是濕地文化的受惠、享用的主體。濕地課程為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提供個性化學習的選擇,也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發展平臺。濕地文化已滲入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學校真正成為全體師生精神成長的家園。
四、課題研究產生的成果和影響
(一)理論成果與影響
1.創造性地將地域資源轉變為活的教育資源
課題組成員不僅創設了屬于自己的精品課程,而且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在芳草萋萋的濕地上創造出了奇跡:濕地是全世界共同關心的話題,是我們,把關注濕地的焦點引向了身邊,把身邊的濕地資源帶進了課程;濕地是孕育文明的搖籃,是我們,把尋找濕地文明的足跡留在了遠山近水之間,建立了我們自己心目中的濕地文明史;濕地具有資源價值、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涉及多個研究領域,是我們,把多學科相互交融的研究特點,淋漓盡致地在《濕地》教材中表達出來了。
課題組構建了融合自然與人文、學校與社會的濕地文化課程體系,建立了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的現代課程生態觀。自然即課程,課程向自然界開放,與自然界融為一體,使學生有機會走向自然,并在感受、認識和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人地和諧的現代價值觀。生活即課程,課程直接面向社會,與生活融為一體,使實踐和生活成為學生發展的活的源頭。自我即課程,課程向自我開放,教師把自身的專長與特長資源開發為課程資源,學生也是知識與文化的創造者。
2.創造性地用濕地文化來隱喻學校的核心教育價值觀
濕地文化的隱喻性最重要的有三點:(1)共生的。生態多樣性是濕地充滿活力的前提,隱喻多元文化的共生、理解與價值尊重。(2)潤澤的。水是濕地的靈魂,濕地文化的潤澤性隱喻教師內在的深層體驗與學生內在的深層渴望融合在一起。(3)和諧的。濕地文化之美,美在多樣性,美在和諧與平衡,多樣、包容、共生、和諧,這是最有生命力,最生機勃勃的景象。
3.創造了不可復制的濕地課程文化
濕地文化是一種獨特的不可復制的課程文化。首先,它把實現辦學理念與踐行新課程理念融合在一起,是一個真實的、有意義的、可操作的、富有個性的文化平臺。從先進理念到有效實踐,濕地文化是不可復制的。第二,濕地文化是在濕地中“生長”出來的,濕地上詩意地“棲居”著一群秉承蘇州中學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耕耘者,天時、地利、人和。從真實到創造,濕地文化是不可復制的。第三,濕地文化課程基地,既有教學平臺,又有系列教材,更有個性化的課程制度,有著完整的課程體系。課程的價值取向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從課程要素看,濕地文化是不可復制的。第四,濕地文化課程通過文理交叉、學科融合,實現課程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科學與人文兼備的綜合素質。從課程整合看,濕地文化是不可復制的。第五,濕地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氣息,是可以在學校的氛圍中品味到的,濕地文化也是一種有形的資源和媒介,它能滲入到學校文化建設的各個領域,課程改革、學術研究、多元交往、文化景觀建設。從文化功能看,濕地文化是不可復制的。
(二)實踐成果與影響
構建了基于“探究與創新”的濕地文化課程,其核心課程資源包括“一本教材、兩個課堂、定期雜志”。
1.一本教材
《濕地》(中英文版)教材是目前國內惟一的由中學教師編著的濕地教材。《濕地》教材既有知識性,又有可操作性;既有可讀性,又有探究性;既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生存環境,又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途徑和方法。它感性與理性交融,實踐與理論結合,多種學科相互滲透綜合。
濕地文化課程已成為學校的精品課程。圍繞濕地文化主題開展了富有特色的選修課程,比如“濕地文學”,“文明演變與濕地因素”,“濕地水成分分析與凈化”,“史前玉器鑒定”等等。學校還開展研究性學習,舉辦學術沙龍,建立野外“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五年多來,學生的綜合實踐成果已經匯聚成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濕地文化研究攝影集》展現了學生野外考察的精彩片斷;《濕地文化研究文集》匯總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成果;《濕地文化》雜志的視野從世界到中國、再從中國到身邊的濕地環境,記錄了我校師生實踐研究的足印;“濕地文化研究”教育專題網站,記載著師生實踐研究的整個過程。2008年5月,我校“濕地文化研究”教育專題網站獲得了江蘇省優秀教育網站一等獎。2009年3月,《濕地》教材獲得了江蘇省中小學優秀校本教材一等獎。
濕地文化給予學生創造的靈感。學生不僅僅滿足于綜合實踐課程的階段性學習,更希望通過創建自己的社團,把濕地文化同自己的理念結合起來,享受創業與研究的快樂。學生創立的“綠色衛士”社團,倡導保護濕地,低碳生活。“Green Plan”社團,創建了綠色生態的有機農場,準備種植綠蔬與鮮果。“澤奇學社”的理念是“濕地文化與世界遺產保護”,努力為模擬申報太湖濕地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而呼吁……
2.兩個課堂
室外規劃建成了葦風蘆影的大自然課堂——西馬斜塘生態園。占地約15畝,野生物種有60多種,基本還原了濕地生態景觀。生態園有2/3的面積為野生環境,因此濕地生態恢復良好,食物鏈自然構建完整。濕地生態園已成為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探索自然奧秘的特殊課堂。
室內設計構建了一個知行合一的立體課堂——西馬博物館(濕地文化博物館)。面積1500多平方米,分三層。一層為濕地生態館,陳列了60多種濕地物種標本。二層為濕地生活館,分出三個典型江南濕地人文場景。三層為濕地文明館。展示了教師珍藏為主的70余件濕地古文明玉器,師生可零距離接觸中華民族早期文化的物質結晶。
兩個課堂,旨在倡導兩種學習模式——跨學科研究性學習模式與探索類專題研究模式。讓學生從平板的文本學習中走出來,再走進“三維課本”中,知與行合一,探究永彰。
3.定期雜志
《濕地文化》雜志是繼《濕地》教材出版后的又一拓展亮點。雜志于2009年12月創刊,蘇州生態協會會長徐文濤先生在創刊號上作序。該雜志的創刊理念是“培養創造意識、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雜志欄目豐富,視野由遠及近,目前已出版五期,刊登了64篇文章,發布了100多幅精美圖片,成為校園文化中的精彩篇章。
4.游學課程
2010年10月,我們依托生態園和博物館兩個物化的立體教育平臺,開發了《濕地游學課程》,面向國內外學生開展公益性的游學活動。游學課程內容:聆聽、體驗、探究、參與。至今,生態園和博物館已接待中外游學師生6000多人次。
園區校有著“地球學習村”的背景,1300名中國學生與蘇州德威國際學校700多名外籍學生共處于一個校園里。如何真正實現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共生、融合?濕地是建立多元交往的最自然、最世界的共同語言,濕地課程是實踐多元文化教育的策略之一。2008年10月10日,蘇州德威國際學校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起在生態園開始了第一次共同研修濕地課程的活動。至今已有 六次中外學生共同學習課程的活動。
(三)社會效應
濕地文化研究關注社會生活,強調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價值觀,這契合了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的理念,符合時代精神。研究成果在推廣的同時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光明日報》、《蘇州日報》等各大報社,天津衛視等電視臺都作了專題報道。
五年來,課題組成員帶領學生,對草鞋山文化遺址進行了多次尋訪、考察、采集、探究,每次考察后,我們都通過學校網站大力宣傳與呼吁,草鞋山遺址的保護現狀正發生著令人欣喜的變化。
總之,課題組成員在研究濕地文化的過程中用行動很好地詮釋了什么叫“課題研究文化”,它是一種價值觀,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情感與意識,一種和諧詩意的生活方式。
A Study on School Wetl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CAI Ming
(Suzhou Middle School Park,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mainly discusses the issues of constructing wetland culture curriculum system by integrating nature with humanity, and school with society. Wetland 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ty and tolerance, experience and creation as its values. The goal of wetland culture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s in a unique way. By means of three-step gradual researc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must be conducted to establish curriculum resources.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are scheduled to form the course system. Indoor and outdoor classrooms are planned cubically. Collections and magazines about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re on the way to publication, and the growth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wetland culture should be pursued for wider social influence and effects.
Key words: school-running philosophy; school speciality; wetlan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