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莉玲
摘要:教學管理層面的“道”,是指教學的根本,即教學觀;“術”是指具體的教學管理,即實踐本身;“法”是“道”與“術”之間溝通的橋梁。用這個視角來觀照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管理之“道”應是以人為本的教學質量管理觀,“法”應是“三全”(全員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教學質量管理原則,在這樣觀念下的教學管理之“術”才是有效的,全面的。
關鍵詞:道;法;術;教學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1-0055-03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也是一所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因此,教學質量問題一直是教育理論界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但縱觀以往關于教學質量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術”——也就是操作層面上,即探討的都是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而對“道”以及“法”——即對“教學質量管理”這一本體的理論研究,對介乎理念與策略之間的“教學質量管理”的原則研究卻并不深入?!暗馈笔鞘挛锇l展的規律,“術”是規律指導下的方法,而“法”則是“道”與“術”之間溝通的橋梁。《大學》中有一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句話道破了“道與術”的玄機。意思就是我們首先要把握“道”,認清什么是事物的根本和原因。因此,本文擬從“道、法、術”這三個層面,對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質量管理的認識以及對在這一內涵理解基礎上的教學質量管理的原則和策略進行研討。
一、教學質量管理之“道”:以人為本的教學質量管理觀
(一)對教學質量內涵的理解
《教育大辭典》中對“教育質量”的解釋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并以學生的優劣程度來衡量教育質量的好壞、高低。但“教學質量是什么”在教育學的各種專著中沒有系統的論述。在普羅大眾乃至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意識中,“教學質量”就是一個地區、一所學校、一個班級在各級各類考試中的成績;而另有人將“教學質量”等同于“學業水平”。以上兩種觀點顯然都是片面的。持有這兩種觀點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目標上必然重分數而輕素質;在教學內容上必然重知識傳授而輕能力培養;在教學方法上必然重識記、練習而輕實踐、體驗,在教學評價上必然重甄別而輕過程評價等等。因此,我們有必要正本清源,對教學質量的內涵進行深度挖掘,并藉此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教學質量管理觀。
筆者認為,教學質量的內涵是指教學活動的產品——學生的質量,學生的成就水平和學生在學校教學中所獲得的知識、能力及價值觀,為其離開學校以后的生活作準備以及滿足既定目標的適用性程度。由于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而教學質量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動態概念。不同時期,教學質量的內涵與外延不盡相同。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對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特別在評價上,要求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并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等。因此,我們對教學質量內涵的理解,應該更多地關注人才培養,關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奠基。
(二)教學質量管理觀的重建
教育發展史上曾經盛行過英才教育,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就是其一。英才教育的目的就是選拔所謂“適合教育的人”,因此,所使用的教學質量管理的手段即為選拔性考試。隨著中小學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英才教育逐漸被大眾教育所取代,教育的選拔功能也在逐步減弱。大眾教育的質量管理以評價為中心,開始關注教和學的過程。但在教學質量標準問題上,以評價為中心的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模式和選拔性考試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模式并沒有實質性的區別,仍舊強調終結性評價。
基于以上對教學質量內涵的認識和對教育教學質量管理觀演進的了解和分析,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質量管理,應該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的管理。
首先,教學質量管理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英國教育家約翰·懷特說過:教育應該增進受教育者的幸福。的確,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幸福感是教育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目的。而教學質量管理就是要促使這個目的得以順利實現。
其次,教學質量管理應該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是造就新型公民,而新型公民素質發展的核心在于品德,重點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型公民,還應該是科學和人文精神并重的“全人”,具有環境意識,能形成終身學習的基礎,具有和諧的個性等。因此,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應該是教學質量管理的要務。
二、教學質量管理之“法”:“三全”教學質量管理原則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以人為本”的教學質量管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全員管理的原則
在學校常規崗位設置中,校級有主持全面工作的校長和分管校長;中層有教導處主任和各科分管主任;基層設有科級組長、班主任、科任教師、備課組長等崗位。盡管學校各個崗位的職責不同,但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除了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負有教學質量管理的責任以外,學校的教輔人員等同樣負有支持、配合教學質量監控工作的責任,因此,教學質量的管理過程中強調全員參與,必須落實到每一位教職員工的工作之中。要加強全員教育和培訓,讓每一個教職員工明確各自的職責,具備強烈的服務意識和質量意識,樂于并積極實施質量管理。另外,要強調團隊合作。除了明確各自的職責外,還要讓教職員工明確自己是整個“質量鏈”中的一環,個體之間要相互配合,不斷提高管理質量和水平。
(二)全面管理的原則
教學質量管理強調全面性。其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要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行政、后勤等工作進行全面設計并全面進行質量控制。教學質量的提高,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自然是中心環節,但不能就事論事,將教學質量片面化、狹隘化,將提高教學質量的任務限定在教導處這一個部門。教學質量管理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條線的通力合作,因此,提高教學質量的任務也應該是學校中每一個部門和條線的主要工作任務。
(三)全程管理的原則
堅持教學質量管理的全程性。強調過程管理。緊緊抓住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階段,輔以階段性目標,以每一個階段性目標的不斷實現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強調不斷地改進和提高。一個階段出現了質量問題,要馬上分析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組織改進實施后,要及時進行檢測評價,促使教學質量實現螺旋式上升。
三、教學質量管理之“術”:教學質量管理策略
筆者認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一項完整而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人財物的配備、監測體系的運行等等,作為學校管理者,要對教學質量進行綜合管理,但更要抓住主要問題。下面,筆者就教學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等教學過程主要環節的質量管理進行如下的研討和闡述。
(一)科學地制訂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規定不同課程類型相互結構的方式,也規定了不同課程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課程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1.開齊開好各類課程。
從教學的本質來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生長、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學生的發展,應該是指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本次課改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這三類課程作為基礎教育課程的整體。無論哪一種課程,都是課程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承擔著各自獨特的育人功能,都是學生綜合素養提高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校要開齊開足這三類課程,不能偏廢其中的任何一類;也不能將學生的綜合素養等同于學科成績,而對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過分重視,從而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另外,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關注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層次性,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要體現課程內容的多樣性,便于學生選擇,以此體現適切性,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等等。
2.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通過集體備課研討,發揮教師的團隊合作精神,激發教師多角度地分析教學內容,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促使教師科學地制訂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并在目標的引領下,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手段進行教學流程的設計。
(二)有效地實施教學過程
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學生掌握教學的有效知識量(即新觀點、新材料、學生不知、不懂的,學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內容)的程度達到了有效教學時間和總教學時間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減少教學浪費的過程。為了保障和提高常態課堂的教學質量,學校應安排相應的教師專業發展活動、集體備課活動、學科教研活動等,并建立完善課堂教學常規要求、教研活動的形式和要求,教師崗位職責、績效考核制度等規章制度,以保證學校課程計劃的實施。
(三)嚴謹地實施教學檢查
實施教學質量管理,必須對學校課程計劃實施過程的相關因素進行系統監控,及時發現問題,采取適當措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比如,學校行政領導及教研組長以聽隨堂課、積極上好研究課的方式進行有效課堂的過程管理;語數英學科推行命題責任制、綜合學科加強課堂教學考核管理等進行教學質量的過程管理。
另外,還可運用信息技術,形成動態的分析系統。學校要用好現代教育裝備,幫助教師掌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運用網絡和計算機軟件對教學質量監控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信息化處理,使學校、教師、學生及時獲取教學過程的各種反饋信息,提高教學質量監控的有效性。
(四)合理地實施教學評價
隨著以人格和諧發展為核心理念的文化價值觀的確立,教學的主流精神已從單純地關注知識、能力等問題轉向對個性發展、個性教育的關注。因此,時代需要與以人格和諧發展為核心理念的文化價值觀相一致的、反映時代精神的教學評價。新課程強調評價的多元化,包括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元化以及評價方式多元化。
多元化學生評價應注重評價的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統一,以相互結合的方式呈現,以定性描述為主。定性分析能更多地關注學生掌握了什么,展示學生的學習狀況及進步狀況,能夠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現象。
Dao, Fa, and Shu: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New-Curriculum-Based
Teaching Quality Administration
LU Li-ling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Abstract: "Dao" in the level of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refers to the root of teaching, that is, teaching approach; "Shu" refers to the concrete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that is, practice itself; "Fa" is the bridge between "Dao" and "Shu". From such perspective, the "Dao" of teaching quality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human-oriented, and "Fa" should be "Three All" principles, that is, all-staff administration, all-aspect administration, all-process administration. Only in such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on can "Shu" be effective and perfect.
Key words:Dao; Fa; Shu; teaching quality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