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珍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本的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含有豐富的人文資源,語文學科是對學生進行良好教育的最好教材。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必須把這些內容滲透于日常教學之中,使其成為語文教學過程的靈魂。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巧用布白,引導學生想象,培養人文素養
如教學《掌聲》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深入小英的內心世界,我設計了以下補白練習:“小英猶豫了一會兒,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來,我們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紅了,小英這時會想 。就在小英剛剛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誰的帶動下,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那掌聲熱烈、持久,似乎在告訴小英。小英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當她結束演講的時候,班里又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掌聲仿佛在說。是啊,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里的掌聲是指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這段話非常巧妙地把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的情感通過師生平等對話,在句式訓練中表達出來。可以說沒有情感就談不上人文熏陶,只有通過情感,通過長期的積淀和浸染,才能培養起學生的人文素養,達到提升德育,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引入辯題,升華人文精神
現實世界中,各種思想良莠并存,怎樣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呢?對文本中體現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展開辯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中,設計“你認為這條魚應該不應該放掉?”這一話題,引導學生展開辯論。通過辯論使學生受到“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誠實與信任》一文中,對“小紅車的反光鏡碎了,你認為是誰的責任?”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學生將會對作者的“嚴于律己、主動承擔責任”的品質有更深的認識。《落花生》一文中,對于“你愿意做花生那樣的人,還是愿意做蘋果、石榴那樣的人?”組織學生展開辯論,相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道理總是越辯越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升華。
三、生活錘煉,積淀人文底蘊
要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就得讓學生有機會表現人文精神。如口語交際《學會感謝》:“你曾得到過很多人的關心和幫助,也許你還沒來得及感謝他們,你最想感謝誰?快去向他表示你的感謝之情!從今天起,學會及時感謝!”各種節日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好時機,如母親節來臨,讓學生向母親表達節日的問候,并為母親做一件事,然后把它寫下來。學生為母親洗一次腳、為母親盛一碗飯……在實踐體驗中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當他們能主動去關心別人時,他們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人,體會別人的感受,形成對人的愛、同情與寬容的情感。
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人文素質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的作用,在提升自身生命質量、生活質量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們要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豐富的人文底蘊,重視教學中的人文熏陶,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積極鍛煉自己的人文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他們一生的成功,奠定精神的底子!
(溧陽市強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