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鑒
我想所有的政府官員都希望和可靠的企業家打交道
2011年9月,劉永好60歲生日,耳順之年。按慣例,新希望的元老們要聚在一起吃個飯,為他慶賀。有海外生活經歷的女兒劉暢對此很不耐煩,認為這種方式陳舊,提議換個形式,搞個有意思點的。
于是劉暢拉上幾個年輕人,花了三天,組織了一個小Party,結果令人滿意,劉永好很開心。此后一段時間,這成了劉永好最喜歡炫耀的一件事,和尹明善、陳峰等企業家聚會的時候,他得意地放起了Party的錄像。看著看著,大家突然感嘆起來:永好六十了,在座的也都是中國企業界的老面孔,這些年真不容易,2012年是希望集團30年,也該照樣慶祝一下。
或許,對時間的強調容易撩動這位商界常青樹內心深處的某些情結,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一直措辭嚴謹的劉永好也一抒胸臆,“人說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年多,我們30年,可能活了幾代了……以前經常在全國會議上見的人都不見了,最早禹作敏和我都是政協委員,結果沒兩年他就沒聲音了;牟其中當時也是我們西部的英雄,也沒了。當年有好多聚會、好多活動、好多獲獎者,我看剩下還在、且有一定規模的,寥寥無幾了。”自己也總是“戰戰兢兢”,“有一個準烈士的心態,當你有這樣一個準備,可能反而還能夠活得長久些。”
至少從現狀看,劉永好只是居安思危,商海變幻中,他穩若磐石—被強調為新希望集團主業的飼料業,在收購另一巨型農業企業山東六和集團以后,“飼料大王”的地位更無可撼動。而這些年金融、地產、能源等高利潤行業的急速膨脹,新希望也并未缺席,因為早早布局,斬獲了高額的利潤。在得到這些經濟利益的同時,新希望和劉永好本人卻保持了一貫的正面形象,幾乎與負面新聞絕緣。卸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之后,劉永好繼續作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的代表建言獻策,標桿意義和政治光環毫無褪色。
大浪淘沙,劉永好何以三十年不倒?“首先我們從事的行業比較好,是農業。”他回答。
接觸劉永好的人很容易感受到他對農業話題的執著,有記者總結,不管以什么題目采訪劉總,他總會繞回飼料和養豬。而每年政協會議,劉永好都會不斷提出有關三農問題的提案,成為現代農業的代言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最積極的實踐者。
去年問世的劉永好傳記《藏鋒》這樣歸納劉永好和農業之間的邏輯關系:劉永好的幸運,在于他一直站在農業的陣營,最開始也許只是無意,后來就成了有意的選擇。劉永好之所以如此堅定,原因之一在于農業關乎老百姓生計,是一個替國家分憂解難的行業,民營企業固守這個行業,是一種姿態,很容易和國家政策達成默契。三十多年來,以支持三農為基調的中央“一號文件”層出不窮,正是對其言行的褒揚與肯定。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后期,飼料業已現疲態,毛利率逐年下滑,此時新希望已開始多元化發展,金融、地產、化工都被考慮過作為新希望的第二主業,2001年新希望在房地產行業的收益就已經超過飼料業。對民生銀行投資大獲成功也刺激了他對行業選擇的思考。
但在各種場合,劉永好都反復重申飼料業、農業會一直是新希望的主業,不讓任何人產生新希望將遠離農業的猜想。
劉永好說新希望是“被地產”的,新希望之前在城市郊區有很多飼料廠、養豬場、養雞場,隨著城市的發展,郊區已經變成市區,政府要求這些工廠遷走,但政策也允許新希望適當補一點稅費,將其開發為商業用地,這使得新希望無需天價拿地,土地成本非常低,項目啟動就意味著賺錢,也借此避開了此后的土地調控。
1996~2003年,盡管利潤率遠遠高于飼料業,新希望卻只做了6個地產項目,沒有在地產上全線壓上,淺嘗輒止,在劉永好口中地產只是新希望的副業,作用也僅限于錦上添花。
看似放棄了許多鐵定賺錢的項目,但正是這種謹慎使得2004年的房地產調控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都未使新希望地產傷筋動骨。后來新希望內部對此的總結是,劉永好可能失去了一些機會,但卻從未失誤。
進入21世紀,劉永好選擇了乳業為農業板塊發展接力。2001~2003年,新希望掀起了一場狂瀾般的乳業擴張,兩年間通過并購重組,將11家乳品公司收歸旗下,期間還挫敗了伊利、光明的競購。但之后新希望卻意外地未向成為全國乳業巨頭沖擊,放慢步伐,調到了劉永好所說的“慢慢來”,穩固西南市場。不同于在全國組織奶源、產品銷往全國的基地型乳業,新希望選擇了銷售半徑不超過500公里的城市型乳業,這種模式發展雖然稍慢,但奶源需求的壓力也相應減小,奶品質量容易控制,這種優勢在此后的三聚氰胺事件盡顯,新希望乳業平安過關。劉永好在內部說過,作為民營企業,新希望承受不起食品安全出問題。
劉永好對《藏鋒》的書名不甚滿意,認為自己本色自我,無鋒可藏,曾想用自己總結的企業發展經驗“快半步”取而代之。按照新希望副總裁王航的闡釋,提前做一些事情,跑馬圈地、形成一種氛圍,是遠見和前瞻,體現一個“快”字;不是一下快很多,不把情況過于理想化、有一種風控能力,是“半”;而步步為營,陽光正向、不投機,則是“步”字。
不管新希望發展中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快半步”的自覺,現實是新希望確實實現了發展和風控的平衡,企業穩健向前,從未遭受過重大挫折。
以“羊絨大王”身份1993年會上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莊榮昌初見劉永好就印象深刻,和國家工商局領導合影時,其他民營企業家不自覺地后退,劉永好卻主動向前,和領導站在了一起。他的評價是,這個人腦瓜快、善于抓住機會,在當選的20多個民營企業家政協委員里,政治敏感第一。
在那次會議上,劉永好代表全國民營企業家作的《私營企業有希望》的發言獲得四起的掌聲。劉永好總是把國上世紀90年代企業上市還需要指標,各部委、各省都有,但唯獨工商聯沒有,當時任工商聯副主席的劉永好跟領導講,工商聯聯系著全國民營企業,應該爭取一個。于是劉永好寫提案,后來國家真的給了工商聯一個指標。
工商聯認為新希望企業規范、規模大、形象好,劉永好又為爭取這個指標做了重大貢獻,準備把指標給劉永好。劉永好很動心,但反復思量,覺得要避近水樓臺的嫌疑。于是他向工商聯黨組書記蔣民寬表示,這個指標自己不能要。蔣民寬聽了,說,“永好,你成熟了”。后來,蔣民寬遇到四川省省長特別提到,劉永好主動放棄上市指標、風格高,他是工商聯培養出的非公經濟代表人物,有遠見、有境界。省長回去告訴相關人員,劉永好發揚風格,不能讓他吃虧。于是四川省從當年僅有的三個上市指標中分出一個給了新希望。
“我想所有的政府官員都是希望和可靠的企業家打交道。”
“什么叫可靠?就是真做事兒、不惹麻煩,尤其是真正的大政治家,或者說高層官員更是這樣的想法。”王航這樣評價他的老板。
60歲的劉永好沒什么愛好,更不用說不良嗜好。采訪間,有那么一刻,他表現出一點失落,“出了名也不好,想干點壞事都難。”所謂“壞事”,在他眼里無非是一些看起來有點出格的事。
他說有一次帶愛人去菜市場,問到豆角賣3塊錢一斤,他止不住嘟囔一句,“怎么這么貴啊!”菜販顯然認出了他,“你這么大的老板也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