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湯
“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更是當前新形勢下穩經濟增長、實現經濟強勁復蘇的重要動力機制。
由于我國經濟多年來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增大了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擴大消費的難度。2011年和今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雖有所提升,但削弱或制約擴大消費動力的因素仍然不少。
一、 進一步擴大內需面臨的制約
1.擴大消費的意愿和激勵不足
擴大消費既需要消費者有錢消費、有意愿消費,更需要地方政府有主觀愿望擴大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需求。但是,目前這兩個"意愿"都不足。一是居民對擴大消費有后顧之憂,存錢買(建)房、供兒孫上學、留錢看病和養老等不敢消費的傾向普遍存在。二是地方政府擴大消費的意愿不足,認為投資和出口建設周期短,見效快,而消費受各種因素的制約,乘數效益不明顯,因而更愿望擴大投資和出口,以促進當地GDP的快速增長。三是對地方政府擴大消費需求的激勵不足。因GDP、財稅收入等是考核地方政府的硬指標,擴大投資和增加出口能滿足政府績效考核要求,又有利于地方增收,而擴大消費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的貢獻有限,因而擴大消費政策長期難以得到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視,致使一些地方的消費難以擴大。
2.擴大消費需求的政策環境不完善
主要是消費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如:轉移支付制度不夠完善,低收入階層沒有得到合理的補助,稅收調節政策力度有限,阻礙了全社會消費需求的不斷擴大。另外,消費金融政策也不完善,消費者購買轎車、住房、信用卡等個人消費品貸款很難,等等。
3.擴大消費的安全環境阻礙了消費者放心消費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生產、銷售有毒食品、有害食品屢屢被媒體曝光,增大了對購買食品的恐懼感,以致造成“買什么都不放心”、“什么都不敢吃了”的社會輿論,大大影響了居民的消費信心和積極性。
4.較高的物價抑制了消費
從去年第一季度開始,物價節節攀升,雖從去年8月份以來有所下降,但百姓根本不相信統計部門發布的數字。因在實際購買商品和接收餐飲等服務中,物價仍然漲多降少,甚至漲上去就沒下來過。物價的不斷增高,使得普遍百姓在消費時非常謹慎,一些低收入家庭和農村居民被迫以減少開支來應對價格上漲,從而減少了正常消費。
二、 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
1.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
消費長效機制是指保證消費需求長期正常運行并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具有長期性、有效性、規范性、兼容性的特征,是拉動內需的戰略重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
建立長效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關系到一系列重要環節和領域。因此,建議從以下方面入手:
(1)制定發展規劃。將提高最終消費和居民消費率等指標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以提高擴大消費戰略政策的實施力度。這個發展規劃要有針對性。如:對中低收入群體要通過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保體制,提升其消費能力;對中高收入群體,重點解決不便消費、無處消費、畸形消費問題;加強消費設施建設和市場體系及社保體系建設,優化消費結構,促進便利消費;通過培育信用消費、服務消費、網絡消費、文化消費、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引導居民轉變消費觀念,科學合理地消費和放心大膽地消費。
(2)建立和完善注重民生、擴大消費的管理機制。一是完善政府績效考核管理機制,增加反映民生消費的考核指標和提供公共服務的指標,相應減少GDP、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化建設等傳統經濟指標的考核權重。通過加大對民生和消費的考核,促使各級政府將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服務民生和擴大消費上。二是完善政府財政和收入分配管理體系,包括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增加消費能力和提升社會消費預期;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的稅政管理權限,鼓勵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擴大消費需求;三是逐步降低生產型稅收格局,增大直接稅收入在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增加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社會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
(3)建立和完善財政政策體系。財政政策支持消費長效機制的途徑包括:一般預算支出更多的向民生傾斜;調整國有資本預算支出結構,適當增加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中用于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提升社會消費預期;實施結構性稅收政策,適當降低消費品的稅收負擔,以利于擴大消費;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農村轉移支付力度,促進消費需求均衡發展。
2.多管齊下,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和消費意愿,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多管齊下,包括努力管理好通脹預期,尤其是控制好房價上漲造成的對其他消費的擠出效應;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傾斜,從"藏富于國"逐步轉為"藏富于民",努力提高低收入群體居民的消費能力;強化政府調控物價的責任,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和金融等手段來調節市場供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逐步解除居民擴大消費的后顧之憂,提高廣大城鄉居民的即期消費需求,增強居民擴大消費的信心和意愿。
3.重塑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安全的信心
保障食品質量安全,重塑居民對食品消費質量安全的信心,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將食品質量安全納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建立和完善基本信用制度;不斷完善食品監管制度,增強生產者的道德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大監管和違法懲治力度。目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頻發,違法者"前赴后繼",說明政府主管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管和懲治力度軟弱無力。因此,必須適時地修改相關法律政策,加大對違法者的懲治力度,對違法者和潛在違法者形成強有力的威懾作用。這方面的工作政府應該有所作為。
4.調整部分消費品的消費調控政策
一是實施寬嚴相間的汽車消費政策,促進汽車消費結構趨于合理。鑒于汽車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較高,汽車消費對整個居民消費增速的貢獻權重相應較大。為此建議:在目前已經出臺汽車限購措施的地區,遵循寬嚴相間的原則,合理調整居民汽車消費結構;已經出臺限購措施的地區,要充分考慮汽車限購對最終消費的影響,適當和適時地放松限制措施,尤其對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的消費不僅不應限購,而且應制定鼓勵消費的政策,以彌補汽車限購政策對汽車消費的影響。
二是重新劃分現有消費品和奢侈品檔次,降低進口中高端消費品關稅。要針對目前國內品牌商品可選擇性太少,部分品牌商品的綜合進口稅率較高的現狀,重新劃分現有消費品檔次,將中等收入階層能夠消費得起的進口商品不再列入奢侈品目錄之中,并適當降低這些中高端消費品的進口環節稅收,并可考慮取消高檔化妝品、奶粉、中檔服裝的進口消費稅,降低最低稅率。針對目前國內市場奢侈品售價普遍高于國外市場(如化妝品價差高達188.5%)的現狀,奢侈品進口管理應堅持降稅與加稅并行。
對已成為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商品實施降稅政策,并加強零售市場監管,以鼓勵消費;而對非居民生活必需品可設定一道"高壓線",對超過一定價格的商品實施較高的消費稅率,以加重經營和消費成本,防止洋品牌亂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