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使民營經濟逐漸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其健康發展對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中小企業發展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的互動關系為切入點,探討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中社會責任缺失的控制策略,以期為民營中小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建議。
【關鍵詞】 民營中小企業; 社會責任缺失; 內部控制制度
近年來,我國民營中小企業(以下簡稱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據統計,2012年,經工商注冊的全國中小企業數量達5 000萬家,占全國注冊企業總數的99%,其中99%以上是民營企業,民營經濟逐漸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支生力軍,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其健康發展對提升民營企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處于經濟轉型的大環境下,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經營方式靈活,最有可能按照經濟的比較優勢來組織生產,也最有可能短期內獲得良好效益。與上市公司及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存在的利益動機不同,民營中小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經營者自身利益與企業的利益關系密切。因此,民營中小企業在追求自身效益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民營中小企業有能力進入的行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或服務行業,這些行業更多的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諸如食品安全問題、勞動條件惡劣、環境污染、資源不合理利用、商業信用差等問題的存在,是企業對消費者、對員工、對環境、對債權人等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缺失造成的后果。
中小企業在其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不能為獲得高額利潤而以損害他人利益、破壞環境為代價。履行社會責任是提升企業發展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履行社會責任不僅需要企業負責人有足夠的責任意識,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履行社會責任的內部控制制度。因此,借鑒國內外企業內部控制的成熟經驗,認真總結中小企業的特點,立足我國中小企業的現狀,實施有效的管理控制活動,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創造良好的控制環境,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和監督體系,不僅會提高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性和實效性,而且對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小企業發展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的制度背景
2008年6月28日,由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制定并印發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并且在2010年4月26日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簡稱《配套指引》)。這標志著適應我國企業實際情況、融合國際先進經驗的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基本建成。盡管這套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和大中型國有企業率先執行,但其內容及操作程序是中小企業制定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制度依據。《配套指引》中包括了18項應用指引,應用指引貫穿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是配套指引的主體。《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對企業為什么要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面臨的主要風險,企業應當履行哪些社會責任和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進行了具體的規范,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安全生產措施不到位,責任不落實,可能導致企業發生安全事故;產品質量低劣,侵害消費者利益,可能導致企業巨額賠償、形象受損,甚至破產;環境保護投入不足,資源耗費大,造成環境污染或資源枯竭,可能導致企業巨額賠償、缺乏發展后勁,甚至停業;促進就業和員工權益保護不夠,可能導致員工積極性受挫,影響企業發展和社會穩定。因此,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促進就業、保護員工合法權益、重視產學研用相結合、支持慈善事業等就成為了企業應該履行的主要社會責任。《配套指引》還認為:履行社會責任關鍵在領導、在企業負責人;然后是體制和機制;最后是建立報告制度。
中小企業數量大、覆蓋面廣,經營范圍幾乎涉及國民經濟所有行業和領域,但一部分中小企業管理落后、產品質量不高、技術創新能力弱、市場競爭力不強。因此,通過內部控制手段建立和完善履行社會責任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從制度上約束和控制中小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既有利于改善中小企業的社會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力,也有利于促進中小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說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二、中小企業發展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的互動關系
企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一直是理論的熱點問題,然而,理論與實務的視角基本定位于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民營中小企業在該領域的被關注度還遠遠不夠。在中小企業的發展歷程中,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建設的同步進行,既可以優化內部控制建設環境,又可以解決中小企業不重視履行社會責任的局面。
(一)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和內控制度建設的目標一致
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應該是誠信經營、確保企業安全生產、保護員工合法權益、提高產品質量、節約資源和減少碳排放、支持慈善事業等。對企業內部而言,可以達到保護職工權益、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的目的;從企業外部看,可以實現保護消費者和債權人權益、保護環境、維護社會和諧、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目的,避免由于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帶來的風險。
中小企業內控制度建設的目標與企業發展的目標是相輔相成的,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環節。從財政部等五部委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看,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包括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5個方面。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中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投入足夠的人、財、物,企業為加強內控而降低經營效果和效率是不可取的。為此,在建立適合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特點的內部控制制度中,應該把實現效率和效果作為首要目標,并作為構建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
(二)履行社會責任為中小企業內控制度建設提供環境支持
內部控制制度中的內控環境主要涉及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人力資源政策、履行社會責任情況、企業文化等,是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基礎。內控環境是內控其他要素的基礎,內控環境的好壞不僅影響內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實施效果,而且直接影響企業各項管理職能的正常發揮。
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動中,要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通過加強管理、注重安全生產、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得到企業員工和消費者的認可;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和效果,也會吸引更多的投資,促進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并保持健康持續發展。所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帶來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社會美譽度,企業的良性發展也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和實施提供良好的內部環境。
(三)內控制度建設是保證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有效手段
內部控制的目標是確保企業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經濟信息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遵循適用的法律和法規。內部控制的對象主要是企業的管理者,是對管理者的權力約束,也是對管理者之間的權力制衡。可見,現代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其目標已相當明確,其作用也遠不止防弊糾錯。有效和規范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可以確保企業管理者按制度行使權力,把“權力交給制度”。因此,按照《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原因、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以及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措施進行明確規定,不僅會促使企業不斷改進內部管理,把履行社會責任制度化,而且可以確保企業把履行其應盡的社會責任作為一種習慣,一種行為常態。
三、中小企業發展中履行社會責任存在的問題與控制策略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的普及,公眾對企業形象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社會對企業的期望值在不斷攀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也在不斷加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已經發展成為社會對企業的基本評價標準。但是,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大部分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或成長階段,由于企業自身能力不足、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差,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依然嚴峻。
(一)中小企業發展中履行社會責任存在的問題
1.中小企業管理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淡漠。一個企業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決策者或管理者的意識和行為。民營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多數中小企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由一人兼任,公司董事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內部管理者手中,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大多掌握在家族成員手中,管理者更多地考慮自身利益和家族利益,忽視了應盡的社會責任,在實現家族成員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忽略了企業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2.中小企業對法規制度的執行力差。國家頒布實施的許多相關法規制度,大多是強制上市公司或國有大中型企業率先執行,民營中小企業對這些法規制度的重視程度不夠,執行力差。如,對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面臨的主要風險,企業應當履行哪些社會責任和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都進行了具體的規范,指引中已經具體化,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民營中小企業也應該把指引作為企業制定內部控制制度的準則。
3.中小企業內部缺乏相關制度支持。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是保證企業各項工作合法有序進行的重要舉措。但是,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民營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增大,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把重心放在了業務的開拓上,忽視了企業內部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執行,許多民營中小企業主對承擔社會責任與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認識不足,更多的是短期行為。長期以來,在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由于內控制度不健全,在其經營活動中存在許多不規范的經營行為和經營管理,產生了大量的虛假信息,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其結果不但不能保證履行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而且損害了企業的形象,削弱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控制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策略
1.提高中小企業負責人的重視程度。強化中小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首先需要企業主的重視、理解和支持,中小企業主應該認識到企業盈利不是唯一目標,承擔社會責任可以實現雙贏。中小企業主應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管理水平,增強社會責任感,實行科學管理,提高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政府應在民營中小企業主關注員工安全保障、工作條件改善、產品質量提高、環境保護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企業主的經營意識、管理意識和責任意識,是確保民營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關鍵。
2.建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中小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中,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作為內部控制信息與溝通的重要內容納入其中,及時、準確地收集、傳遞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信息,確保社會責任信息在企業內部、企業與外部之間進行有效溝通,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條件。
建立一個有效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需要充分和全面的相關信息資源,這些信息應當可靠、及時、可獲得,并能以前后一致的形式規范地提供使用。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使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者和員工能夠清楚地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知道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并及時取得和交換他們在管理和執行企業規定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過程中所需的信息。通過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使企業外部相關信息使用者獲得其所需要的信息,從而建立一個廣泛而有效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信息與交流系統。
3.做好中小企業社會責任風險評估。由于中小企業所處的行業和環境不同,企業有關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風險點不同,這就要求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設計中通過目標設定、風險識別在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生產流程各環節設定有關履行社會責任的風險點,為風險評估提供依據,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
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面臨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安全生產隱患造成的安全事故、產品質量低劣造成的巨額賠償、環境保護投入不足造成的環境污染、不熱心公益造成的企業形象損害、缺乏商業誠信造成的信用危機等方面,通過風險評估及時識別、系統分析企業經營活動中與履行社會責任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
4.完善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的控制活動。中小企業在社會責任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對風險點采取針對性的控制措施,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中小企業通過企業治理結構的規范化,改進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可以完善人力資源管理,提高企業管理者的素質和管理能力,進而在人才引進、技術更新、資金使用、管理制度方面規范化和科學化,防止和控制由于履行社會責任不足帶來的風險。
5.加強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監督評價。中小企業為了保證能夠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還要做好內部監督。企業社會責任監督評價是指企業應對社會責任的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評價社會責任有關內部控制活動的有效性,發現控制的缺陷,并及時加以改進。這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保證。
民營中小企業在內部要設立內部監事會、內部審計委員會,保證內部監督的有效實施,建立內部監控系統,對履行社會責任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同時要對外披露年度自我審計報告,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并出具審計報告。
歸根結底,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和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進行鏈接和互動,在內部控制目標中,將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嵌入其中,把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環境的責任、對債權人的責任等體現在內控目標的設定上,是民營中小企業管理者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更是防止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一種控制策略。
【參考文獻】
[1]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 李秀蓮,王志永.中小企業治理與內部控制制度建設[J].財會研究,2007(3):56-57.
[3] 劉義龍,萬婭蘭,李松.民營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49-50.
[4] 胡鐵.我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8-20.
[5] 李彥龍.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內涵、理論基礎和責任邊界[J].學術交流,2011(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