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蘭
摘要基于“兩課”教學視角探討了當前高職院校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學生主體性的缺失;公民道德教育內容的理想化;學生道德權利的忽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堅持依法治校,健全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提高高職院校內部管理的民主參與和監督;打造“兩課”公民課堂。
關鍵詞高職院校公民道德教育公民社會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1高職院校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兩課”教學是高職院校德育主陣地。高職院“兩課”教學在應對實效性缺失的努力中做過許多有益的探索,如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但沒有傳統德育向公民道德教育的轉型,仍難以有效解決現行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問題。
1.1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公民教育是主體性教育,因為公民的本質內在地決定了它必須以公民獨立人格為前提,作為公民社會的要求,它承擔著培養公民民主素質的使命,沒有人的,或只是老師而沒有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民主素質就無從談起。”①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公民道德教育既屬于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范疇,又不同于狹義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從廣義道德教育的范疇看,是社會生活倫理道德的教育;從公民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關于民主的價值觀教育。”②公民道德教育同樣應該是主體性教育,它必須是以公民主體性為前提,同時又是以提升公民主體性為目標。在多年應對實效性缺失的努力后,當前高職院校“兩課”教學的學生主體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和改善,如對實踐教學的探索和嘗試、強調學生的參與和課堂的互動等等,但長期以來教師主導性的習慣優勢地位,使得這種主體性被大大打了折扣,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一種形式上的主體性,如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案例教學在具體運用中常常演變成舉例子,課堂參與則常常落得“被參與”的命運,學生主體性并沒有落到實處。
1.2公民道德教育內容的理想化
正確把握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離不開對公民和公民道德概念的理解。從公民產生和演化的歷史看,公民身份產生之初,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自然獲得,而是指向特定群體。“單純意義上的公民,就是參與法庭審判和行政統治的人。”③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公民身份的群體范圍越來越趨向于廣大國民,但政治法律內涵仍是其最核心的規定。因此國內一些學者都主張把它看成是一種“道德類型”,一種政治道德。“表現在個體品性中,僅僅是與政治法律的公共領域相關的道德,不是一切社會道德。”④從層次上看,盡管對于公民德性存在積極和消極之爭,但實踐上中側重于基本道德規范的層面,具有廣泛性的特點。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從當前高職院“兩課”教學的實際看,在基本道德規范和先進性道德要求之間,仍過多存在向先進性道德要求傾斜,有意無意地過多強調先進道德要求,而對基本道德規范的關注不夠。
1.3學生道德權利的忽視
大學生首先是一個公民,具有公民身份。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公民身份的一個內在規定,也是公民道(下轉第126頁)(上接第73頁)德的一個基本特征。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權利與義務是對立統一的,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同屬于道德關系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沒有輕重和主次之分,也不存在所謂的“權利本位”和“義務本位”。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我國傳統道德突出個體履行道德義務和責任而忽視個體主張道德權利。在長期的道德教育實踐中,我們常常把道德理解成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而忽略了主體的道德權利。所以當前高職院的公民道德教育往往表現為一種強勢教育,重在要求學生遵守規范、履行規范,并不能公正審慎地評價和對待學生的“不服從”和失范行為。
2高職院校解決當前公民道德教育(基于“兩課”視角)存在問題的對策與思考
當前高職院校公民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根本性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層面看,當前我國仍處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之中,公民社會發展尚不成熟,社會整體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仍在發展孕育之中,基于公民理念和公共精神基礎之上的公民道德難以成為全體公民的一個道德共識。當然作為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體,高職院校自身在內部制度建設、民主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這些是高職院校當前公民道德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之道。
2.1堅持依法治校,健全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現代高職院校治理也應依法治校,依法健全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提高內部制度的合法性和倫理德性。當前高職院校在制度建設上仍然存在過于注重學校利益的傾向,過于注重對師生的嚴格管理,忽視師生的道德權利和制度的公民倫理維度,甚至出現了一些侵犯師生合法權益的事例。高職院校應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健全落實高職院校內部規章制度,注重維護師生的合法權益和道德權利。
2.2提高高職院校內部管理的民主參與和監督,營造良好的民主氛圍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學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目的并不是以刻板的規約形式去教授一些戒律,而是使學校成為民主實踐的典范。也就是說,學校環境的民主氛圍對師生員工的公民性的真正養成具有重要影響。當前高職院校內部管理仍呈現舊式的行政化管理色彩,現代治理模式并未真正形成。因此當前高職院應真正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等部門的作用,并拓寬廣大師生員工參與和監督的平臺,通過師生員工的參與監督和權益保護,增進其公民意識,塑造其公民德性。
2.3打造“兩課”公民課堂
“兩課”作為高職院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陣地,理應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打造“兩課”公民課堂。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1)內容以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為根基,進而注意和先進性的結合;(2)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3)課堂管理宜平衡權利義務,尊重學生的平等公民身份。
注釋
①李萍,鐘明華.公民教育——傳統德育的歷史性轉型[J].教育學院,2002(10).
②顧彬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
③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苗力田,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74.
④江雪蓮.西方公民道德研究[J].倫理學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