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婧
摘要本文通過對小學生需要狀況的分析,明確了滿足小學生合理的需要,對不合理的需要加以適當引導,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保證,并提出了滿足小學生需要狀況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需要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1問題的提出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它的產生是有機體內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這樣的缺乏或不平衡狀態會給有機體帶來焦慮、痛苦等情緒,形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一旦這些壓力過大或是過于持久,就會導致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從而影響到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心理也健康的人,才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否受制于學生的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長期以來,小學生的部分心理需要被忽視,導致了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
目前國內心理學和教育學工作者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情況不容樂觀,當前小學生普遍存在著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慮、叛逆心理、神經衰弱、社交困難、學習不良、吸煙喝酒等心理問題。不少研究表明,小學生中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比率是相當高的。所以,要預防、減少和解決青少年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就應當從人的一切活動的原始動力需要入手。
2小學生的需要及成因
2.1心理空間的需要
小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得到眾人的關心與幫助,但更需要一個屬于自己的心理空間。人類最不能傷害的就是自尊,讓小學生健康成長,我們的教育要從解放學生的空間開始,要從尊重學生開始,要從尊重學生的秘密開始,通過家長、老師等多方面配合,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心理空間。
2.2情感的需要
情感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豐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們精神得以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許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有很多情感需要,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才能使其人格得到健康發展。
小學生都處于特殊的年齡階段,相對中學生和大學生來說,年齡都偏小,所以總需要家長經常用語言鼓勵或贊揚,在小孩子生病的時候,能夠給予溫暖的問候和細心的照顧,但有的父母由于工作太忙,忽視了對孩子的細微體貼的照顧,就讓小孩子產生被冷落的情緒,孩子被冷落后,為了獲得他人的愛與關注,就會容易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厭食、偏食、搗亂、攻擊性行為、假無能、恐懼、生病、吮手指、人來瘋等。
2.3老師多給自己表現機會的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讓同學思考發言、練習討論的機會,可老師總愛把提問的機會全包給優秀的學生,使其他的同學都當了“陪客”,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這樣不免挫傷了這些同學的積極性,導致他們自暴自棄。所以小學生總希望老師關注自己,讓自己有更多表現機會,得到成功體驗,走向自信。
2.4歸屬集體的需要
孩子往往很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學習,在集體活動中得到快樂。尤其現在的孩子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如果長時間一個人獨處,孩子的情緒就會受到壓抑而產生抑郁情緒,所以總渴望能有很多的小朋友和自己玩,產生歸屬集體的需要。
2.5需要有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
小學生在與老師或其他同學交往過程中,如果經常受到傷害,如因語音不準而遭到老師或同學的嘲笑。上課回答老師提問說錯了,被老師和同學取笑。在與同伴交往中,由于身體弱小常受到欺負,那么,這個孩子很可能就會出現極度內向的隱居行為(不說話),不與其他的任何同學交往,不回答老師提問的任何問題,把自己關閉起來,以免受到更多的傷害。孤僻癥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此。
2.6好奇心的需要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兒童是好奇、好模仿的。由于受影視節目內容情節、網絡視頻和圖書的影響,有的兒童為了體驗冒險的滋味,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來?!鞍研▲B的羽毛拔下來會怎么樣呢”,“把昆蟲的眼睛挖掉,它還會飛嗎”等一系列的問題和想法都是兒童好奇(下轉第153頁)(上接第100頁)心的表現。
3滿足小學生的需要狀況應當注意的問題
了解小學生的需要,然后對孩子的合理的需要盡量給予滿足,對于孩子的不合理的需要加以適當的引導,而不是強行禁止,這樣不僅有利于調整好小學生的心理,而且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可以得到真正的矯正。
3.1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教學是師生雙方情感和思維的交流,所以密切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那些因為沒有得到老師關注而羞于見老師的學生,本來積極性就低。若在這個時候老師沒能及時地發現或是處理不當,如嚴加指責等,這些學生就可能和老師對著干,師生關系就此會緊張起來。因此,教師在平時多主動地和孩子交流,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使孩子感到溫暖。
3.2及時地鼓勵和肯定
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一旦發現學生的進步,哪怕是點滴的進步,都要及時地予以肯定和鼓勵。而且要善于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教學中可以挑一些容易回答、解答、操作的問題讓學生做,使他們在成功中樹立信心的決心,使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外,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回答問題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
家長也是要經常給孩子以鼓勵、選擇的表情和親切、溫暖的問候,對孩子提出的正當要求盡可能熱情、友好地接受并幫助解決,從而讓孩子感到:父母喜歡我,希望我能進步。
3.3多給學生參與的機會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求學校的目標應以“傳授知識”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以激勵學習為特征,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由學生被動地聽課的課堂轉變成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讓全部學生都有思考、發言、練習、討論的機會,而不能為教學氣氛而把機會包給優秀生,要多照顧后進生。
3.4不要給孩子提過高的要求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老是體驗失敗的感受,他就會變得灰心喪氣。因此,家長一方面應注意向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宜過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孩子特長,使他能夠在某一方面取得進步或成績,并享受由此帶來的樂趣。
3.5幫助孩子擺脫過失感
小學生還是孩子,有時候犯了錯誤或經歷了失敗,就萎靡不振,家長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過失,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
綜上所述,滿足小學生合理的需要,對不合理的需要加以適當的引導,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證。沒有健康的心理,是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的。全社會和家長應該將各方面的有效方法結合起來,共同維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滿足學生的五個需求.山西教育,2001.4.
[2]王連和.針對后進生心理需求改進教學方法的思考.曲靖師專學報,第18卷.
[3]索文梅.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學前教育研究.2001.3.
[4]莫源秋.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與心理需要.廣西幼兒師范學報,2001(1).
[5]徐茹.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少年兒童研究,2001.4.
[6]黃希庭.心理學導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