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倩 彭蘇浩

摘要“90后”大學生已占到當今大學生群體的大部分,了解“9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及其特點是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分別從婚戀觀、交友觀、擇業觀、道德觀方面了解當今“90后”大學生價值觀現狀。調查結果表明,“90后”大學生在理想與現實、感性與理性之間徘徊與抉擇。但總體價值觀呈積極向上狀態。
關鍵詞“90后”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背景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90后”大學生漸漸取代了“80后”,成為了當今大學生的主體。90后大學生是國家明日的棟梁人才,也是我國社會群體中最重要的群體之一。研究該群體價值觀導向,了解其價值觀的現狀及其特點是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合肥地區四所高校1990年以后出生的在讀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220份,回收208份,有效問卷172份。其中,來自城鎮學生占29.1%,農村學生占70.9%;男生占51.7%,女生占48.3%。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理想而又現實的婚戀觀
在婚戀觀中“90后”大學生選擇戀愛的方式、戀愛對象的年齡無論在性別、家庭結構以及生源地上均無顯著差異。77.4%的學生希望戀人的學歷與自己差不多;55.84%的人在乎戀人與自己的年齡差距;對戀人社會背景因素關注程度上多數人選擇“對方自身條件”、“對方家庭背景”“對方經濟條件”。(如圖1)這與當今時代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有關,年輕人接受西方多元價值觀的思想,尤其是宣揚戀愛自由論。而在關于戀人學歷要求上,“90后”大學生在性別上出現顯著差異,男性更希望戀人比自己學歷低,女性更希望戀人比自己學歷高,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性別角色社會化的不同所造成的男女大學生對戀人學歷要求的差異。在社會文化、角色期待等多方面影響下,性別角色之間的差異被逐漸拉大,從而造成人們不同的角色行為。男性在中國傳統觀念里一直是強者的象征,同樣,女性則更多的代表著弱者,在關于戀人學歷要求上,男性潛意識里希望保持強者地位,而大多數的女性更希望男性能強于自己。對于選擇戀人時,“90后”大學生認為自身條件是首要考慮的社會因素,其次再到對方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等,研究者認為這與“90后”所接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有關,集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于一體,他們一方面既希望婚姻能以純粹的感情為主,同時又不得不受許多現實的物質條件制約,所以是理想而又現實的。
2.2重素質的理性交友觀
調查中發現64.53%的學生認為只要和自己談得來,對方任何學歷都可以,而有30.23%希望對方最好與自己學歷差不多,在對交友的學歷標準上,性別、家庭結構、生源地沒有明顯差異。“90后”大學生在交友時最注重對方的處事能力(77.91%),其他注重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為交際能力(55.23%)、生活能力(51.16%)、抗挫折能力(40.70%)、學習能力(40.12%)?!?0后”正趕上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時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倍受呵護的“6+1”模式下成長,因而家庭更加注重在對子女與人接觸交往方面的教育。在關于處理寢室內部沖突時,“90后”大學生中的大多數均能采取理性的處理方式,仍有少數大學生會采用冷凍處理,任矛盾自身自滅,這其中大多數的人是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反映了“90后”大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在處理人際溝通上雖然有心提高自身這方面能力但仍有力不從心的地方,仍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的努力。
2.3務實而又矛盾的擇業觀
就業一直是大學畢業生比較關注的熱門話題。所調查的被試“90后”大學生中大一、大二年級占多數,僅有少數的“90后”大學生非常關注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在工作地區期望的調查中,大多數人選擇“中部大中城市”、“東部經濟發達城市”、“直轄市”。在具體的工作選擇上,53.49%的“90后”大學生選擇在國有企業工作,其他的選擇從高到低依次為外資企業、合資企業、民營企業、事業單位、自主創業、政府部門。所得數據顯示,“90后”大學生在畢業后是否愿意從基層做起的態度與所能接受畢業后最低的工資行為之間存在矛盾,大多數“90后”選擇畢業后都表示愿意從基層做起,而所能接受的最低工資大都在1500~2000元之間或2000元以上(合肥最低工資在1000元左右)。這與“90后”矛盾的自我認知有關。首先,一方面已經認識到就業難的現狀,對于自己的社會地位有了理性的認識;另一方面,在面對學歷不如自己的同齡人時還會有點優越感。其次,一方面認識到自己在就業市場上優勢不明顯,并不能依靠自己的高學歷占便宜,另一方面又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工作待遇還低于不如自己學歷水平的人。大多數的“90后”就業選擇意向是在工資待遇以及福利保障優厚的國有企業,在選擇工作時,考慮最多的因素仍是“薪酬福利”與“個人發展機會”,這與相關大學生擇業觀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2.4整體認知水平較高的道德觀
從研究結果來看,“90后”大學生總體社會責任感較強,大多數都有參加義務勞動或有公交車上讓座的經歷,這也是延續中華民族千年精神文明的表現。在誠信與知識關系態度上,“90后”大學生在男女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根據調查結果顯示,37.80%的學生參加過社會公益活動,68.60%都曾為希望工程、災區等捐款捐物;在誠信方面,80.81%的人認為道德誠信與知識一樣重要,但是仍然有65.70%的“90后”大學生都表示偶爾有過作弊的情況,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對“90后”大學生在校學習情況方面的調查顯示:在男女性別因素上,平時考試作弊情況與論文寫作真實情況上均出現顯著性差異,男生作弊次數更多,平時論文寫作抄襲模仿更嚴重。大學生生理與心理仍處于發展狀態,有研究表示男生更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女生更能踏實安心學習。在家庭結構、生源地方面并沒有出現顯著差異。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道德觀總體呈良好狀態,這與近年國家大力提倡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策有很大的關系,但仍有需要提高的不足之處。
3結論與啟示
在查閱有關“9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相關研究,及對本研究使用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基礎上,總結出“9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總體特點有以下幾條: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化;價值觀標準越來越個體化與現實化;價值抉擇呈現矛盾趨勢。這與張海娜老師《淺析90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闞妮妮的《“90后”大學生價值觀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為例》等有關價值觀特點的研究結論是相似的。
“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對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與社會發展的步伐相一致。但是不可否認,由于社會、傳媒和家庭等的一些具有時代烙印的不良因素也對“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他們表現在理想與現實、思想與行為、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困惑也正是社會應該予以關注的重點。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關于“90后”的調查中,對他們的形容大多是“叛逆”、“消極”、“缺乏獨立”等,但是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校園里大部分“90后”并沒有明顯的叛逆、消極、獨立性差等特點。作者認為,進入大學校園的這一批“90后”大學生已經漸漸走出了青春叛逆期,向成人過渡,而且經過大學的教育,在思想、行為上表現得更加成熟,對價值觀的判斷也越來越理性。
參考文獻
[1]闞妮妮.“90后”大學生價值觀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0.
[2]王麗君.90后大學生價值觀狀況調查與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3]秦儉.當代大學生擇業觀的影響因素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4]鄭士鵬,王永明.90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探析[J].教育研究,2009(3).
[5]孫連華,崔國軍.加強和改進90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幾點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