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嘉良 王雪梅
摘要鑒于目前多數業內人士和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盲目追求一步到位的現實情況,本文從設計規律的角度剖析了制版技術領域的過程與結果的關系,指出沒有過程的結果的山寨本質,倡導自主創新,靠自己的勞動和智慧來換取最終投產的樣板。
關鍵詞一步到位設計版生產版精益求精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長期以來,高校教學的很多內容,包括出版的書籍和使用的教材,都被相當一部分企業中人認為是不實用的東西,甚至被看成是錯誤的東西。這些人的看法是:高校教育與生產實際嚴重脫軌;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是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由于高校有了這種痛定思痛般的情結,才迫使眾多專家學者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于是,眾多的校企聯合的辦學形式出現了——院校期望通過把企業里的人士請入課堂,給學生灌輸“與實際生產接軌的內容”,并且通過把學生提前放入企業,來彌補學生工作經驗不足的問題,然而,收效甚微。
例如,高校的服裝制版教學,目前就是處在這個瓶頸當中。很多院校里的教師在講制版,采用立裁法、原型法、比例法,可謂是花樣翻新。但是所有的方法得到的樣板,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都不能直接用于批量生產。因此很多企業里的人都認為院校是在教給學生“沒用的東西”。大家想想看,眾多的專家學者、講師教授都在講沒用的東西給學生,那這些學者專家們豈不都成了騙子不成?果真是這樣嗎?
事實并非如此,原來還是我們的認識出了問題:沒有明確區分設計版和生產版,就是上述問題關鍵的癥結所在。
什么是設計版,什么又是生產版呢?設計版的更完整叫法是“設計師樣板”或者“設計師版型”;生產版就是可以用來組織生產的服裝樣板。二者有什么區別呢?如果直接掰扯二者的區別,那就難免陷入糾結當中,因為二者的統一性遠比差異性更加重要,其實二者僅僅是一項工作的兩個階段而已。
我們必須清楚的是,人類任何的設計工作都是需要依據一定的原理、運用適當的方法,得到設計的初稿,然后還要在試驗或者多次試驗的背景下進一步修改和調整,才能得到可以用于生產的圖紙或者文件。服裝制版工作也是如此:首先要依據顙道轉移、衣身平衡等原理,運用諸如原型、比例或者立體等方法,得到初步的樣板(或者叫版型),然后再將這種初版制作成樣衣,穿到目標人體也就是試衣模特兒身上,通過觀察穿著效果,進一步推敲和修改初版,經過幾次或者多次反復之后,才可以得到最終的生產用樣板。顯然,服裝制版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或者說是分步進行的,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這個過程一定是首先得到初步樣板或者版型,即設計版,然后通過調試和修改并加以確認,才能得到最終用于指導生產的全套樣板,即生產版。
不難看出,不論我們啟用什么流派,依據什么原理,運用什么方法,使用什么數學公式或者數學模型,直接得到的初步樣板只能是設計版,而不是最終用于指導實際生產的生產版。這里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萬萬不可把直接得到設計版當成生產版來使用。本文開篇描述的企業中人評價院校教學的內容“不實用”的真正原因,是人們沒有明確區分設計版和生產版,或者可以這樣說:混淆了設計版和生產版的區別,才是我國很多企業中人否定院校的制版教學的最根本癥結所在。
我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書店里陳列的任何一本服裝結構類書籍中印刷的結構圖、版型圖,都不是實際生產中的最終投產的版型,而只能是過程中的帶有指導意義的圖文資料而已,僅供參考,不可照搬。
這里必須要明確一下時裝設計的過程。就時裝設計而言,即使設計稿定下來了,也不意味著就不能更改了。因為這里還涉及到平面向立體轉化的問題。當經過初(下轉第169頁)(上接第78頁)步制版、扎殼,得到簡單樣衣進行試穿以后,往往需要設計師及時地看樣、修改,此時經常會發生設計師改變初衷,大幅度修改設計稿的情況。實際上,對首件樣衣(或扎殼)進行修改,是設計師完善設計的重要環節,由于設計師對自己作品的期望值一般都很高,所以很難對首件樣衣表示滿意,通常都會提出修改意見,有時甚至需要反復修改才能讓設計師對樣衣滿意,這就意味著要反復修改樣板才可以。反復修改過程中的樣板,嚴格來說都屬于設計版。只有最終定版的樣板,才能稱為工業版。
為什么在我們國家的從業者人群中會出現“著書立說的專家學者都是騙子”這種偏見呢?這與我國服裝產業發展的歷史狀況有關。目前我們國家的服裝產業是以出口加工為主,內銷小品牌開發為輔。整個大環境決定了人們在意識形態上對上市服裝整個結果比較看重,但卻因此忽視了品牌服裝產生的整個過程的結構關系。目前這種意識形態不僅在產業格局上使得我國擺脫不了山寨大國的陰影,同時也嚴重制約了科學的版型設計理念的建立和普及,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
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影響力頗大的思維定勢,那就是一步到位思想。所謂一步到位思想就是只求結果不求過程的思想。我們都知道,任何工業設計的過程都是在反復推敲、調試和修改過程中完成的,那些一蹴而就或者說一步到位完成的設計,往往有很多這樣那樣的缺陷,都是需要在實施過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的。
反復修改的過程固然需要制版師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盡量讓版型合理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斷與設計師進行溝通,盡量準確地實現設計師的設計意圖,最終幫助設計師完善自己的設計。即便是采用立體裁剪手段,也免不了不斷調整,首先要達到版型師自己滿意;更需要反復調試和修改,來保證設計師滿意。這個修改過程可以說是必須的,不論你的制版經驗多么豐富,試圖省略這個過程都是荒唐的,這不僅是對設計本身不負責任,也是對設計師不負責任,對公司利益不負責任,對消費者不負責任,更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經過多次修改得到的可以投產的樣板,是無法印刷在書上的,能夠印刷在書上的樣板只能是過程當中的設計版而已,因此那些抱著一步到位思想的人才會誤認為著書立說的人是在行騙了。
總之,區分設計版和生產版,實際上是動態思維在制版技術領域的具體反映,這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的。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精益求精的。建立了設計版和生產版的概念,不僅為企業技術人員指明了正確的版型設計方向,而且為身處尷尬境地的高等院校教師找到了一面正確看待自身價值的鏡子。我們希望高校教師在理論研究的層面要更加深入,更加系統,而不是輕易掉進小范圍實用主義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