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遠 沈佳
摘要為了更科學有效地推進創新教育的實施和普及,本文從創新教育的實施意義、目前創新教育遇到的困境談起,為高校推進創新教育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高校創新教育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1當前高校教育體系中阻礙創新教育實施的主要問題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經過長年的研究分析后,總結出創造力的六大構成要素,他認為創造力的產生需要六種特征,分別是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特征、動機、環境,其作用在個體的創新能力中發揮的影響力也各有不同。目前,各大高校已經開始了或全局或局部的素質教育改革。但從實際效果看,創新教育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和壓制。參照上述斯滕伯格的創造力6因素理論,可以發現當前阻礙高校創新教育開展的問題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發掘學生創造潛能的力度不足;第二忽視健康人格的培養;第三缺乏支持創造性的環境等。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1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培育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
中國教學傾向于理論傳授,課堂模式多采用教師在講臺前單純講授的方法。這種教學模式的好處在于認真聽講的學生能夠高效率大范圍地掌握系統理論知識,但缺點是難以調動出學生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教學乏味枯燥。這種課堂氛圍常演變成這樣的局面——不認真學習的學生在課上玩手機、看雜書;認真勤奮的學生在前排瘋狂地抄寫筆記。因此,傳統單純講授式教學忽視學生的主動性,一方面容易養成學生的定性思維,另一方面難以培養起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獨立思考、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是學習的能力。而這些恰恰是創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智力和思維風格要素所要求具備的特質。
1.2忽視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
創新是人的內在的復雜的心理品質的表現。創造力的迸發需要依托個體自身的某些心理特質,因為創新是一種違逆大眾的表現,創新的人需要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來堅持自己的與眾不同,更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來面對眾人的質疑,以及承受可能失敗的結果。因此,創新的行為需要有健康的人格作為個體的行為前提和心理素質保障,這也是創新教育中要求提出培養健康人格的原因。而目前的大學生心理現狀卻不容樂觀,調查數據顯示,不少大學生在競爭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生活壓力面前常常無所適從。他們有的膽怯懦弱,有的盲目跟風,有的懼怕責任,更有的由于嚴重的心理問題選擇了自殺自殘等極端行為。很顯然,缺乏健康人格的大學生其心理素質是無法勝任起創新工作的艱巨任務。對此,多數高校更沒有對這一問題引起重視。一方面,并非所有學校都重視學生的健康人格的培養,另一方面,在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方面不少高校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除了在國家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有納入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外,能真正落實心理健康工作的學校在國內屈指可數。
2推進創新教育實施的幾點建議
2.1推廣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人格
大學生作為青年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狀況有其特有的特點。創新人才首先必須具備健康的心理,而推廣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為此,我們提倡建立不同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塑造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人格特征:(1)開展普遍性心理素質教育,一方面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多種發展性問題;另一方面向學生宣傳介紹創新素質所需的心理品質。可以通過開設專題性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建立心理檔案等方式進行。(2)開展個別性心理素質教育,利用心理咨詢室解決某些學生嚴重的心理問題,有效預防極端事件的發生。(3)開展互助性心理素質教育,提倡學生間的助人自助,互幫互助,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助人意識。
2.2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教學方法上,要求教師改進授課方法,通過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采用專題講授、課堂討論、觀看錄象片、組織專題報告等形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敢想敢問,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之后,教師在掌握討論秩序的基礎上,認真做好總結并給予點評。這種積極倡導和推動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討論式教學、問題式教學、案例教學,是引導學生自覺自主表達、爭論和推理歸納,以及做探索性實驗的好方式。這些以啟發為重的教學能夠鍛煉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出質疑提問的習慣和批評爭論的習慣,讓教學過程成為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品質的基礎過程。
2.3構建個性化的學科體系,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學科體系的設計,既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又要有利教學質量的保障和人才質量培養的提高。在美國不少大學,如果學生對學校開設的主修不滿意,經教師指導,學校相關委員會批準后,就可以自己制定一個主修計劃。這種做法既尊重了學生的興趣,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當然,根據中國的國情不可能實現美國的教育制度,而是應從美國的制度中得到借鑒和啟發。也就是,國家和高等院校的決策者應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心的重點,并將他們視為大學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和負責主體。讓學生參與有關高校教育問題的討論,參與評估,參與課程和教學法的設置。根據社會實際需求,解決好課程體系如何科學建構,學分如何積累和互換,課程學時學分如何進行結構組合等教學管理的技術問題。以學生和社會需要為本進行課程設置,才能夠激發和保護學生對專業、對科學探索的濃厚興趣,才能培養起學生對科學的嚴謹精神和認真態度。
2.4建立多樣化的學習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新支持環境
正如斯滕博格的理論提到的,創造力的產生需要外界環境的支持,需要支持并能獎賞創造性的環境作為培養個體創造力的資源。因此,在高校,建立以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為目標的新的評價體系,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唐蘇瓊.教育實習模式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評論,2008.
[2]龐海芍.通識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現代大學教育,2007(1).
[3]許義文.高校素質教育重在創新教育.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3(2).
[4]蔣藝.素質教育與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探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5]劉忠生.論從素質教育到創新教育.求索,2004.5.
[6]張艷萍.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0.33.
[7]余照務.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高校理論戰線,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