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杰 藍振峰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中亞的貿易日趨活躍,雙方邊貿關系良好,相互貿易發展迅速。哈薩克斯坦作為中亞第一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更是愈加頻繁。中哈在經濟結構上具有良好互補性,兩國合作潛力巨大,其中蔬菜是我國和哈薩克斯坦重要的貿易產品之一。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哈貿易關系、現狀和商品結構的分析,探究中哈蔬菜貿易的發展前景,并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來研究中哈蔬菜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國 哈薩克斯坦 蔬菜貿易 影響因素 對策
一、中哈蔬菜貿易現狀
1.中哈蔬菜貿易品種
哈薩克斯坦從中國進口蔬菜的品種較為豐富,以蔥蒜類蔬菜、番茄以及冷藏的其他蔬菜和干蔬菜的進口較多(見下表)。2004年~2005年,蔥蒜類蔬菜、番茄以及冷藏的其他蔬菜和干蔬菜從中國的進口額占從中國進口蔬菜總額的90%以上,進口品種非常集中。2006年起,哈薩克斯坦開始從中國進口馬鈴薯,進口份額呈增長趨勢, 2009年馬鈴薯的進口份額達到31.09%。2007年~2009年,蔥蒜類蔬菜和干蔬菜的進口份額均有下降之勢, 2009年進口份額分別降至8.93%和2.97%,說明哈薩克斯坦從中國的蔥蒜類蔬菜和干蔬菜進口下降;馬鈴薯、番茄以及冷藏的其他蔬菜的進口份額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番茄進口份額增長較快。2008年哈薩克斯坦從中國進口的卷心菜、蘿卜和黃瓜較多,占從中國進口蔬菜總額的27.08%,但2009年進口份額降至13.95%。哈薩克斯坦每年都從中國進口冷凍蔬菜,但進口不多, 2007年進口份額最高,達14.24%。豆類蔬菜、暫時保藏的蔬菜和脫莢干豆僅在個別年份有少量進口, 2009年進口份額僅為2.21%。
2.中哈蔬菜貿易額
中國蔬菜在哈國的市場份額呈現出一種爆炸性的增長。從下表可以看出,2004年~2007年,中國蔬菜占哈國的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而由于2007年哈國開始轉向向中國進口蔬菜。2008年市場份額驟增至47.67%。中國主要通過新疆將蔬菜出口到哈國。2011年一季度,通過霍爾果斯口岸的蔬菜出口量近5000噸,出口額超過一千萬美元。
3.蔬菜貿易互補性強
中國出口到哈國的蔬菜主要有馬鈴薯、蔥蒜韭菜類、番茄等。由于哈國蔬菜生產能力不足,存在品種機構性短缺和季節性短缺,進口的蔬菜有很大一部分是反季節蔬菜,其消費量非常之大。而哈國反季節蔬菜需求缺口高達60%以上,其蔬菜價格是中國(以新疆為例)蔬菜價格的2-3倍。哈國大部分的反季節蔬菜都依靠進口,而中國新疆是其主要的反季節蔬菜來源地。
二、中哈蔬菜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
1.蔬菜貿易品種十分單一
哈薩克斯坦雖然從中國進口的蔬菜相較于其他中亞國家來說較為豐富,但從大類上看,主要為蔥蒜韭菜類和馬鈴薯,其他還包括番茄和冷藏的其他蔬菜和干蔬菜。這其中,又以蔥蒜類蔬菜和干蔬菜占哈國市場份額較高。加上哈國本國市場不穩定,易受國內政策和國外大環境的影響,致使哈國的蔬菜貿易結構非常單一。
2.中哈兩國尚未簽訂貿易協定
中哈兩國尚未簽訂有關農業合作、蔬菜貿易的相關文件或協議,未建立起涉及蔬菜貿易合作的高層溝通機制,也為明確進出口蔬菜質量認定的標準和檢驗程序,很大程度上影響發展兩國蔬菜貿易的發展,增加了兩國蔬菜貿易的隨意性。另外,對于哈國龐大的市場需求,部分客戶只能采取非正當的渠道出貨,利用中亞五國的其他四國進行中轉站,先出口到該國,再從該國流入哈國。
3.出口哈國風險較大,存在非關稅壁壘的可能
哈國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較為低下、辦理各種手續繁雜以及國家政策法規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問題,并且口岸管理不規范,“灰色通關”和運輸摩擦等時有發生,加之政局不穩,給中國深入開展與哈國的蔬菜貿易帶來不確定風險。此外,哈國果蔬類鮮活農產品還處在市場嚴重供給不足、需求旺盛的階段,雖然對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大多數沒有限制,但隨著哈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各國對哈國市場份額的爭奪會愈發激烈,對進入哈國蔬菜的要求、限制和障礙會越來越多,技術性貿易壁壘也將逐漸凸顯。
4.蔬菜貿易基礎建設滯后
新疆是我國對哈國蔬菜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目前,新疆蔬菜出口基地除了番茄外,其他均未形成規模,而且產品結構不能完全適應哈國市場需求。種植、采摘、包裝、儲存、運輸、市場流通和國際市場需求信息等連鎖反應機制相對薄弱。新疆出口基地達標不多,倉儲保鮮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蔬菜出口速度放緩。
三、中哈蔬菜貿易問題原因分析
1.雙邊貿易合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
由于哈國正處于轉軌階段,兩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這對雙邊貿易合作的順利開展形成了一定制約。哈國政府在執法過程中有較大隨意性,造成海關清關手續不規范,灰色清關盛行,頻繁閉關,查稅,調整關稅,提高清關費用等情況。另外哈國市場經濟的合作觀念和創新能力也較弱,而且所頒布的許多對外政策缺乏連貫性。有時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以擴張經濟總量為核心,在市場機制不健全及已經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結構的情況下,通過直接投入。追求地方經濟增長,由此導致地方政府設置壁壘,這使得雙方投資的領域過于狹窄。
2.雙邊貿易合作的地域結構相當有限
從中哈雙方18年貿易合作歷程清晰可見,兩國貿易的70%是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完成的,而中國新疆目前是中國經濟不發達的省份之一,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及有實力的企業參與較少,盡管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于中國新疆和哈薩克斯坦之間的地緣人文優勢,但是如果雙方貿易合作僅僅局限于各自沿邊的相互來往,則發展水平和層次勢必會較低,而且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也將極為有限,并最終會導致雙邊貿易合作的后勁不足。
3.哈國經濟易受外部環境影響
哈薩克斯坦經濟主體和市場較為脆弱,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需求萎縮、油價大幅跳水以及資金外逃等因素的影響下,哈國財政收入銳減,造成接受外來勞務、投資、消費市場等一系列的減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貿發展。同期,中國(以新疆為例)對哈國的出口在2009年一季度出現了大幅下降的局面。
四、中哈蔬菜貿易問題的對策
1.強化新疆區位優勢
中國新疆向哈國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有7個。中國新疆應利用口岸優勢,大力開拓哈薩克斯坦蔬菜市場。此外,新疆的民族構成、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及生活習俗都與哈薩克斯坦相似,發展中哈對外貿易有著諸多便利條件。通過加強新疆物流業的發展,將新疆建設成針對中亞的國際物流中心,將中國的高新技術產品和優勢產業產品經由新疆輸往哈薩克斯坦,同時將哈薩克斯坦豐富資源輸入中國,實現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的高速發展。
2.積極開展搜集調研工作
中國有關部門應該及時做好搜集哈國關于農產品(蔬菜)的貿易規則、技術標準、市場準入以及質量檢測方面的新規定、新信息,確保中國出口商能及時掌握哈國規則改變,進而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予以應對,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另外,中國可針對哈國的蔬菜市場,就其蔬菜生產和市場需求情況進行調研,分析哈國消費者對中國蔬菜的認知程度、消費偏好和消費能力,預測今后幾年哈國市場的潛在市場,以此尋求雙邊蔬菜貿易的最佳路徑。
3.開展與哈國政府互信交流
中國是哈薩克斯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消除雙方在貿易管理制度方面的分歧,是保證中哈雙邊貿易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兩國政府商定的成型框架內,可更多地賦予雙方地方政府廣泛的參與權,一方面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發揮地方政府的區位優勢;另一方面,可加強地方政府間的相互交流,通過建立經常性聯絡和協商調節機制,就國民待遇問題,貿易公平問題,市場準入問題等,加強溝通與交流,制定相應的解決辦法,有效化解雙邊合作中的種種摩擦,增加彼此間的信任,實現雙邊貿易中的利益雙贏。
4.優化蔬菜出口結構
在向哈國主要出口蔥蒜類蔬菜和馬鈴薯的同時,積極出口其他種類的季節性蔬菜,不斷拓寬中國對哈國的蔬菜出口品種,降低出口品種過于集中的風險。同時,大規模出口反季節蔬菜,實現季節性蔬菜和設施蔬菜相互補充出口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胡毅.中國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貿易.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劉英杰、馬惠蘭.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與農產品貿易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年版
[3]李道軍.中國新疆與中亞諸國貿易競爭力與貿易互補性的實證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06(5)
[4]馬惠蘭,劉英杰.新疆與中亞國家蔬菜貿易特征及競爭性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1(9)
[5]劉藝卓,張軍平.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農產品貿易:動態和展望[J].新疆農墾經濟,2009(2)
[6]梁靖,李晶晶.關于建立中國-哈薩克斯坦自由貿易區爭端解決機制的幾點思考[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8(8)
作者簡介:杜偉杰,男,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學生;指導老師:藍振峰,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