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敏
[摘要]針對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準備對盈余管理的影響,本文提出幾點建議,旨在縮小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真實反映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
[關鍵詞]資產減值準備 盈余管理 監督
雖然盈余管理是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是合法進行的,但是盈余管理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因而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盈利狀況的判斷。
一、健全公司相關政策法規
盡管資產減值準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公司還是能利用各種手段進行盈余管理,不僅損害了公司誠信,而且破壞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影響投資決策。因此準則制定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環境的特點,及時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會計準則,減少模糊性語言和概念,減少可供選擇的會計方法,盡量使會計規范具有可操作性,以縮小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范圍。在短時間內對資產減值進行硬性規定,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禁止轉回、壞賬管理等進行具體化的規定。比如,對于可收回金額的確定,規定一定的計提比例,定期公布具有代表性資產的市場價格等。雖然這種做法會使會計信息喪失一部分真實性,但是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在短時間內一定是利大于弊。
按照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其中有關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方面的信息應當在報表附注中做出披露,但其規定比較原則,沒有做具體的要求。因此,為了強化該公司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方面的信息披露,應當明確規定所應披露的內容。這樣,可以有效的促使公司做出合理選擇會計政策并進行會計估計,可以有效地抑制了公司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與會計估計進行盈余管理行為。
二、加強內部審計監督
要盡量避免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發生,公司應充分發揮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和經理人之間的相互制約、協調運轉的作用,積極進行內部審計自查,及時發現公司內部存在的問題,為正確執行資產減值政策提供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從而形成高質量會計信息的內部約束機制。同時,會計人員必須強化內部控制理念,深刻理解有效內部控制是有效的手段,以《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為依據,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就資產減值的會計政策、判斷標準、減值比例等作出詳細的規定,從源頭上預防盈余管理行為,提高資產減值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為確保資產減值準備確認和計量的準確性,對公司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有扎實的會計專業知識,而且還需要有較強的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以及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而公司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偏低,職業判斷能力不強。因此,該公司應通過崗位繼續教育等方式來加強會計人員的金融、稅務、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等相關知識的教育,提高其會計理論水平和管理水平。會計誠信與會計信息的真實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應注重對會計人員的誠信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只有提升會計誠信度,才能從思想上遏制企業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
公司業績考核過分注重利潤指標,而利潤指標是根據應計制計算出來的,極易發生應計項目管理行為。監管部門主要通過單一的會計數據(凈利潤)對企業進行監管和評價,這無疑會造成公司利用各種會計與非會計手段進行盈余管理來提高當期利潤,實現企業的再投資或規避退市等目的。因此,對公司經營業績的考評,不能僅考慮利潤指標,還應綜合考慮企業的其他指標,如現金指標。不斷加強和完善公司經營業績考評體系,設置合理的考評標準,客觀公正地評價公司的經營業績。這樣,可以減少股東對公司管理層經營業績(往往是利潤指標)的壓力,降低管理層利用資產減值準備對盈余管理進行操作的可能性,提高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三、加強外部審計監督
由于資產減值準備復雜、主觀性大等原因,導致資產減值審計一直都是難題。公司會計師應當依據相關的獨立審計準則,以應有的職業態度實施審計工作,獲取充分的審計證據,以評價被審計的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從而降低審計風險、防止審計失敗、提高審計質量,遏制上市公司濫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
審計機構應依法對相關人員執業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進行定期的同業互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加強行業協會的自律和監管,完善質量監督體系,提高行業自律監管的權威性。同時,加強社會監督,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對執業質量進行監督,完善行業舉報制度。給公司施加被揭露的壓力,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行為的出現。
我國目前對違規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的處罰制度不完善,處罰力度不夠,使出具虛假審計報告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應監督部門應加強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將行政處罰和經濟處罰并重,加重對其的處罰力度,加大其審計風險,從而提高審計質量,抑制盈余管理行為,保證公司會計信息的質量。
制定針對盈余管理的民事賠償制度或刑事處罰制度,對濫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加大懲處力度,增加處罰金額,涉及的管理人員也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或刑事責任,也可以采取停牌、摘牌等處罰措施,從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氛圍,增強法律的威懾作用,使公司自覺遵守法律,減少盈余管理行為。
參考文獻:
[1]張安杰.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準備與盈余管理問題研究.武漢工業學院.2010,(05):35~36
[2]舒紅娟.新準則下資產減值準備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蘇州大學.2010,(0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