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特殊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早期融合教育理念受到了人們高度關注,早期融合教育已是特殊教師們的共同心聲。本文就早期融合教師的現狀,實施教學的策略和新融合教師取得成功的建議展開思考。希望能夠給早期融合教育教師一些建議與啟示。
關鍵詞早期融合教育早期融合教師特殊需要兒童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早期融合教育,是指讓有特殊需要的嬰幼兒和其他正常發展的同伴共同接受學前教育。它反映了“兒童就是兒童”,“所有的兒童都能學習”的理念。早期融合教育在30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遺忘與隱藏、篩選與隔離、鑒別與幫助、包容與支持四個階段。早期融合教育對早期融合教師提出了相關要求。本文就早期融合教師現狀,實施教學的策略和新融合教師取得成功的建議展開論述。希望能對早期融合教師和融合教育事業有所幫助。
1早期融合教師的現狀與分析
1.1早期融合教育隊伍的構成
早期融合教師是指在交叉的普通班、特殊教育班級或資源班級中給特殊兒童授課的教師。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資料(1999),從1997-1999年,有25854名特教教師從事3~5歲的學齡前兒童的早期融合教育。
當前我們需要懂得特教專業性和普通教育的人才,他們相互合作來制定與實施融合教育,共促早期融合教育發展。一是融合教育協調員。融合教育協調員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前特殊兒童的特點,為兒童提供可獲得的資源;二是心理輔導與個別咨詢人員。重慶師范大學申仁洪教授講授的該課程強調掌握兒童心理與教育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從事學校個別輔導與心理咨詢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工作。三是社會工作者。新聞媒體、宗教團體、慈善部門對特殊教育有所影響。
1.2早期融合教師的現狀及其分析
在中國大陸地區融合教師發展情況不容樂觀。重慶師范大學張文京和向友余教授做的關于四川、重慶等地特殊教育師資現狀的調查顯示:(1)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學歷層次普遍較低,特殊教育專業修養不夠。(2)年齡普遍偏高,進修、學習的機會較少。(3)大多數教師還是在特殊教育學校從事傳統的特殊教育。特別是國家發改委關于建立1000所特校的項目,使得在短期內融合教師數量和質量都不能保證。針對這一問題,一是政府在財政方面調動多方力量,多渠道籌辦特教經費。二是國家完善特教教師法,提高其社會地位。三是學校和社會大力支持特教及其相關領域發展,開設兒童實驗室、教師培訓基地、特殊兒童實驗學校等特教專業學校和基地。
2早期融合教學的實施策略
2.1融合教育者專業化發展
早期融合教師專業發展有其作為教育學科的共有特征,也有其作為特殊教育學專業的獨特性。其共性表現在:自主性、連續性和階段性、情景性、多樣性;獨特性表現在:獨立性、復合性、創造性。融合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是適應終身教育觀的必然趨勢,是對特殊需要兒童負責的表現。
2.2課堂教學策略
在對特殊需要兒童的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和經驗總結基礎上,筆者提出三點融合教學策略。第一:臺灣彰化師范大學的風華教授和徐享良教授及其專業團隊在重慶師范大學舉辦的2012全國ABA研討會上,提出的應用行為分析理論對矯正特殊需要兒童的行為大有幫助。如訓練特殊需要孩子對情緒的理解與表達,其情緒教學階段分為:(1)情緒辨認。先說情境,再問問題。例如:圖片上一小孩在騎自行車,便問他:他在騎腳踏車,他心情怎樣?(2)情境辨認。例如:他在干什么?發生了什么事情?(3)因果關系的連結。(例如: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第二:教學中鼓勵孩子們發聲思考。維果斯基強調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它能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從外顯語言內化為內隱語言。第三:同伴互助教學對學生掌握英語詞匯或英文基礎知識和四則運算的課程內容非常有效。
3新融合教師如何取得成功
3.1融合教師需要具備的條件
融合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與人道主義精神。1994年國務院頒布的《殘疾人教育條例》提出:“從事殘疾人教育的教師,應該熱愛殘疾人教育事業,具有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精神,并掌握殘疾人教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國家規定的任職資格,取得基本的教師資格證以及特教教師資格證書,兩證都具備才有任職資格;特教教師還需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3.2多元文化的理解
融合教育班級中,多樣化的文化背景需要融合教師加深對多元文化的閱讀與理解。一是理解存在于自身和外界的不同文化,并且通過書籍、參加班級活動,獲得文化的理解。二是與家長保持溝通與了解。教師需要去了解的內容包括:學生的文化、語言以及他們目前的家庭特征和生活安排。三是參加學術會議與相關培訓。四是早期融合教育者內部的溝通與合作。溝通的對象涉及到融合學校與教師,資源教師與班級教師,學生之間。而溝通的方式包括討論和對話。溝通內容要求涉及面廣。合作在融合教育中既是重要的行為準則,也是積極的行為態度。
3.3個別化計劃
早期融合教師在具備了基本條件以及掌握了多元文化后,才能有效地制定與實施個別化教學計劃。為此我們需要確定以下問題:(1)哪些學生可能需要接受特殊教育?(2)懷疑之后,需通過量表測量確定是否有資格?(3)擬定個別化早期融合教育計劃,計劃要注重兒童的共性與個性。(4)將特殊需要兒童安置到最少受限制的環境中。(5)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6)回顧與調整,決定該計劃是繼續實施還是終止。整個過程體現了《殘疾人教育法》所要求的步驟。
在我國,早期融合教育雖然存在著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存在著學校和師資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現狀,但隨著社會各界對特教的支持,相信會有更多的融合理念被提出,而這也需要我們特教教師和相關領域研究者們共同努力,一體化和個別化教學相結合、保教結合、醫教結合,為我國早期融合教育的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前途。
參考文獻
[1]肖菲,等.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導論[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8-9,113.
[2]方俊明.今日學校中的特殊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6-17.
[3]馬力克·阿不力孜.論特殊教育教師的作用和素質[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9(12).
[4]莫雷.教育心理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62.
[5]張文京.特殊兒童早期干預理論與實踐[M].重慶出版社,2010: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