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

2012年的春天,乍暖還寒,而企業信息化建設卻進行的如火如荼。在企業界,已經不再單純地把信息化建設作為技術門類的建設,而轉向服務類建設,究竟我們的信息化提供的是什么?東軟的面向服務轉型相信代表了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即以服務帶動整個信息化行業產業鏈發展。
目前在IT業界,存在著兩大類IT公司,我們可以大體概括為以創意、時尚體驗為核心價值的企業,何以不斷完善的各領域專業服務為代表的企業。著名的蘋果公司正是以其獨特的工藝造型,特有的操作體驗征服了世界。這類企業具有行業標桿性的屬性,與其說是IT產品的創新企業不如說是文化藝術企業。蘋果的工業造型已經超脫了電子產品而成為了一件具有蘋果血統的藝術雕塑,正如寶馬汽車的雙腎造型一樣。
用文化和藝術打開市場不得不說是種再高明不過的營銷手段。但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支撐蘋果不斷成熟,走到今天的絕對不僅僅是漂亮的造型和標桿性的操作體驗,而是源源不斷的后臺應用軟件的支持。iPad、iPod、iPhone都可以通過蘋果官網獲得軟件支持,不斷的軟件升級服務滿足了市場對新鮮感的需求。
去年,IBM的市值首次超過了微軟。微軟是個經營操作系統的軟件公司,而IBM自從售出PC業務后成功轉型為面向服務的公司,市值的變化告訴我們面向服務的公司終將勝過產品公司。蘋果創造的傳奇恰恰是將時尚體驗與服務完美結合。時代發展告訴我們:誰服務做得好,誰就會走得更遠。
IT企業向服務模式轉型是大勢所趨。過去我們做IT外包,以簡單的人數×天數得到的是人天數,然后乘以單價即是我們的項目外包收入。但隨著中國國內的人工成本不斷升高,員工對于薪酬以及福利的期望越來越高,使得我們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卻要雇傭更多的人力,但結果卻是利潤越來越少。為什么干的越多卻真正的利潤越來越少?這是外包行業面臨的普遍的問題。
企業想要生存,就要破除這個怪圈,就得改變我們的盈利模式即商業模式。過去我們說的IT技術開發不會改變,業務模式都是以信息化技術開發應用為主,但商業模式不能以外包一次性的收入為主,應以參與服務運營為主。這種現象在房地產就有很好的例子。
著名的房產商碧桂園,售出的別墅、洋房價格相對市場價不是很貴,但盈利的秘訣卻是大量業主入住后通過專業的物業服務所獲得的物業收入。這對于IT公司來說,是很好的啟發。再比如中興海外公司,經常以“免費”的形式建設某些國家的通信網絡,參與該國的網絡經營收益,使自己從電信設備商轉型為電信運營服務商,而參與服務所帶來的收入更持久更穩健。
說到2012年的IT,大家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面向服務戰略轉變。談服務不能空喊口號,必須有相應的模式支撐。經過探索,IT企業逐漸放棄技術+產品+外包的模式,而轉向解決方案+技術+服務,即STS(Solution+Technology+Service),以面向行業的解決方案為核心,以IT技術作為保障,達到服務客戶的目的。唯有這樣我們才是客戶所需要的內行人,內行人之間的溝通才會碰出更多的火花,IT企業要懂業務,而不是簡單的懂技術。
同時,IT行業從業人員的觀念也應該與時俱進。IT人傳統認知是技術型人才,而今天隨著服務模式的轉變,IT人更應該是服務人員,是服務的提供者。過去很多IT人以技術專研見長,以攻克技術難點為榮,這是很好的學習態度。但這里我們談論的是經營,每個IT人應該轉變成為一個經營者,你的技術以什么形式,滿足客戶什么樣的需求,并且還可以持續地獲得收入,保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過去很多人不喜歡談論經營,覺得那是管理人員的事情,其實經營有范圍之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經營者,提供給雇主以專業化的服務,這樣從公司層面到具體個人有了經營意識,有了服務模式,IT業必將加快升級。
IT行業轉型對就業的拉動也是全方位的。過去計算機專業才是IT行業的主要人力供應點,時至今日,金融、物流、電子技術等各個專業的人才都可以從事IT行業,因為IT行業不再是以技術為重點,而是以服務為驅動,整個行業的人才配置更加趨于合理化。
今天我們大談IT的戰略轉型,對外是面向服務。但我們的企業內部也應改善管理部門的思想意識,應在服務中見管理。企業的管理部門要以服務為理念開展工作,而不能像過去那樣以管理者自居。企業的領導是企業的管理者,更是服務者,從企業內部部門間向服務轉型,員工之間以服務為自我經營目標,傳達到到企業外部自然就是向客戶進行服務轉型,這種由內而外的意識轉型才是我們所期待的。
經過十二五開局年的洗禮,國內各個行業IT需求越來越多,這個市場不是哪一個行業獨占的,而是多個行業共同參與的。提供服務即是尋求長久、穩定、互利、共贏這樣一種新的IT商業模式。2012年,我們有理由期待IT面向服務的轉型帶給我們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