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杰
【摘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成為各學科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問題是創造之源,疑問是創造之母。教師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㈠培養學生敢想的習慣。㈡培養學生敢問的習慣。學生敢想敢問,只是讓學生學會質疑問難的第一步,他的想與問,不能脫離我們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作為老師,還要教給學生兩種方法:①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②教給學生解答質疑的方法。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敢想敢問質疑問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35-01
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應當在培養學生常規性思維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成為各學科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問題是創造之源,疑問是創造之母。教師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善問不僅是一種可貴的學習特質,也是一種重要的創新品質。學生自主發問,是主動學習的特征,是培養創新意識必備的因素。因此,在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1.培養學生敢想的習慣
愛因斯坦還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 所以在課堂上我不讓學生拘泥于課后的問題,而是盡量為學生營造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提出自己的質疑。比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時,有的同學就想出了:雨來的媽媽總要限制雨來下水,雨來的游泳技術怎么提高的?又怎么會在關鍵時刻逃生呢?學生又聯想到現在的父母和雨來的媽媽有相同的缺點,就是限制孩子玩的天性!其實在大人眼中孩子的玩,也許正隱藏著某種奇跡的誕生;有的同學想出來“交通員李大叔是大人,他當時為什么不藏到河里去,還連累雨來差一點丟掉性命?”學生不惟書本、不惟上,具有了批判質疑的精神。學會批判是學會創新的前提。瑞士教育學家裴斯洛齊說過:“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來發現問題,在思維中深入,在想象中升華,他們會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的背后,發現更精彩的世界。思維創新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2.培養學生敢問的習慣
學生敢想,是否有勇氣說出來呢?這就要培養學生敢問的習慣。
在大庭廣眾面前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見解,確實需要一點勇氣,尤其對于原來一直習慣老師一言堂的學生,更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想培養學生敢問的習慣,首先要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真正的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而老師只是點播者、引導者。之后,要多用鼓勵的方法,充分贊許學生敢問的勇氣,只要學生敢于言別人所未言,大膽指出教學中的缺漏,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就要大聲叫好。而學生的有條理的述說,需要其內化思維,組織語言,這就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品質。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有問題可問、可說就必須去想,要想就得學會傾聽、用心去看,反復品讀,這些不正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嗎?在“敢問”最初訓練中,教師不可打斷或否定學生的陳述,要讓他們自由表達:哪怕聲音不洪亮,哪怕語言里有方言,哪怕句子里有病句,哪怕說的不完整,哪怕說的觀點是錯誤的。只要他們敢說敢問,我相信在他們不斷鍛煉、不斷學習、不斷自我修正的基礎上,會問得越來越精彩,說得越來越生動。創新教育要求教師創設更多的問題情境,著意讓學生敢問、善說,掃清學生心理的障礙。學生能在課堂上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不正是我們素質教育所期盼的嗎?
學生敢想敢問,只是讓學生學會質疑問難的第一步,他的想與問,不能脫離我們的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不能不著邊際的想與問,所以,做為老師,還要教給學生兩種方法:
2.1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方法。
⑴看課題質疑。從課題中,你能看出、想出什么問題。
⑵從課文的內容上質疑。這一點應該做重點練習。訓練學生能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時,我經常對他們說,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就和我們縮寫句子是一個道理,剔去多余的“肉”,剩下的貫穿全文的“筋骨”就是文章的重點 ,只有抓住文章的重點了,才會質疑,質疑才會有深度。
⑶從文章的重點段落質疑。這一步緊承接第二步而來,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很容易找到文章的重點段落,再質疑,就能抓住文章的根本所在了。
⑷找課文重點詞句質疑。有時文章中的一句話,一個詞就是文章的文眼,學生能學會找到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質疑,對于理解課文,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還可以從標點符號上質疑;從寫作手法上質疑;從文章的結構上質疑 ;聯系生活實際和文章內容中的差距來質疑。
2.2教給學生解答質疑的方法
當然,學生僅僅掌握質疑的方法是不行的,要想提高學生的能力,必須讓學生學會解疑。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是啟發學生思考積極性的教學技巧。”學生只有思考,才能解疑。做法應該是:面向全體,教師調控,“能”者為師。即一般性的問題,由思維較遲緩的同學解答(不能忽略這一點,思維慢的學生更要樹立他們的自信心,雖然是一般性的問題,如果他們能回答對了,對他們也是極大的激勵);思考性較強的問題,由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回答;難度較大的問題,老師也不要急于講解,應該采取討論的形式,可以是全班式,也可以是小組式或鄰座式。老師要組織學生廣泛思考、發言、爭辯,讓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然后再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尋找到真正的答案;學生一時難以想到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點撥法。“點”就是指點,點到給學生某種啟發性指導。“撥”是富有啟發的引導。教師恰當地點撥,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獲取知識。與此同時,也可避免課堂上的冷場局面,利于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