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路
【摘要】高中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并取得有效的成果,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關鍵的是教師。教師以積極的態度接受高中新課程改革,并在教育教學行為中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才能確保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本文通過對甘肅省天水市5所中學高中教師的調查研究,分析他們對新課程改革的態度和行為現狀,指出影響他們新課程改革態度與行為不一致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進高中教師新課程改革的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中教師高中新課程改革態度與行為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37-02
2010年秋天,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實施。對于剛剛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甘肅省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這場教育變革仍然充滿了挑戰和困難。高中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并取得有效的成果,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關鍵的是教師,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效果。只有每一位教師從內心深處認可新課程改革,并把新課程改革的各項要求和理念切實貫徹到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當中,新課程改革才能按照它的初衷順利進行,才能取得積極的效果。
一、高中教師新課程改革態度與行為現狀分析
認知因素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情感因素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行為因素則指個體對態度對象企圖表現出來的行為傾向。三種構成成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教師對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態度由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因素構成。其中,認知因素指教師對高中新課程改革這一事物的了解和評價。情感因素指教師本人對高中新課改這一事物的內心體驗,即對新課程改革有關理念、要求等的情緒反應。行為因素指教師對高中新課程改革表現出來的行為傾向,通常表現為“做不做”、“怎樣做”的指令。
要使高中新課程改革順利推進并且真正落到實處,廣大教師必須在情感上對新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同時還應該在教育教學行為上付諸實踐。
為了深入研究此課題,我們對甘肅省天水市5所高中的144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對其中25位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統計數據表明,對于“您認為當前學校實行新課程改革”這一問題,認為“有必要”的占97.2%,可見,大多數教師認為高中推行新課程改革是大勢所趨。對于高中階段實行學分制,抱“非常必要,已經開始實施”態度的占31.2% ,抱“有困難,但應努力實施”態度的占59.3%,說明大多數教師對高中階段實行學分制持肯定態度。在問到題目“您認為高中新課程改革中的選修課對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時,認為“幫助很大”和“有一定幫助”的占85.9%。對于“您認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對教學質量的提高”這一問題,只有17.1%的教師表示“作用一般”和“沒有作用”。從以上問卷調查分析的結果來看,大多數教師對高中新課程改革持肯定和積極的態度。但是,對于題目“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您在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方面”,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只有47.3%的教師“正在實踐中”。對于大多數教師自身來講,他們表示對于新課改的一些模塊沒有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主動實踐過,新課程改革以來,他們的課堂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綜合問卷統計結果和訪談記錄的分析,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問題上,大多數教師持肯定和積極的態度,然而在具體應用行為上,更多的教師仍然沒有突破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沒有把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貫徹到自己的教學行為中去。這說明在高中新課程改革態度與教學行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不一致性。
二、影響教師高中新課程改革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的因素
⑴態度結構方面的影響因素
如果態度是以個體自身的親身經歷、以其直接經驗為基礎的,那么,態度與行為可能會保持高度一致。與一般的、籠統的態度相比,具體的、特定的態度對行為更有預測性。如果教師能夠具體表明自己在教學中通過實施新課改的一些模塊,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方面取得的明顯效果,則持積極態度的教師在自身的教學行為中能夠保持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
⑵態度主體自身的因素
如果態度所涉及到的對象、事物,與態度者本人的切身利益有著較高的關聯,對其個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有著較大的影響,那么人們對該事物的態度和行為就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
⑶社會限制或外界壓力會影響個體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
個人的行為往往受其所在社會環境的限制。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新課程改革的很多要求實施的困難很大,老師的時間精力、學校的財力物力、學生本身的能力等都阻礙著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如果與新課程改革相配套的新的高考制度出臺,那么,教師在對待新課程改革的態度和行為上就可能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三、促進教師高中新課程改革態度與行為一致性的途徑
(一)加強學校硬件設施的建設
許多教師反映,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需要設備和場地、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設施也比較缺乏等。對此,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大對學校的投資力度,加強學校硬件設施的建設,豐富課程資源,為教師們進行新課程改革提供可能的機會和必要準備。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到新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帶來的積極變化,他們才會更積極主動的實施新課程改革,才能提高教師們新課改態度與行為的一致性。
(二)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
社會限制或外界壓力會影響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應試教育體制下,評價學生和教師的唯一標尺就是成績,而新課程改革倡導發展性評價,如果評價制度不配套改革,那么新課程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流于形式。評價體制的限制和社會輿論的壓力導致了教師新課程改革態度與行為的不一致。政府應當重視新課程改革的制度環境,應當出臺新的高考制度,為教師們實施新課程改革提供一個配套的制度環境,學校應該逐步建立發展性評價體制,促進教師改革態度和行為的一致性。
(三)加大新課改成功案例的宣傳力度
一般性的說服和宣傳對教師新課改態度的形成與改變作用有限,更難引起教師行為的改變。對一些新課程改革搞比較成功的地區的案例應該大力宣傳,積極學習推廣,引導教師以事實為依據在情感上逐步認同新課程改革。
(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培養教師崇高的價值標準
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層應該在轉變教師教育理念方面下大工夫,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使其教育觀念真正轉變,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讓他們真正領悟到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高綜合素質的學生,是每一位教師對社會和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與自己的切身利益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從而落實教學行為。
參考文獻:
1.朱雪峰. 試論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態度與行為
2.邁克斯,社會心理學.第八版.北京:人民電郵出版社, 2006.98-102.
3.朱啟臻,張春明.社會心理學原理及其應用.北京:北京社會出版社, 2002.147-152.
4.張樂.態度形成的理論與實驗-基于評價性條件反射范式的研究. 華東師范大2008屆研究生博士學位論文. 2008:8-9.
5.李林. 態度與行為關系的預測因素考察. 閩江學院學報. 2006, 2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