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發生,將全球經濟再平衡問題推倒了風口浪尖。東亞經濟在危機發生后迅速回升所帶來的“東亞奇跡”并不能隱藏東亞經濟不平衡的事實。本文通過分析經濟不平衡的含義和危害,展現東亞經濟不平衡的特殊狀況,并提出東亞經濟再平衡更需要區域內的合作,而中國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大。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 東亞13國 貿易順差 經濟再平衡
美國金融危機及隨后的歐債危機發生已經過去幾年了,但其對全球經濟的破壞性影響,卻沒有隨著危機結束,而是有了進一步蔓延的趨勢。2012年7月,IMF再次調低對全球經濟的預期,預計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將從2011年的3.9%進一步回落至3.5%。如何穩定國內經濟增長,如何防止通貨膨脹,避免國內經濟社會出現動蕩成為所有發展中國家開始著重關注的問題。全球化的腳步在危機深化的階段出現了倒退的局面,次經濟區域的合作被更多國家所推崇。危機發生后,東亞的主要國家經濟率先復蘇,經濟高速增長,成為了繼中國后,又一個令人矚目的經濟體。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測算,2010、2011和2012年,東亞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高達42.0%、40.1%和42.2%。東亞經濟是否能持續保持活力,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是否能平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東亞經濟的積極表現雖然令人鼓舞,但我們也在進入2011年后,感受到全球經濟遇冷時,東亞地區經濟卻沒有像危機發生時率先反彈,表現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情況。本文就目前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從全球經濟結構失衡層面分析,如何再次實現經濟增長,恢復區域內經濟平衡。
一、后危機時代東亞經濟結構失衡的表現與發展趨勢
“東亞奇跡”固然振奮人心,但是否能繼續將奇跡演繹下去更為重要。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下行的風險逐漸凸顯,全球經濟失衡愈演愈烈,東亞經濟體內部的經濟失衡狀況如何有必要詳細了解。
1.東亞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與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動蕩與退步不同,危機后的東亞經濟展現出了極強的復蘇能力,及高速的發展態勢。進入2010年,東亞經濟復蘇以中國和新加坡為第一梯隊,經濟增長超過10%;以老撾、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為第二梯隊,經濟增長超過7%;而越南、韓國、印尼、柬埔寨和緬甸的經濟增長超過5%。回升較慢的日本和文萊也扭轉了之前的負增長,經濟增長超過2%。同時,2010年東亞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除文萊外,均超過發達國家平均增長速度;2010年東亞13國平均增長率達到10.4%,幾乎是當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一倍。
2011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隨著之前的經濟刺激政策逐漸退出以及出口大幅度下滑,東亞經濟也出現了下探的傾向。IMF對全球經濟的預測,不僅對發達經濟體表示悲觀,也對新興經濟體及東亞的復興表示擔憂。2011年東亞13國經濟體平均經濟增長率迅速下滑至4.6%,2012上半年的經濟表現也差強人意,預計全年僅能回升至5.4%。
2.經常賬戶失衡與經濟發展
東亞經濟體由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差異性,其經濟失衡的表現也有差異。一部分國家表現為貿易順差,分別為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文萊;一部分國家表現為貿易逆差,分別為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還有的則表現為貿易不穩定,順差和逆差的年份交替出現,如印度尼西亞。
總體來看,東亞發達經濟體的貿易順差每年變化的幅度不大,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相對穩定,雖然后危機時代,這些經濟體的貿易順差也在有所收窄,但并沒有出現劇烈波動的情況。而東亞發展中經濟體的貿易差額則表現出了不同的趨勢。中國、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在2011年出現了大幅下滑,波動幅度超過50%;而馬來西亞和文萊則基本保持不變,貿易逆差國則表現為逆差的不斷擴大。
國際貿易由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組成。就貨物貿易而言,又分為中間產品貿易和最終消費品貿易,而當前東亞經濟體的區域內貿易表現出來的貿易額大部分集中在中間產品貿易上。由于貿易商品結構失衡,導致形成東亞經濟體貿易模式為“外需主導型”,對區域外市場的依賴程度很高。這就意味著,當區域外市場發生動蕩的時候,區域內的最終消費品的生產將被迫停頓,并快速蔓延到區域內的每一個產業鏈節點上,最終結果是雖然擁有高額順差,卻因為貿易模式的不健康,導致區域外的經濟動蕩對區域內實體經濟的破壞。
東亞經濟高出口導致區域內國家資源配置扭曲,對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再具有穩定和促進作用,這種不平衡表現出的是一種“壞”的失衡,對經濟的健康和持續發展存在破壞性影響。因此,東亞各國政府應注意并重視這種不平衡帶來的危害,并尋求東亞經濟再平衡的有效解決途徑。
二、后危機時代東亞經濟再平衡的區域內選擇
作為對世界經濟影響越來越大的經濟體,東亞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東亞經濟失衡的同時,也意味著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經濟的失衡。在全球經濟失衡的大背景下,東亞經濟再平衡即需要區域外的支持,更需要來自區域內的合作。隨著危機的深入,在追求國家利益至上的過程中,發達國家顯然并不愿意承擔所有經濟調整的成本,借助全球化,發達國家普遍有對外轉嫁危機的沖動,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危害開始凸顯,基于貿易不平衡而引起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南北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因此,除了加強和發達經濟體的對話,東亞經濟體還是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加強次區域的合作。隨著“10+1”自貿區的建立,以及“10+3”區域貿易投資合作商討的開展,區域內的貿易與投資水平不斷提高,東亞經濟體越來越希望擺脫美國、歐盟的束縛,建立獨立的“東亞經濟共同體”,實現東亞經濟的再次騰飛。尋求區域內合作,實現后危機時代東亞經濟的再平衡是東亞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馮永琦(2011)通過對東亞區域產品需求結構分析,發現東亞區域對中間產品的需求程度上升,而對最終產品的需求程度則有所下降。這種需求結構導致了東亞形成了“外需主導型”的貿易模式。這種貿易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產品終端的生產受控于發達經濟體對最終消費品的需求程度。當發達經濟體的需求不足時,將直接打擊東亞生產最終消費品的國家的出口,進而影響對其他國家中間產品的購買能力,導致連鎖性的出口貿易下滑,破壞東亞業已形成的生產鏈條。這種以東盟國家為零部件加工基地,以中國為組裝基地,以日本、韓國等國家為設計中心的垂直型分工即不能使處于生產鏈下游的國家在貿易中獲得正常的利潤回報,也沒有使參與貿易的國家內部形成健康的工業體系。這種分工體系,加深了東亞經濟體對區域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要打破這種依賴,必須在東亞區域內部建立龐大的最終消費市場,以代替原有的美國及歐盟市場,以需求結構的調整和轉變來促進貿易結構的變化,在提高區域內最終產品的貿易量時,也能重新布局東亞產業結構,使東亞經濟重歸平衡。
參考文獻:
[1]馮永琦.東亞與歐盟區域的產品需求結構域貿易模式[J].亞太經濟,2011(2)
[2]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世界貿易投資報告[R].2011年版,2011 年8 月11 日
[3]IMF.世界經濟展望[R].2012年7月
[4]劉洪鐘,楊攻研.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及中國對策:一種政治經濟解釋[J],經濟學家,2011)
作者簡介:龐鶴,女,1978年3月生,西安財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