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磊
[摘要]后危機時代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要實施減稅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促進消費需求的增長;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抑制通貨膨脹;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加強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 宏觀經濟政策 建議
一、推進減稅政策,實現“藏富于民”
在企業的投資信心不足、居民消費信心匱乏的情況下,政府進行減稅,實現“藏富于民”,不僅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企業的可用資金,而且有利于經濟的長久發展。中國古代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都是以輕徭薄賦為基礎,最終形成的盛世。西方國家在經濟出現衰退時利用減稅來刺激經濟,恢復社會生產已經是一個比較常用的方法。只有大力推進減稅政策,增加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消費才會增加。消費的增加,會通過乘數的作用,使國民收入成倍的增加。因此,只有“藏富于民”,逐漸恢復企業家的信心指數和消費者信心指數,才能從根本上啟動內需,中國經濟的增長才會具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
二、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在后危機時代,中國財力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人們對未來有較為確定的預期。人們的信心和對未來的預期在經濟增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啟動內需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要建立健全有關社會保障的法律體系建設。其次,要加大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再次,社會保障的措施要跟蹤到位。
三、加大對教育領域的投入
首先,政府應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嚴格審查幼兒園的辦學資格和辦學條件。在每個較大社區均規劃出相應的場地用作幼兒辦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前教育質量,而且還可以降低居民用于學前教育的費用支出。其次,政府還要加快九年業務教育向十二年義務教育轉變的步伐,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再次,政府要注重職業教育和就業培訓的投入力度。最后,政府要鼓勵高等教育的學習,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爭取避免出現因為學費和生活費等原因而放棄學習機會的現象出現。這并不是一個不可承受的財政負擔,但卻會在將來為全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改善。在今天的中國,大量的人才和發明創造的開發剛剛開始,有效地利用知識,充分發揮人才的潛能是邁向更具創新力社會的重要一步。
四、加大開放步伐,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在外部需求擴張、國內相關出口企業大多盈利的背景下,主動去調整經濟結構是比較困難的,企業反應比較消極。金融危機的爆發惡化了中國的外部經濟環境,使中國自身存在的問題充分暴露并擴大。此時將經濟增長由過度依賴外需、主要依靠消耗資源和環境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內外需共同拉動、集約型的低碳經濟增長方式是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在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同時,將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與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相結合,進軍國際高端產業,加快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步伐。首先要鼓勵、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其次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再次鼓勵發展低碳經濟。
五、抑制價格過快上漲
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實際利率,刺激投資需求,進而增加總需求,實現經濟總量增加,同時也推動了價格水平上升。目前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主要是由于流動性過剩造成的。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政府為轉變外貿出口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中央銀行從2008年9月開始,連續下調基準利率,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連續實施了兩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增加美元的貨幣供應量,來拉動美國經濟增長。
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實施,對于拉動內需效果并不明顯,但是其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出現了全球性的通貨膨脹,中國也未能幸免。自2009年年底,國內CPI就開始不斷上漲,通貨膨脹日益嚴峻。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貨幣政策應該及時做出調整,由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調整為穩健的貨幣政策。由于中國經濟正在逐漸復蘇,目前的頭等大事是保持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所以,貨幣政策的調整要適度,要處理好保持宏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關系,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
貨幣政策的調整要保持市場流動性的均衡,合理優化信貸投放的結構。信貸投放的方向在今后一個長期應該符合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并積極配合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在貸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貸款要更多地投向實體經濟,將資金真正配置到需要的地方,實現信貸資金的最優配置,防止資金過多地流入投機性行業。中央銀行要根據經濟運行環境,充分運用公開市場業務、準備金率和貼現率等貨幣政策的工具,及時將貨幣政策調整為穩健型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供應量,并嚴格控制信貸的非理性增長,從而有效抑制通貨膨脹。
除了流動性過剩的因素之外,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重要農產品供應不足也是造成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對此,政府應及時采取一系列發展生產、保障肉類、食用油、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的措施,從供給的角度抑制價格的過快上漲,從而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
六、加強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
引發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政府不恰當的房地產調控措施導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大起大落,直接引發了次貸危機的爆發。因此,只有選取科學的宏觀調控政策才能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首先,重視對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的監督,選擇有效手段調控房地產市場。其次,完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嚴格貸前審查,從源頭上加強對風險的控制。最后,征收房產稅,抑制對房地產的投機行為。
七、加強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
金融危機的爆發向世人闡明了一個道理:金融市場如果缺乏足夠的、必要的政府監管,單純依靠自我調節無法實現自身的健康發展。因此,政府要對市場發展進行嚴格、適度的監管。嚴格、適度的政府監管不僅可以保障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而且能夠有效避免虛擬資本與泡沫經濟對實體經濟帶來的負面沖擊與影響。首先,要轉變金融監管的理念。其次,加強對金融創新的監管。再次,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最后,加強對評級機構的監管。
參考文獻:
[1]鮑丹.金融創新的協調機制及實現過程[J].財經問題研究,2008(1)
[2]程恩富.消費理論古今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3]陳寶森.次貸危機在惡化[J].世界經濟,2008(18)
[4]陳柳欽.我國金融制度創新的理論分析與實踐選擇[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5]陳燕.通貨膨脹理論分析及當前中國的對策[J].亞太經濟,2010(1):46-47
[6]陳元.國際金融體系發展趨勢[J].中歐商業評論,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