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雯
摘要大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心理上正在逐漸成熟,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常會遇到環境適應、專業發展、人際關系、經濟、擇業、戀愛等各方面的挫折和沖突。本文通過對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狀況的抽樣調查,分析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對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在掌握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情況下,探討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關鍵詞心理狀況獨立學院調試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1心理狀態的定義
心理狀態是個體在面臨一定情境時表現出的、相對穩定的心理活動狀態與特征。例如一個人在一定時間里是積極還是消極,是高興、激動、平靜還是悲傷等。心理狀態除作為心理活動的背景和效應而存在外,它本身又是心理活動存在的直接形態。如表現在認知方面聚精會神或漫不經心,表現在情緒方面冷靜或著急,表現在意志方面模糊或清晰等,都是人在心理活動中表現出的不同心理狀態。
怎樣的心理狀態才是健康的呢?綜合各界學者的觀點,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基本心理過程總是處于良好的協調狀態,即認識、情感、意志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同時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2心理狀態的分類
(1)正常狀態。指個體在沒有較大困擾的情況下,心理處于正常狀態,正常狀態必然產生正常行為,但偶爾也會因突發的較大的情境刺激且未能成功地控制情緒而產生“不適應行為”或“非正常行為”。
(2)不平衡狀態。指個體的心理處于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及矛盾等狀態。大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如果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異可能會導致要求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不平衡狀態。出現不平衡狀態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不能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長期處于不平衡狀態很容易出現抑郁癥。
(3)不健康狀態。當個體出現不健康狀態時,已經不能用自我調節和他人疏導來解決,這時應該積極察覺并到專門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機構接受治療。
3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判斷標準
第一是智力正常。良好的智力水平是大學生學業成功的必備心理基礎和前提,是大學生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第二是意志健全。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第三是情緒健康。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善于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緒,情緒的表達既符合社會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
第四是人格和諧。人格和諧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
第五是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大學生是處于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適應的心理行為特征,如精力充沛,勤學好問,反應敏捷,喜歡探索。那些過于老成、過于幼稚、過于依賴的行為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第六是自我評價正確。大學生在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時,要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別人而自卑,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第七是人際關系和諧。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樂于與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理解的態度與人相處;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與集體融為一體。
第八是社會適應正常。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的言行基本符合社會規范。當他們發現個人的行為偏離了社會的要求時,能夠及時糾正,同社會要求趨向一致。
4中山學院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采用分層抽樣的調查方法,對我院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共有200人參與其中,其中大一有55人(25%);大二有53人(25%);大三有57人(28.5%);大四有35人(21.5%);男生有86人(43%);女生有114人(57%);獨生子女有47人(23.5%),非獨生子女有153人(76.5%)。
總體情況來看,我校大學生中的大多數心理狀態是健康的,但有少數同學的心理存在亞健康狀況,主要在環境適應、專業發展、人際關系、經濟問題、擇業問題、戀愛與婚姻等方面存在困惑,未發現異常心理狀態的學生。
(1)人際關系較封閉,交往能力較弱。大多數大學生害怕參加社交活動,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有5.5%的大學生肯定會因為緊張而減少或避免參加社交活動;有58%的大學生有時會。另外,有8%的大學生表示在人際交往中會經常感到受冷落;有52.5%的大學生表示會偶爾感到受冷落,更有23.5%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上大學以后,在人際關系與溝通上遇到的挫折最大。
(2)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方法不適應。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時,有17.5%的被調查者會繼續努力;有7%的被調查者選擇不再努力;有16%的大學生會改變方向,這表明大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學習方法不當、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
(3)就業壓力,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在調查中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對自己本專業的就業前景感到擔憂。其中有24.5%的大學生經常感到擔憂;有49%的大學生偶爾會感到擔憂;很少感到擔憂的和從無擔憂過的只占到26.5%,這一數據說明大學生對就業的嚴峻形勢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確的感受到了就業的壓力。
大部分大學生對于今后的發展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有28%的大學生對畢業后選擇怎樣的職業感到經常性的迷茫;有44.5%的大學生感到偶爾迷茫;很少感到迷茫的大學生占20%;從無迷茫、目標明確的只占7.5%。目標是一種激勵,確立適合自己的目標可以激發人的積極性,從而產生動力。人一旦失去目標,就會感到迷茫、空虛,整天無所事事,所以說有了目標才有方向,有了方向才有前進的動力。
(4)戀愛問題處理能力不足。在被調查對象中有13%的大學生會因為在戀愛中的受傷而痛苦不堪;有33%的大學生可能會因為在戀愛中的受傷而痛苦不堪;有9%的大學生表示上大學以后,在戀愛問題上遇到很大的挫折。由此可以看出差不多半數的被調查者存在戀愛方面的心理問題。
(5)經濟壓力。在被調查對象中有16%的大學生感到來自經濟的壓力特別大;有33%的大學生感到經濟壓力比較大;有45.5%的大學生感到經濟壓力一般;只有5.5%的大學生完全沒有經濟壓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觀念發生轉變,大學校園出現了更多的校園消費。就中山學院來說,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要2萬以上,這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不要說對家庭比較困難的。而大學生攀比現象比比皆是,理財能力嚴重缺乏,經常是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個星期就用完了,用完后也不好意思向家里要,造成內心的困擾。家庭貧困的學生通常不想讓人知道自己的情況,在大學生活中常常會感到自卑。
5中山學院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5.1個體原因
大學生正處于一個身份過渡的時期,由于這一階段大學生的心理普遍不夠成熟、情緒控制力差等原因,極為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這是非常正常的。具體有以下幾個因素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1)自我統一性的確立。大學生處于一個不斷和外界互動,從而創建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的階段,在此期間由于心志不夠成熟、穩定,非常容易迷失自我,不清楚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從而陷入迷惘和矛盾中。
(2)情緒的不穩定。大學生所處年齡段的性格特點大多都是朝氣蓬勃的,他們對于情感的需求強烈,但卻非常敏感,情緒起伏很大,容易反應過激。在一些選擇和對事物的看法上,常常出現矛盾和復雜的情緒,前后不一致的情況經常發生從而產生心理矛盾。
(3)心理素質差,適應能力不足。如果沒有建立積極的心理反應機制,遇到打擊就容易自暴自棄,害怕失敗反而不敢嘗試,遇到挫折就容易怨天尤人或者不斷自責,從而陷入消極的心理狀態中,長此以往就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人的適應能力不僅受到本身個性特征的影響,而且受到后天環境的影響,后者對適應能力的影響更大。可是現有的教育體制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生活適應能力的培養投入的比較少,使得許多學生害怕挫折,有強烈的依賴心理。
5.2家庭原因
一個個體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受到家庭的影響,直到逝去。有說法認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可以看出父母的品性。所以說家庭對一個人的身心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大多來自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從小成長環境過于優越會讓他們與社會現實脫節,較少有體會社會現實的機會,很多時候他們生活在一個他們自己認為的世界中,而不是現實的社會中。進入大學之后離開了家庭的庇護,開始與社會現實接觸,很多人受到很大的沖擊,沒有辦法消化自己意識概念之外的現實存在,從而體驗到矛盾與痛苦。
5.3學校原因
作為一個學生,其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大學生活感到不適應。從高中進入到大學,在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學習上,首先是學習任務的變化,在大學不僅要求掌握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求掌握基本技能。其次,學習內容發生變化,大學里老師所講的內容非常廣泛,而且講得非常快,往往一節課就可以講好幾個章節的內容。最后是學習方式的改變,大學更注重的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在生活上,首先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大學是群居生活,離開了父母,生活上的事情都需要自己解決,更加強調獨立自主的能力。然后是生活習慣的改變,許多大學生都是去外地的高校上學,存在飲食習慣的差別、氣候和語言環境的不同,這些都可能造成適應問題。
(2)沒有確立奮斗目標。很多二本和三本的大學生在報考大學的時候考慮的是考不考得上的問題,而不是把自己感不感興趣放在第一位考慮,造成學生對本專業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學習動力,往往將大學四年的美好光陰浪費掉。
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在學習上突出的特點是:學習動機不夠明確,較少有強烈的學習目標和動力。良好的家庭環境讓他們很早就有一些認知:自己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問題,在這樣的想法之下很難投入到刻苦的學習中去。
(3)學習壓力大。有許多大學生為了多考些證書,增加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同時報考幾門證書的考試。過重的學習任務使得其學習時間過長,長期的過度學習造成大腦過度疲勞,嚴重影響學習效率和自己專業課程的學習,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從而產生心理問題。
5.4社會原因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競爭機制的導入,人們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心理活動相比以前變得更為復雜,大量新的社會刺激對人們心理健康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大,從而導致心理障礙發生率不斷增長。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文化的影響。現在的大學生正處于中西文化交融、多種價值觀念不斷沖突的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得中西方文化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和沖突。面對新的文化和觀念的出現,大學生常常會感到茫然失措、疑慮混亂。盲目的崇洋媚外使得大學生變得空虛、緊張和壓抑,長期的心理失調與心理沖突,最終出現各種適應不良的問題。
(2)大眾傳媒與網絡的影響。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大眾傳媒的傳播手段越來越多,再加上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使得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力不斷加強。由于大學生的辨別能力弱、辯證思維欠缺,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較大的威脅。
2012年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質量工程建設(教學改革)項目(ZLGC2012JY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馮鐵蕾.大學生心理學原理與應用[M].中國計量出版社,2010:248-250.
[2]姚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3-14.
[3]樊富珉,王建中.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5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