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要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引使得大學生心理狀況發生了深刻變化。認真研究新時期大學生心理特征的現狀和成因,有利于準確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脈搏,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對大學生群體也產生了無可估量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心理狀況發生了深刻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應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脈搏,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新時期大學生心理特征的現狀
高效率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復雜的人際關系及多元化的觀念時刻沖擊著大學生固有的心理社會的迅速發展引起了大學生心理特征的極大變化。
(1)學習心理。“為了什么而學習?”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大學生開始用一種實用的眼光來審視這個問題。不少大學生受社會上“讀書無用論”影響,對讀書的價值產生了懷疑,有點迷茫。有的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想學又沒有意志和毅力。新時期大學生是在網絡影響下成長的一代,他們思維活躍、接受、理解能力強,習慣對知識和信息的批判性解讀,對知識能做辯證分析,經常求新、求變。
(2)人格和人生心理。大學生正處于身心急劇發展和自我意識由分化、矛盾逐漸走向統一的特殊時期,因此大學階段仍然是大學生人格不斷發展的重要時期。新時期大學生是時代的嬌寵,他們追求時尚,享受生活,追求名利和物質,功利性強,缺乏吃苦精神。他們對國家、對社會關注不夠,但關鍵時刻新時期大學生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社會情懷。
(3)社交和戀愛心理。新時期大學生重視人際交往,他們熱情、開放、充滿活力,善于言談。他們交往的空間空前擴大,交往對象不斷增多,交往手段日趨復雜。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熱情、開放、能言善辯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們表現得比較沉默,不善言辭。另一方面,新時期大學生獨立意識強烈,他們不希望別人打擾,討厭父母、老師、同學、朋友過多地管自己的事情。但與此同時,由于獨生子女比較多,在日常事務和經濟上對父母的依賴非常大,與人分享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相對較差。愛情是大學生的主題,大學生充滿了對愛情的浪漫幻想,戀愛動機簡單,但大學生因失戀造成的問題也較多。
(4)就業心理。我國就業機制已打破過去統招統分的模式,面對現在的大學生“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大多數大學生能夠接受這一現實。伴隨社會迅猛發展而來的對人才素質和能力的要求的逐步提高,嚴峻的轉變態勢下,大學生在就業中所出現的心理問題逐漸凸現。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自負心理、自卑心理、從眾心理、依賴心理和逃避心理,這與大學生不能客觀、正確評價自身和社會實踐能力差有關。
2新時期大學生心理特征的成因
(1)社會因素。現代社會,高效率,快節奏和激烈的競爭,使社會環境越來越復雜,變化越來越快,這就給大學生造成了非常大的心里壓力。而經濟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也造成了社會越來越激烈的競爭,這使得大學生們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信息時代的到來,經濟、文化、生活都朝多元化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呈多元化轉變,而日新月異的新生事物也使大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面對的誘惑和考驗更多,但是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多的機會,真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今天的大學生面對的是一個真正的“花花世界”,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給自我意識尚未成熟的大學生心理帶來極大的沖擊。市場經濟的現實性,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導致了一部分大學生在心理上錯位,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在大學生中蔓延,這對大學生建立健康的人格與正確的自主意識都很不利。
(2)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長是父母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特征的形成至關重要。新時期大學生是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的第一代,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忠心耿耿的“奴仆”可供驅使,于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成長的同時,又衍生了“陪讀、陪考”的現象,這些孩子只需要把學習學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對子女非常溺愛。造成了他們任性、敏感、自我為中心。由于過度被保護,抗挫折能力不強,心理素質比較差。
(3)個人因素。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像小皇帝一般被呵護著長大,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而同時又獨立性差、合作能力差,無法承擔和處理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自我意識太強烈,無法面對沒有優越性的生活;由于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地處理感情問題,一旦感情出問題,喜歡走極端。他們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當成了自己生活的目標,他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了遠大的理想,變得越來越現實和功利。處在青春后期的大學生,自我身心面臨完成學業、求職就業、自我認同、親密關系和性五個大課題。同一時期要處理這么多重要課題,自然會引起緊張。一些學生不堪重負,因而出現了煩躁、焦慮、抑郁和偏執等心理疾患,有的甚至出現侵犯、自虐等越軌行為,嚴重的則走上自殺不歸之路。
3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大學生心理特征的變化給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分析大學生心理特征成因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解決大學生實際困難。針對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念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的現狀,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他們的頭腦,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在樹立理想中獲得精神支柱,在追求理想中充實生活。面對較重的學習壓力和復雜的社會環境,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的當代大學生迫切需要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大致有情感類的失戀、失去親人;經濟類的生活困難;壓力類的學習成績差、就業難;社交類的人際關系不好等。對于大學生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應該采取心理健康教育與解決具體問題相結合的方法,即一方面進行心理輔導,另一方面想辦法幫助解決具體困難,及時鏟除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病因,積極防止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第一、教育內容要圍繞教育目標進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為社會提供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教育的內容的設計上就要為這個目標服務,要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不斷的創新,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和思想條件。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校園文化反應的是大學生的整體風貌,是大學生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價值取向等各方面的集中體現。這種特有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中,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平臺,可以通過學術、娛樂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達到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第三、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心理學認為,“需要是人對生理的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它是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表現出其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在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時候,要針對大學生的心理需要有針對性的開展活動。根據需要是否合理,是否必要決定是否滿足這種需要,在這里要注意一點,在選擇的時候要進行合理的舍棄。
第四、提高輔導員隊伍專業素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要加強思想政治學科建設,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專門人才。”中央的政治文件明確給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建設方向。除了學校的重視,高校輔導員也要從思想上意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使學校的素質教育走上新臺階。
最后要加強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教育。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ll.dura,1977)提出的一個心理認知概念。意思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斷。自我效能感是使個體自我調節而使行為和動機得以維持的關鍵變量,會影響個體對活動的選擇,影響個體活動的堅持性和動機水平,以及影響個體活動過程的精神狀態。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宜多從實踐引導的角度,通過擯除心理障礙,增強自我效能,提高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須知唯有自身內因的崛起,才是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社會實踐是培養學生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途徑。要讓大學生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見世面、學本領,懂得與人相處和團結合作,促進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宇.關于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J].教改信息時代,2009(9).
[2]張曉云.關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合分析[J].政治教育資訊,2009(6).
[3]張春平.高等院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學術論叢,2009(5).
[4]朱建軍,鄧基澤.大學生心理健康[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4.
[5]李偉,周家華.試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J]赤峰學院學報, 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