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
摘要: 本文從對《永遇樂·元宵》這首詩情與景的賞析中得出結(jié)論:以樂景寫哀情是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中一種清新脫俗的反襯手法,并且列舉這種表現(xiàn)手法在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
關(guān)鍵詞: 《永遇樂·元宵》樂景哀情反襯手法以樂景寫哀情
襯托是詩歌中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是用描繪相類或相反的其他事物,從旁陪襯、烘托被描寫事物的手法。俗話說:“牡丹雖好,還需綠葉扶持。”好的襯托可以使所要描寫的主體更鮮明突出。襯托可以分為正襯與反襯。正襯,即利用事物的類似關(guān)系,用與本體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從正面陪襯本體;反襯,則是利用事物的相對關(guān)系,用與主體相反或相異的事物,運用某些意象從反面來襯托意境,并揭示主旨的一種技法。《高中語文課程標(biāo)準(zhǔn)》的“感受鑒賞”部分要求學(xué)生在詩歌閱讀中學(xué)會理解和運用反襯手法,感受詩歌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一般來說,反襯比正襯顯得更有力量,它建立在相輔相成的基礎(chǔ)上,往往超出常情常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雋永的余味。
李清照的《永遇樂·元宵》是作者晚年流寓臨安時所作。李清照前后期詞在內(nèi)容上有很大的變化。前期,作者有著美好的少女生活,有著美滿的婚姻,所以詞大都寫的是閨情別緒。后期,國破、家亡、夫死,給了詞人沉重的打擊,所以是流著“淚”寫著“愁”,詞的內(nèi)容變化使詞的風(fēng)格也起了較大的變化,后期的詞表達的感情是凝重、沉悶、抑郁、凄苦的。為了表達這一刻骨之痛,把“愁”寫足,她不僅選擇一些衰敗的景物來寫,有時也選擇了一些美麗的景物來寫,以此來反襯心中的苦悶、憂傷與凄苦。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之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fēng)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詞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煙濃,吹梅笛怨”,“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寫的是在這樣的好景好天氣里,作者卻謝絕了朋友的邀請不愿出去玩賞,為什么呢?因為心情不好,這里用的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反襯手法。作者寫樂景,不是為了寫樂,而是為反襯下片漂泊天涯、風(fēng)鬟霜鬢、風(fēng)燭殘年的哀傷的情感。
其實自然界本無所謂哀樂,作為自然物的“哀景”與“樂景”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審美實踐中形成的傳統(tǒng)觀念,是人們把自己感情投注于景物的結(jié)果。人們用特定的“哀景”來寄托自己的悲哀感情,用特定的“樂景”來寄托自己的歡愉感情,這是人們所常見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法,也的確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意境。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一倍增其哀樂。”說出了反襯手法的功效。以樂景寫哀情,用所寫的景物反襯當(dāng)時的心理感受,利用景物與情感的矛盾,來突出詩歌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往往具有更好的藝術(shù)效果。宋人葛立方《韻語陽秋》引趙子常的話說:“天地間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當(dāng)適意時則情與景會,而物之美若為我設(shè);一有不慊(不滿意),則景物與我漠不相干。”這里講出了內(nèi)心情緒在審美過程中的作用,就是說,美好的自然景物對于人都是一樣的,沒有厚此,沒有薄彼,心情不同,對于美景的欣賞,就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況。心情愉快時,各種美景迎合自己的心愿;心境不好時,景色雖然美好,卻非“我”有,心里不快,那么即使景物非常美麗,也無心去欣賞,物是物,我是我,互不相干。杜牧在《遣懷》詩中說:“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因為心中有愁,無心欣賞秋菊,花好是花好,我愁是我愁,了不相干,更突出了愁緒。
如南朝梁劉孝焯《古意》:“春樓怨難守,玉階空自傷。復(fù)此歸飛燕,銜泥繞曲房。”春燕歸來,銜泥筑巢,這一景象和諧而美好,而思婦卻因丈夫未歸獨守春樓,氣氛和心情相矛盾,更突出了孤獨感。用和諧的景物,反襯不和諧的心情,更突出了思婦孤寂憂愁的內(nèi)心情緒,從而達到詩歌所要表現(xiàn)的藝術(shù)效果。如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就是用長門宮的華麗景色來反襯陳皇后愁悶悲涼的心情。“桂樹交而相紛兮,芳酷烈之訚訚。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嘯而長吟。翡翠脅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桂花飄香,眾鳥飛翔,這是多么歡樂自由啊,可作品表現(xiàn)的卻是陳皇后“懷郁郁其不可再更”的心情,以樂景襯托了哀情。
如杜甫的《蜀相》一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映階碧草”表現(xiàn)美好的春色,“隔葉黃鸝”渲染好音,可詩人又用“自”、“空”二字,移情入景:春色固然美好,然而丞相的祠堂卻這樣的空寂,使人們體會到一種遺憾的心情,而這種遺憾又更突出了內(nèi)心的不快情緒。這是以樂景寫哀情的一種方式。杜甫《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描寫了花兒含露欲放,鳥兒林間鳴叫,鳥語花香本來是讓人心情愉悅、賞心悅目的意象,可是由于時局動蕩,親人離散,這些美好的景物反而讓人傷心落淚。花瓣上露珠晶瑩,就好像花兒淚聚眼角;飛鳥囀鳴,也好似鳥在驚啼,這就突出了詩人悲痛的深切。景與情之間的反襯關(guān)系,使詩人的感傷之情倍感沉郁。因情寫景,以樂景襯哀情,景色越美,越顯感情之悲。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現(xiàn)了一片溫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詩人卻因送故人遠別,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悵。可見,樂景寫哀情,更能突出詩人送別朋友的悲傷和對朋友“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后生活的關(guān)心和同情。如韋應(yīng)物的《寄李儋元錫》:“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這首詩是要表現(xiàn)一段黯黯的春愁,卻著意于春天的歡樂,在這里是反襯的作用,以樂寫哀。
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詩人要表現(xiàn)的是哀怨悲涼的心境,卻用紅艷的宮花來反襯,行宮因皇帝不常來而顯得寥落蕭條,可是宮花還是照樣盛開,一片嫣紅。玄宗時的宮女,而今已白發(fā)蒼蒼了,還湊在一塊談起玄宗開元天寶間的宮中遺事。這里便用了“樂景寫哀”的手法,紅花在詩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盛開的紅花與行宮的寥落相互映襯,加強時移世變的盛衰感慨;紅花與宮女的白發(fā)相映襯,表現(xiàn)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映襯了孤凄寂寞的心情,更突出了凄涼之情。
白居易《長恨歌》在寫安史之亂起,唐玄宗逃入蜀后對楊貴妃的懷念,以及回宮后對貴妃的入骨相思時,就運用了“樂景寫哀情”的寫法。“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在寂寞悲涼的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yīng)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nèi)心的痛苦。回長安后,“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由于環(huán)境和景物的觸發(fā),物是人非,更讓唐玄宗禁不住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仿佛看到楊貴妃的容貌,這就突出了唐玄宗由于苦苦相思而產(chǎn)生幻覺的哀痛,這就像柳永所說的:“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唐玄宗即使面對良辰美景,那也只是“虛設(shè)”,心中卻是難以排解的相思之苦。在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杜麗娘對著“姹紫嫣紅開遍”的園林春色,并沒有“賞心樂事”的喜悅心情,卻只覺得“春色惱人”,感嘆著“良辰美景奈何天”,甚至說“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這也是作者以樂景寫哀情的反襯手法。
掌握這種以樂景寫哀情的寫法,對我們的寫作是很有幫助的,恰當(dāng)運用可以使我們的作品清新脫俗,與眾不同。
參考文獻:
[1][唐]杜甫撰.[宋]郭知達編注.九家集注杜詩.中華書局,1982.
[2][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