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臣 馮嬌
摘要: 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人文性和審美性的特征,小學語文更是基礎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須在正確的學生觀、科學的語文教學本質觀的指導下,努力追求真善美的課堂教學語言,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進而培養學生求真、趨善、向美寶可貴品質。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真善美
語言是文化的條件和背景,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是人際交往的主要工具和思維的表達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和學生們交流,指導學生學習語文(語言、文章、文學)。語言既是教學的手段,又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和對象。這就給語文教師的語言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人文性和審美性的特征,小學語文更是基礎的基礎,在小學各科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就必須在正確的學生觀、科學的語文教學本質觀的指導下,努力追求“真善美”的課堂教學語言,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創建出具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才能培養學生求真、趨善、向美的可貴品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以河南省周口市某小學二年語文教師A所任教的一堂公開課《騎“白馬”的蒼耳》為例,談一談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追求。
一、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要“真”
教師語言的“真”首先體現在語言的規范性方面,這既是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特征。語言的規范性主要指語音標準,用詞準確,語法合乎規范。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兒童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和模仿性。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更加準確、完整、標準,語速快慢適當,聲音高低適度。在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模仿教師,就能準確而清晰地復述或回答問題,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A老師的講課語速快慢適中,語言簡潔。A老師在引導學生通過課題進行質疑時,巧妙地用師生對讀課題的方式突出課文的重點,簡潔而有效地達到了預設目標。但A老師在普通話的準確規范性方面略顯不足。如A老師把“蒲公英”的“蒲”讀成了“三聲”,學生們也將錯就錯。雖然,她在后面的教學中“偷偷地”改過來了,但這已經讓同學們走入了誤區,也引起了部分學生的迷茫,影響了學習效果。普通話不標準與地方方言有一定的關系,A老師的問題主要是把翹舌音讀成平舌音。語音是語言的外殼,對語言的表達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顯然教師普通話不標準必然會起到反面的示范作用,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在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過程中要養成對語言敏感的良好習慣,以積極的心態促進自身教學語言的規范,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語言的“真”還體現在教學語言的真實性和真摯的情感性。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且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傳遞真知,感悟真情,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語文教師語言的真實性主要體現在教師向學生傳授的知識要具有科學性,合乎自然和社會的本質規律。A老師引導學生向小刺猬先生學習,培養學生觀察記錄追求真理的良好習慣。語言的真實性還體現在教師要及時地糾正學生的非理性語言。A老師及時糾正了學生把“桃花”說成“梅花”的錯誤,并解釋梅花是在冬天里開放的。教師語言真摯的情感性主要體現在教師的語言要具有真情實感,與教學內容達到和諧統一,引起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共振與溝通。
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小學語文教師要發揮自主能動性,努力磨煉出“有文化”的“真語言”,努力創建充滿文化氣息的“真課堂”。
二、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要“善”
教學語言的“善”是以教師語言的“真”為前提,主要體現在教師語言的純潔性與健康性。這主要反映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點。教師要做到心中有學生,以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根本出發點。語文教師一般都兼任班主任,所以其語言更具有示范性,也是學生模仿、學習的活教材。因此,語文教師的語言應是文明的,教師應自覺使用文雅、優美、健康的語言。教師在課堂內外應帶頭說“謝謝!”“對不起!”“請”等文明語言,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當然,教學語言的“善”不能僅僅停留在使用文明用語等淺層次上。語文教材大多是文學性作品,本身就是善的。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以學生的學情及身心特點為依據,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說學生善聽、樂聽的教學語言,做到真正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在“善”的教學語言中體“善”向“善”。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在A老師的課堂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那一顆顆純潔脆弱心靈的悉心呵護,當學生表現好時對學生夸獎和贊賞。A老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會真誠地說“你回答得真好!”“你觀察得真仔細!”等激勵的話語。在學生回答錯誤時也沒有責怪,更多的是心態平和地進行引導與糾正。也許A老師在課堂上表現親和、再細膩一些,就會更加錦上添花。
三、小學語文教師的語言要“美”
語文教師語言的“美”主要指語言要具有藝術性,這體現了語文教學審美性的特點。語言的“美”是以語言的“真”和“善”為前提,是二者和諧統一后的進一步升華。
首先,語文教學語言的“美”體現在語言的生動形象及趣味性方面,這是教師授課藝術的體現,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需要。生動形象的語言可以喚起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趣味性的語言可以增強教師的幽默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總之,具有生動形象的趣味性的語言可以使知識、信息通過新穎、鮮明、形象的渠道,靈活而順利地傳輸給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注意力不穩定,知識的掌握還離不開生動具體的形象。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比喻,夸張的語調,具體的描述,再配上自己激情洋溢的情感,這樣使語言活起來,感染每位學生,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在這方面,A老師做得還是比較好的。課堂教學中,A老師說:“邊讀邊劃出文章中的‘生字寶寶,這些新朋友你認識哪些,你是怎樣認識的?”充滿童真童趣,還把蒼耳種子的傳播以兒歌的形式演唱出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我們也希望A老師在語言上要更有感染力,讓學生在語言創造出來的一種優美情境中如癡如醉,快樂地學習。
其次,語文教學語言的“美”還體現在無聲語言上。無聲語言是教學直觀性的需要,是口頭語言的輔助手段,是授課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無聲語言也叫非語言手段,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姿態、表情、手勢和采用的板書等。教學語言是標準的口頭語,用的是簡短的句式,如果再加上無聲語言的配合,以表情、手勢助說話,以簡明、清楚的板書助講解,那便會錦上添花,直觀地給學生以完整、清晰、深刻的印象。A老師的板書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奇的刺猬先生及漂亮的鳳仙花等,寥寥幾筆卻是那么生動形象,而且板書簡單明了,直觀性強,有助于小學二年級學生進行學習。A老師還有效借助多媒體,生動形象的動畫效果演示出鳳仙花的媽媽,以及蒼耳的媽媽傳播種子的辦法。這有效地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減輕了同學們理解課文的難度。當然,A老師如果再多適時地變換一些神情,加上恰適的手勢,那么課堂也就會增添些許靈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文質兼美的語文教學內容是枝,是干,而“美”的課堂教學語言則是葉,是花,只有形神兼備,才能創建出“美”的語文課堂,引導學生在“美”的課堂氛圍中體“美”愛“美”。
語文是充滿真善美的,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也應該是真善美的。它們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諧統一的。只有在真善美的課堂語言和真善美的教學內容的共同熏陶下,真善美才會真正充盈學生們的心靈。小學語文教師應深知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深刻認識到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重要性,并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把真善美作為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理想追求,努力創建有生命力的真善美的語文課堂。
基金項目:周口師范學院校級重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