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鴿
數學課堂提問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一門教學藝術。科學地設計課堂提問,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營造積極、寬松的課堂氣氛,強化教學效果。為此,數學教師要努力創設良好的提問情境,精心設計問題,把握提問的時機,掌握提問的控制技巧,達到提高數學課堂效率,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目的。
一、影響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具體因素
1.課堂提問的問題難度。
維果茨基關于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而數學學科的知識呈螺旋形、往復遞進、非封閉的上升結構,教師的教學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相聯系,善于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于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使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為“已知區”。
2.課堂提問中問題的封閉性和開放性。
在課堂提問中,問題的開放程度是影響提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封閉性問題將回答限定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答案之內,開放性問題則沒有固定答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數學開放性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它被認為是最富有教育價值的一種數學問題的類型。但是封閉性和開放性問題的使用主要依據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程度設置。有調查表明,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較低時,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最佳比例是7∶3,或者以6∶4為宜。
3.課堂提問的等待時間。
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為趕教學進度,在提出問題后只停留一兩秒鐘就開始要求學生回答。由于思考時間不充分、精神緊張、準備不足,學生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倉促回答導致錯誤,教師則花費更多的時間提示或者糾正學生的錯誤,這種課堂提問是無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在數學課堂提問中,只有提供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適當思考,才能體現提問的價值。
4.課堂提問中問題的數量。
頻繁的提問往往被人們理解為是討論式的課堂,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然而成功的教學經驗表明,提問過多不僅繁瑣費時,會導致學生“隨大流”,而且增強回答問題的盲目性,會使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得不到化解,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數學課堂非常強調思維的深度、廣度、靈敏性,表面熱鬧的課堂常常會降低思維的深度、廣度。
二、對提問的建議
1.提問后要給學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時間。
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教師提問后要耐心等待。至于停頓時間的長短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反應情況而定。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作出及時、明確的反應,使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有時還應留些許時間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深入思考。讓學生自己糾正錯誤思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時候教師要連續追問,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問題思考的方向,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扭轉盲目猜題和想當然的趨勢。當學生解決一個特殊形式的問題時,可以通過變式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方法運用,得出規律,發現問題的關鍵,得到新的結論。學生如有疑問,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把疑問講出來,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師把對此問題的疑問一一列出解決。而對于學生自認為無疑的問題,教師可設置適當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
2.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時應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對少數幾個舉手的優秀學生提出的。例如:在《多邊形的內角和》一節教學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于是我設計了下面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和探討:(1)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2)四邊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怎樣根據問題(1)解決這個問題?(3)五邊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怎樣根據問題(1)、(2)解決這個問題?(4)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思考的?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出n邊形的內角和?設計這幾個問題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層層遞進,設置好梯度,讓學生順著“梯子”爬,最終達到教學目的。這樣可以引導和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過程中,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中獲得新知。
三、采用多種方式實現有益提問
1.激趣性提問。
這是為了創設生動愉悅的情境,令學生由于心生疑竇而造成懸念,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形成理想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開始積極探索思考的提問。這類提問在實踐中涌現甚多,舉不勝舉。
2.遷移性提問。
不少數學知識在內容和形式上有類似之處,其間有密切聯系。教師可在提問或學生回顧舊識的基礎上過渡到對新知識的提問,將學生已握的知識和思維方法遷移到新內容中去。
3.鋪墊性提問。
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為了降低思維難度,給學生解決問題指出方向,可以鋪墊性地提問。如講梯形中位線定理時可先提問:“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內容是什么?”當提出梯形中線定理后再問:“從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中能得到什么啟迪?”這樣,怎樣引輔助線的難點就很容易被突破。
4.探究性提問。
仍以梯形中位線定理的教學為例,在提問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內容后即可問:“梯形的中位線又有什么性質呢?”問題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學生急于探究奧秘的好奇和好勝心的漣漪。問題也同時隱含著與三角形中位線的比,引起聯想或猜測:(1)與底邊有關;(2)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線性質。這類問題如放開讓學生探索,課堂將呈現勃勃生機。
5.發散性提問。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正面、反面、側面多途徑思考,縱橫聯想所學知識方法,溝通不同部分教學內容的聯系,對于提高探索能力、培養思維能力頗有好處。這類提問難度較大,必須考慮和較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一題多解、題目引申推廣等都屬于這一類型。
6.設“陷”性提問。
教學中恰當地設置“陷阱”,制造思維沖突,訓練學生明察秋毫、明辨是非的本領,促使學生思維。
7.鞏固性提問。
在授完新課之后,教師再針對本課的重點難點變換角度提出問題,達到鞏固知識、加深理解的目的。
8.激疑性提問。
宋代理學家朱熹說:“于無疑處生疑,方是進矣。”“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進。”教師若能在其似通非通,似懂非懂時提出問題,然后與學生共同釋疑,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平行線的定義學生不難理解,學生也不會提出什么問題。教師可反過來問學生:“為什么要限定同一平面內呢?”學生的思維就會向空間拓展,搜尋想象出反例,從而加深空間觀念和對平行線的理解。
總之,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教學組成,提問的藝術與策略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學效果。我們要重視提問的重要性,并不斷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