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善志
思維的嚴謹性是數學素養之一.試想如果沒有嚴謹性,我國的“天宮”一號能成功飛天嗎?它的成功飛天要經歷成千上萬道程序,若某一道程序出了一點點問題,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而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2-1數學》第98頁例4的解法卻有失嚴謹.
例4:已知E、F分別是正方體ABCD-ABCD的棱BC和CD的中點,求(1)AD與EF所成角的大?。唬?)AF與平面BEB所成角的大??;(3)二面角C-DB-B的大小.
只看第三問的解答:平面BDC法向量=(-1,1,1),平面BDC的法向量=(-1,1,0),所以cos<||,||>==,由此可得向量與的夾角約為35.26°.根據圖形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與這個夾角相等或互補,所以二面角C-DB-B約為35.26°.
從上面的解題過程我們可以歸納出求二面角大小的解題步驟是:(1)分別求出兩個半平面的法向量;(2)求出兩個法向量的夾角;(3)根據圖形判斷所求的二面角的類別,是銳角還是鈍角,再根據判斷寫出結果.根據圖形判斷出所要求的二面角是銳角,還是鈍角,只是意會層面的,使學生難以把握.右圖所示的四面體ABCD中AB=BC=CA=2,BD=1,CD=.通過計算不難發現當AD=時,二面角A-BC-D是90°.那么當AD=2.2或AD=2.4時二面角A-BC-D大小接近90°.你能通過肉眼判斷出二面角A-BC-D是銳角還是鈍角?
我認為下面的做法是改進后的好方法:先來分析理論基礎:要求二面角A-BC-D的大小,分別過點A、D作棱BC所在直線的垂線,垂足分別為E、F(即AE⊥BC,DF⊥BC),在面BCD內過點E作直線EG∥DF,交直線BD于G,則:AE⊥BC且EG⊥BC,AEC面ABC,EGC面BCD,則∠AEG就是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而∠AEG的大小就是與的夾角(注意向量的終點為垂足).用這種方法解題就避免了“根據圖形可知”的困惑了.現在讓我來用這種方法解上述例4題的第3問:建立圖示坐標系,棱長為1,過C、B分另作直線BD的垂線,垂足為G、H,則二面角C-BD-B的大小即為與的夾角.B(1,1,0),B(1,1,1),C(0,1,0),B(0,0,1)?圯=(1,0,1),=(-1,-1,0),設=λ+(1-λ),?=0得λ=推得=(,-,1).同理設=μ+(1-μ)得=(0,0,1).故cos<,>=.此處雖然作了垂足,卻設而不求.
再舉一例,以示方法的正確性(由2010年高考天津卷改編):如圖,在長方體ABCD-ABCD中,E、F分別是棱BC、CC上的點,CF=AB=2?CE,AB∶AD∶AA=1∶2∶4,求二面角A-ED-F的余弦值(原題是求正弦值).
分析:不妨設AB=1,則AD=2,AA=4,CF=1,CE=,分別過A、F作棱二面角A-ED-F的棱ED所在直線的垂線,垂足分別為G、H.A(0,0,4),E(1,,0),D(0,2,0),F(1,2,1)?圯=(1,,-4),=(-1,,0),=(0,2,-4),設=λ+(1-λ),由?=0得λ=,=(,,-4),同理設=μ?+(1-μ),由?=0得μ=?圯=(-,-,-1)∴cos<,||>==÷(4×)=.
這種新方法的最大好處是:不用判斷原二面角的類型(是銳角還是鈍角),在新方法中只要知道二面角大小為兩個垂向量(指向垂足的兩個向量)夾角即可,且計算量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