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
摘要: 評價是人際意義的一個核心問題,對語篇的人際意義研究都必須考慮評價。評價系統(tǒng)的恰當使用對語篇連貫起著積極的作用。本文以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教材中的一篇文章為依托,著重討論態(tài)度、介入和評價維度在此文中的應用,解答作者如何利用新的詞匯—語法功能手段與讀者建立密切的人際關系這一問題。
關鍵詞: 評價系統(tǒng)語篇連貫人際關系
1.引言
Thompson(1996)指出:評價是人際意義的一個核心部分,任何對語篇的人際意義的分析都必須考慮評價。Martin (2003)對評價理論的定義是:“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xié)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聯(lián)盟讀者的各種方式。”他指出在語篇語義學的層面上有三個系統(tǒng)共同表達人際意義:評價(appraisal)、榷商(negotiation)和參與(involvement)。他的評價系統(tǒng)把評價資源分為三個方面:態(tài)度、介入和分級。本文從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教材《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2中挑選一篇文章The Man in the Water,從語篇實際使用的評價資源出發(fā)集中討論態(tài)度、介入和評價維度三個方面在此文中的應用,以期解答作者是如何通過這一新詞匯—語法功能手段與讀者建立關系的問題,并揭示這一評價系統(tǒng)對達成語篇連貫所起的積極作用。
2.評價系統(tǒng)與語篇連貫
“連貫”是話語或者語篇分析的一個重要概念,但很難準確地給它下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盡管如此,學者們就一個問題基本達成了一致的意見,那就是,說話人/作者和聽話人/讀者在言語交際中會努力構建話語的連貫關系,因此連貫地取得需要說話人/作者將語言和非語言因素成功地綜合起來,為話語理解提供一定的語境基礎;同時,聽話人/讀者也需要一定的綜合能力來處理語言線索,對這種語境基礎進行合理的解釋。
那么評價系統(tǒng)與語篇連貫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評價系統(tǒng)作為人際功能的拓展,超越小句層面以語篇為分析單位,從詞匯分析入手揭示了說話人/作者如何建立并調(diào)整與聽話人/讀者之間的關系。通常情況下,說話人/作者為了能在聽話人/讀者身上引起共鳴,激發(fā)他們的參與,往往會在自己對描述事物的態(tài)度上,語篇的聲音來源上,以及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是可能的、可取的、重要的、意外的或可以理解的。在這一過程中,說話人/作者會給說話人/作者留下明確或隱含的線索,引導他們不斷更新、調(diào)整和選擇認知語境,從而更好地理解語篇含義,成功與自己建立有效互動的人際關系。因此,評價系統(tǒng)是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必要條件。
3.評價分析
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教材《現(xiàn)代大學英語》精讀2中的一篇文章The Man in the Water講述了一個真實的動人故事。故事的背景是1982年發(fā)生在美國華盛頓的一場空難。飛機從華盛頓國際機場起飛不久就失控撞上了一座大橋并墜入冰冷的河水中,機上人員除五人外其余全部遇難。而這幸存的五人中有一人在面對死亡時選擇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他把救生員遞給他的救生圈不斷傳給別人,直到自己消失在冰冷的河水中。下面我就以本文為例,集中討論態(tài)度、介入和評價維度在文中的體現(xiàn),以及它們對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促動作用。
(1)態(tài)度
態(tài)度主要研究傳統(tǒng)意義上的情感(emotion)、行為準則(ethics)和審美(aesthetics)。在評價理論中相對應的術語為情感、判斷和鑒賞。在態(tài)度研究中,語言資源解釋語言使用者對行為、文本及現(xiàn)象所表達的情感,利用詞匯資源對行為進行判斷,以及對事物的價值進行鑒賞。在The Man in the Water一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語言資源分別對這場空難(disaster)、大自然(nature)和英雄(hero)進行了描述。其中作者用terrible,the worst,failure對disaster作鑒別;用indifferent,immovable,impersonal,enemy對nature作鑒別;用(no less) admirable,alert,commitment,selflessness,stunning,kindness and the best對hero作判定。從這些語言資源可以看出,作者在對空難和大自然的描述中使用了否定評價語,而對英雄則用了大量的肯定評價語。這樣的描述可以使讀者形成一個鮮明的印象,將冷漠無情的大自然和我們無私勇敢善良的英雄進行鮮明的對比,繼而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對英雄肅然起敬。評價理論還認為情感可以是即時的升騰和持續(xù)的性情。前者可以用動詞后者可以用形容詞(任紹曾,2008)。
(2)介入
介入關注表示語篇和作者聲音來源的語言資源,考察人際意義和概念意義商榷的方式(任紹曾,2008)。Voloshilov認為,書面語篇是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獨白,它作出回應,肯定點什么,指望得到可能的應答和反詰,希望得到支持,等等(Martin & White,2005)。在The Man in the Water一文中作者首先對空難、大自然和英雄做了描寫,里面有幸存者的聲音,共出現(xiàn)了兩次,分別出現(xiàn)在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而作者自己的聲音卻似乎聽不到。但是細讀全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的聲音貫穿始終。文章的第一段末尾出現(xiàn)了一個問句:“Why,then,the shock here?”作者預料到讀者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所以不如自己主動提出,這在語篇策略中被稱為“言之在先(counterexpectancy)”。所以這個問題代表讀者的聲音,是讀者向作者索取進一步的解釋,而作者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提供了信息。正是通過這樣的問答方式,語篇的對話性就更加明顯了。其次,我們再來看看文章中的He。通常情況下,在英語中為了表示一致,縮略的體現(xiàn)原則是:對某人越是熟悉說話就越不用一清二楚(Martin & White,2005)。也就是說,He在文中具有很高的認知地位。此文中作者一開始就用He指代英雄除了因為他是位匿名英雄外,還體現(xiàn)了作者認為他與這名匿名英雄之間沒有距離,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繼而作者希望實現(xiàn)讀者與英雄之間的零距離。文章的五六兩段使用了許多“He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he started to read...”“he knew that the trip...”“he must have know it...”“he had to know it”這樣的句型。 其實當作者這樣寫時等于是說“I know he knew...”“I know he started...”,英雄想的就是作者所想的,英雄要做的就是作者知道他要做的。文章到了最后實際要表達的是He是誰已經(jīng)不重要了,在這場與大自然的較量中,人類看似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人類憑借自己的善良和勇敢擊敗了冷漠無情的大自然,顯示出了人類的偉大。其實這一點在文中作者已經(jīng)給出了暗示,第四段最后作者寫道:For a while he was Everyman,and thus proof (as if one needed it) that no man is ordinary.最后一段中作者通過We的使用引入了大眾的聲音,實現(xiàn)了利用多種聲音和讀者商榷語篇意義的目的。
(3)評價維度
Lemke(1998)指出,無論我們對這個世界說過什么,我們會同時表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所說的。即使主要體現(xiàn)概念意義的語句也有作者/說話人的某種態(tài)度。這里所說的概念意義有別于程序意義,后者不影響句子的真值。例如文章第二段的最后一句:And on that same afternoon,human nature-groping and struggling-rose to the occasion.文章第七段:Our man,on the other hand,cared totally....For as long as that man could last,they went at each other,nature and man;the one making no distinctions of good and evil,acting on no principles,offering no lifelines; the other acting wholly on distinctions,principles and,perhaps,on faith.作者在描述事情經(jīng)過的同時慨嘆英雄的壯舉,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文的評價維度是可取性(desirability)。
4.結語
本文以馬丁的評價系統(tǒng)理論為框架,主要通過“評價詞匯”(evaluative lexis)評價語言使用者的意識形態(tài),從而更好地揭示其他語言學不能或很少揭示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上提升對評價系統(tǒng)的關注,并把這一理論靈活地運用到英語學習中,加強對刺激物的體驗和回應,對克服我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自我的情感感受體驗不深,或沒有去深究的問題,豐富二語學習的體驗都不無裨益。
參考文獻:
[1]Halliday,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Lemke,J.Resources for attitudinal meaning:Evaluative orientations in text semantics[J].Functions of Languge 5,1998.
[3]Martin,R.,Rose,David.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3.
[4]Martin,J.R. Hite,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5]Voloshinov,V.N.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Anguage[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6]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李戰(zhàn)子.學術話語中認知型情態(tài)的多重人際意義[J].語教學與研究,2001.
[8]李戰(zhàn)子.評價理論:在話語分析中的應用和問題[J].外語研究,2004.
[9]馬偉林.人際功能的拓展——評價系統(tǒng)述評[J].語言學研究,2007.
[10]任紹曾.概念隱喻于語篇——對體現(xiàn)概念隱喻的語篇的多維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
[11]王振華.評價系統(tǒng)及其運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外國語,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