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國榮 湯炎非 李堅
摘要:金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配置資源的樞紐,建立一個發展充分、結構合理而且監管有效的金融體系對于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至關重要。本文在對海南建省以來金融發展歷程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快海南金融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海南經濟金融
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客觀上依賴一個強大的金融體系作為支撐。但是,目前海南金融體系的模式、結構和發展水平與國際旅游島建設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如何才能建成一個強大的金融體系?我們認為,一方面,應加強金融業本身的改革創新,另一方面,為金融業的生存和發展構筑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可能更為重要。如果把金融主體與金融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看作是木與本、流與源的關系,那么,金融生態環境就是本和源,金融主體就是木與流。古人云:“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本;欲求流之遠者,必浚其源”。
一、建省以來海南省金融業發展的歷程
我們將建省23年來海南省金融業發展的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1988年至1993年)為初步發展階段——曾經輝煌
1988年,“建省辦特區”掀起了海南開發史上空前的投資熱潮,帶來了全省金融業的高速發展并創造了無數的奇跡與輝煌。銀行業發展迅速,證券市場、信托投資空前火爆,各大保險公司相繼在海南設立分公司。但此時資金供給已經大大超出經濟發展內在要求,表現出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的特征。在金融體制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金融規模急速擴張的最后結果必定是金融風險的爆發。
(二)(1994年至2000年)為停滯調整階段——慘痛教訓
1993年上半年,我國金融領域出現了“亂集資、亂拆借、亂設金融機構”的“三亂”現象,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穩定金融形勢的一系列措施。受宏觀調控和銀行清理違規資金的影響,海南房地產熱急速退潮,資金鏈條斷裂,社會信用水平下降,金融形象遭受重創。此時,全省金融業陷于全面的混亂和動蕩之中,建省初期吸引海內外大量資金的“洼地效應”轉瞬即逝。
(三)(2001年至2005年)為穩步發展階段——理性回歸
這一時期,在“一省兩地”的發展模式指導下,海南經濟發展速度逐步回升,同時,政府在全省范圍內著手創建“信用海南”,逐步建設“完善覆蓋全社會的信用評價體系”,普法教育取得明顯成效,法制環境也在不斷好轉。截止2006年12月末,主要金融機構金融資產的不良額、不良率、損失額和損失率均實現“雙降”。
但是,這一時期海南經濟發展和金融生態系統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固定資產投資不足,優質項目稀缺,中介機構特別是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介機構缺位,銀行間業務交易量在低位徘徊,證券經紀業務整體虧損,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發行停滯,保險業水平仍然處在低位,退保率上升,保險密度及保險深度都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2006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科學發展
這一階段,海南省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功夫,經濟結構改善、能耗下降、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社會信用環境不斷改善,經濟和金融發展速度雙雙開始加速。
2006年至今,全省銀行業存款快速增長,貸款增量創歷史新高,資產規模和盈利水平顯著提高。據統計,2009年末全省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175.7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940.9億元,分別較2006年的1560.3億元和1123.3億元增長103.5%和72.8%;證券業方面,2009年全省證券和期貨交易總額達到12297.8億元,隨著海峽航運成功上市,海南上市公司陣容時隔7年后有了新的突破;保險業盈利能力有所增強,凈利潤實現正增長。
二、海南金融發展歷程留給我們的教訓和啟示
(一)應當從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經濟金融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過去片面強調金融支持經濟,而忽視金融本身的可持續發展,這方面的教訓可謂深刻。甚至資金供給也不是越多越好,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反過來也會抑制經濟的發展。只有在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中,金融機構才能真正扎根地方服務地方,與地方經濟社會同舟共濟,共同成長。
(二)金融危機之后,正是優勝劣汰,推動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的一個契機
目前,除上海、北京、深圳和天津外,武漢、廣州、大連、鄭州、沈陽、成都、重慶和西安都已經公開或對內定位于發展區域金融中心。另外,武漢要建江南金融中心,山西籌建煤炭金融中心,杭州要打造長三角南翼金融中心,長沙要借助長、株、潭一體化建設中部金融中心,烏魯木齊將構建中亞區域金融中心,沈陽則東北金融中心志在必得。海南應當認真研究本地區經濟特點,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機遇,找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特區政策與地方經濟的結合點,盡快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金融發展戰略。
(三)金融發展的重點是建設金融生態環境
海南金融業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遭受重創,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融生態環境的惡化。近幾年來,海南由于加強了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金融業開始步入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參與。除了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司法保障系統等應當積極參與外,還需要動員企業、社團組織和公眾參與,共同為海南金融業發展營造健康、有序的環境。
(四)創建“誠信海南”,政府應當發揮表率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可說是金融機構的最大客戶。應當以政府信用水平的提高帶動全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政府為金融機構創造良好金融生態的同時,也應當是誠信大戶的典范。
(五)建立健全審慎的金融監管體系
作為開放的經濟特區,海南一方面應當為金融發展創造一個盡可能寬松的政策環境,讓市場力量充分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行政力量發揮協調和監管作用,其中,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防范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對海南金融安全至關重要。
三、加快海南金融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政策扶持,發揮政府推動作用
1、把金融業納入國民經濟整體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從國民經濟的戰略高度出發編制海南省金融產業“十二五”規劃,確立“金融先行”的發展戰略,明確金融業作為重要產業的地位,制定金融產業發展的具體目標。
2、完善扶持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有海南特色的金融產業政策環境。研究制定促進金融機構發展、金融業務創新、高級金融人才引進以及金融基礎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強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的協調配合,營造有利于形成“資金洼地”的良好政策環境。
3、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推進政銀企合作。成立政府金融發展領導小組,設立金融發展決策咨詢委員會,加強與“一行三局”的聯系,建立金融業聯席會議制度,逐步構建綜合的金融監管協調服務體系。
4、加大財政對金融的扶持和獎勵力度。對引進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海南設立分支機構、組建縣域農村商業銀行以及對引進股權類投資機構、擔保機構、金融租賃公司等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政府給予獎勵。對擴大信貸投放規模實施激勵政策。
(二)加快發展銀行業,促進信貸規模擴大
1、推動國有商業銀行加快發展,發揮國有商業銀行主力軍作用。鼓勵海南地區國有商業銀行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提高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初步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商業銀行運作架構,逐步提升競爭力。
2、加快省屬金融機構改革步伐。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快組建區域金融機構的步伐,推進組建農村商業銀行,使之成為競爭力強的社區性金融機構。
3、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支持農村信用社加快產品創新,支持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拓寬業務范圍,支持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在農村地區加快發展。加強對小額信貸機構的管理,引導規范民間借貸,鼓勵設立多種類型的社區性金融機構。
4、促進信貸規模擴大。加強銀政、銀企之間的銜接,做好重要項目的資金對接,確保資金的落實。積極爭取中央銀行和各銀行總部的支持,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推動支持中小及民營企業的信貸服務創新,探索有利于促進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服務方式,引導商業銀行創新個人創業、動產質押、倉單質押、知識產權質押、出口退稅、托管帳戶貸款等貸款品種,培育和壯大優質客戶群體,使中小及民營企業新增貸款占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明顯提高。
(三)壯大證券業,大力發展資本市場
1、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加強對企業上市的籌劃及引導,鼓勵企業通過上市規范發展,積極培育上市公司后備資源,支持中小企業通過中小企業板上市融資,鼓勵本地企業到境外資本市場上市。
2、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激勵約束機制,鼓勵上市公司跨行業、跨所有制的重組并購,不斷提高資產質量,真正發揮上市公司的融資平臺作用。
3、大力支持自主創新戰略。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推動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到中小企業板或境外創業板上市融資。出臺鼓勵自主創新的金融財稅扶持政策,促使高新技術類上市公司加快發展。
4、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鼓勵直接融資產品創新。選擇一批重點企業和符合產業政策的重點項目,通過發行債券和融資券籌措資金。積極發展投資基金、風險投資、資產證券化等投融資工具,加大直接融資力度。
5、穩步推動期貨市場發展。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及規避風險的作用。做大做強現有期貨公司,培育一批經營規范、競爭力強的期貨公司,引進一批外資期貨公司和實力雄厚的機構投資者。
6、做大做強證券經營機構。鼓勵和支持現有證券公司擴大資本規模,引入高素質人才,提高金融創新能力,增強競爭實力。培育、引進一批實力雄厚、管理規范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
(四)積極培育保險市場,大力發展保險事業
1、完善和發展保險組織體系。積極支持設立旅游保險、農業保險、汽車保險等專業性保險公司。鼓勵國外保險公司以合資或獨資等形式進駐海南。設立專業再保險公司和再保險經紀公司,發展再保險市場。完善保險中介市場體系,培育一批信譽良好的保險中介機構。
2、積極發展公眾性保險業務。支持保險機構大力發展健康醫療保險,積極有序地推行責任保險,將其納入公共安全應急機制,使保險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3、大力發展農村保險市場。加快農業保險制度建設,把農業保險納入農業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探索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機構,對參加保險的農戶實行保費補貼。支持商業性保險機構開發“三農”保險業務,鼓勵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代理“三農”保險業務。運用財政等手段支持和促進農業保險發展。
(五)樹立“法治金融”的思想,切實改善海南金融法治環境
清理和完善與金融有關的地方性行政法規,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改革監管方式,實現機構式監管向功能性監管的轉變。維護司法權威,加大金融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金融違法犯罪,切實保護客戶利益。
(六)加強誠信文化建設,篤志打造“誠信海南”
整合金融、工商、稅務、勞動、司法、海關等信息資源,建設信用信息查詢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盡快在全省范圍內形成共享的信用資源和失信處罰機制。規范信用中介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信用調查、信用征集、信用擔保、信用咨詢等中介機構,通過網絡平臺建立“黑名單”通報制度,建立失信約束和懲戒機制。逐步形成信息采集全面、覆蓋面廣、統一規范的全省綜合信用體系。
(七)加強政策支持,加快發展金融中介機構
研究制定金融中介服務行業規則和從業人員職業規范,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大力發展證券資信評估、投資咨詢、資產評估、會計、審計、律師、保險代理、信用評級以及經紀等中介服務組織,為金融市場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八)加大金融宣傳和招商力度,提高金融業開放水平
通過多種途徑,加強與境內外金融界的溝通,擴大與世界知名金融機構的聯系,擴大海南金融業的影響力。
(九)建立適應金融發展的人才激勵機制,大力實施人才戰略
加大金融人才和經濟、會計、律師、計算機等專業人才的培養教育工作,積極引進高素質的金融專業人才、監管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管理團隊。對引進的人才在辦理家屬隨遷、醫療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相關便利。
參考文獻:
[1]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進生態環境[N].金融時報,2004-12-7.
[2] 李楊、王國剛、劉煜輝著.中國城省金融生態環境評價[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 衛留成.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經濟結構和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實現又好又快發展[J]. 今日海南,2007,(05).
[4] 劉仁伍. 為塑造良好的海南金融形象而努力[J]. 海南金融, 1999,(05).
[5] 王俊壽. 海南省金融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三大對策[J]. 海南金融, 2008(06).
基金項目:2011海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資助項目(編號:Hjkj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