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鄉土資料是指能較強地反映本地方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狀況等特色,且與該地方有密切聯系的書面或口頭材料。法國思想家盧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就曾主張教給兒童鄉土資料。而美國教育家杜威則認為:傳統課程最明顯的弊病就是與兒童的個人生活與經驗相分離,若要建立兒童在學習知識上的興趣,必須消除他們的實際生活與課程之間的脫節。
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在政治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鄉土教育,能有效地調動和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感,從而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且鄉土教育還能拉近與學生的感情距離,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一、巧用鄉土資料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成功的新課導入是一堂好課的前提。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知與不知的矛盾,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明確學習課題、任務和要求,就必須注重導入這一重要的環節。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從與學生聯系密切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能力、志趣、品德的實際出發,這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所在。例如,在講述“民主決策”這一框時,我先展示了溧陽正在建設中的鐵路。然后展示政府網上的“寧杭鐵路溧陽站點設置方案征集”,并展示出網民的各種建議。針對網民的多種建議,政府又召開了“寧杭鐵路溧陽站及周邊地區規劃設計方案專家咨詢會”,接著發布了“城際鐵路溧陽站站點設置公示”,最后確定溧陽火車站設立在羅莊。設置問題:“在溧陽火車站的整個決策過程中公民用了哪些方式參與決策?”對于寧杭鐵路的建設,學生都很關注。此材料一出,引起了學生極大的求知興趣。
二、巧用鄉土資料創設問題情境,擊破重、難點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學生與問題之間形成這樣一種情境——具有一定概括性的問題,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之間產生內部矛盾沖突,學生單憑現有知識暫時無法解決,于是形成認知沖突,在心靈深處受到強烈的震撼,從而激起求知欲望,形成一種與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遙相呼應的教學情境。因此,在新課程下,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問由境生,問隨境異,適時運用鄉土資料引入課題,激起學生的興趣,產生迫切追尋問題,學習課文內容,探索問題答案的心理。運用鄉土材料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從而產生認同感。毛澤東說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因此,理解教材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在化解教學重點、難點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鄉土資料,引導學生充分運用科學分析方法深入認識事物,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系,起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的作用。例如,在講述“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一框時,設置懸念:“你認為我們溧陽做到了‘親如一家嗎?你知道我們溧陽的民族狀況嗎?”絕大部分學生不知道,我就事先布置學生做好資料收集工作,然后用PPT做簡單介紹,最后引導出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三、巧用鄉土資料出題,增強學生分析、運用知識能力
只有在理解基礎上牢牢記住所學的基礎知識,學生才能順利地吸收新知識,自如地運用已有知識。所以教學要注重鞏固與運用,在運用中培養學生技能和技巧。運用學生所熟悉的鄉土材料出題,除了能鞏固知識外,還能從一開始就調動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
例如,在講完“政府的責任”后,我布置作業:
[材料一]羅莊部分人因修建車站需要拆遷。拆遷戶王某兩兄弟由于公用老宅基地拆遷款分配問題鬧得不愉快。甲認為自己在老宅基地上已建私房,補償款理應歸自己所得;乙認為宅基地有自己的一份,甲蓋房時自己年幼且未征得本人同意,故要求分一半補償款。在召開家庭會議多次協商無果的情況下,請你為兄弟倆出出主意,該如何解決糾紛呢?
[材料二]溧陽論壇部分關于空氣污染的帖子及相關事情的處理結果跟時間的展示。結合教材和材料,談談該事件給我們什么啟示?
這樣就使學生結合最新的本地政治事件,把政治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之中,不斷深化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并為將來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打下良好思想基礎。
四、巧用鄉土材料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強調自主學習,可以借鑒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式。對政治課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變“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根據政治教學內容選擇研究的課題,讓學生自主地開展研究活動。
例如,在講“銀行的業務和作用”這一框時,我要求學生對溧陽市的銀行進行相關調查。有的學生通過互聯網和實地調查等途徑搜索了大量的溧陽市商業銀行等銀行的發展概況和基本業務,并通過大量事例分析了溧陽市各大銀行對溧陽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從中加深了對銀行業務和作用的認識。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引入鄉土資源就顯得不可或缺,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和創新精神,而且這種有意義的調查研究加深了他們對家鄉的認識,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他們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總之,鄉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實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化解重點和難點,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引入鄉土資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走出教材、走入生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政治教學獲得新的活力、生命力。政治課也最終走入了學生的心中。